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兼语式又称递系式,其特点是:一个句子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前一个动词的宾语同时又兼作后一个动词的主语。兼语后面一般无语音停顿,反映在书面上是不用逗号,属单句类型。古代汉语的兼语式,按其结构可分为如下几种:使令式、命名式、拜封式、推举式、"以……为""以为……"式、"有"字式等。使令式兼语句型在文言中使用频率尤为突出,因此有必要在此钩沉,厘清其基本知识,供方家指正。使令式由古代汉语使动式演变而来,它常以"使、令"等为第一动词,使其动作发出者具有明显的标志。使令式兼语句型,往往能凭使令动词判断出来,有的兼  相似文献   

2.
试析兼语式动词“使”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使”的词性 “使”这个词在语言运用中有两种用法。一是做一般动词用,表示“使用”这一意义。例如: 1)姑娘家的那些小手段,在这儿都使不上。 “使”还有一种更重要的用法,就是构成兼语式句型。例如: 2)希望使他快活,恐惧使他惊惶。 我们主要讨论“使”的后一种用法。 语法学界一般把“使”归入典型的兼语式动词类里,表示“致使”、“使令、促成、  相似文献   

3.
从逻辑上来说,英语复合宾语中,宾语和宾语补语之间的关系,与汉语兼语式中宾语和宾语后的动词的关系,都是主谓关系。因为这一点相同,有的同志就以为英语的复合宾语就等于汉语的兼语式。两者是否相等呢?让我们做些分析。 兼语式是汉语谓语的一种。其主要特点是谓语的第一个动词一般都像“使、命令、请、派”等词一样,具有使令促成的意义,与第二个动词或形容词在意义上有因果或目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兼语句,在现代汉语中称之为兼语谓语句。其特点是:谓语由一个动宾词组和一个主谓词组套在一起构成。也就说,谓语有两个动词,前一动词是宾语又是后一动词的主语;前后两个动词不共一个主语。在汉语语言中,这类句型(式)是常见的。本文就汉语兼语句的基本特点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找出英译方法和规律,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表示使令意义的兼语句 这类兼语句,可以说是汉语兼语句的重点,其前一动词是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如“使、叫、让、教、派、催、引诱、号召、鼓励、劝、促进、动员、禁止、阻挠、要求、命令、请求、坚持……”等…  相似文献   

5.
汉语语法史研究表明,先秦时代汉语使动用法、使令兼语式已处在共用时期,它们常常可以表示某一相同的语法意义。如: 若二子怒楚,楚人乘伐,丧师无日矣。(左传·宣公十二年)“怒”使动用法。而使夫人怒也。(《国语·鲁语》)“使……怒”使令兼语式。汉代以后使动用法逐渐变化,变化的趋势主要有两方面:(1)有不少能作使动用的动  相似文献   

6.
汉语兼语句与英语SVOC句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留生 《天中学刊》2007,22(3):89-91,140
汉语兼语句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特点的句式,英语的SVOC句式是英语中的一种基本句型。从语法构块的视角考察两者在构形和意义方面的异同,结果发现:在结构上,两种构块都可以归结为“S V O 后续成分”这一统一的形式。在语义上,汉语兼语式是同形异义构块,而英语的SVOC是多义构块。二者的原型都是含有使令动词的构块式,它们现在的语义特征是原型构块不同发展程度和不同发展方向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连动式 ,兼语式两种汉语句型与相似的英语句型 ,有它们的异同之处 ,比较这些异同之处 ,并将这种比较贯穿于教学当中 ,对中学英语的语法教学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艺娜 《现代语文》2006,(10):57-57
兼语句这一名称是由丁声树等人合著的《现代汉语法讲话》首次提出来的。在这之前也有许多语法著作论及这一语言现象,只是名称有所不同。王力称“递系式”(《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纲要》),吕叔湘称“递谓式”(《语法学习》),吕冀平称“复杂谓语”(《汉语语法基础》),史存直称“连环句”(《论递系式和兼语式》),邢欣称“综合式句型”(《论兼语式的深层结构》)。对兼语句比较公认的定义为:由兼语短语充当谓语或独立成句的句子叫兼语句。所谓兼语短语是指由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部分重合在一起,其中动宾短语的宾语兼做主谓短语的主语这样一种短语。如:“请他来”,“他”是请的“宾语”,又是“来”的主语,叫做兼语。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大都含有使令、促成的意义。例句如下:  相似文献   

9.
兼语指句子中具有宾语兼主语双重身份的成分.一般说来,兼语是不可以缺省的,目前谈论普通话兼语的论著也都没有提及兼语省略这一现象,但在言语交际中我们却可以发现兼语省略的情况.本文试就兼语省略这一问题加以讨论.限于篇幅,本文只谈兼语前动词含有使令意义的兼语句中兼语的省略.在下列条件下,它们的兼语可以不出现.  相似文献   

10.
谈谈使动句     
使动句就是主语支配和影响宾语,使宾语发出了某种动作或产生了某种情况和变化。使动句有两种句型:一种是活用其他词类为使动词,作句子的谓语,后带宾语,构成“主||谓+宾”的格式;另一种是用使动词作第一个谓语,带兼语,后边是第二个谓语,构成“主||谓_(1)+兼+谓_(2)”的兼语式。这两种句式古今汉语中都有,不过古代汉语的使动句以前一种句式为主,现代汉语的使动句以后一种兼语式为主。现将两种句式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禹)贡金九牧”一类句子的结构特点,指出这是一种省略介词“于”的动宾补式结构:S1+V+N+于+S2,动宾之间的语义关系是使之(宾)被动的关系。与使之被动的语义相同的结构是:①使令兼语被动式:(A)S1+使+N+V+于+S2(如:使子南戮于诸侯);(V)S1+使+N+为(被)+S2+所+V(如:勿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②使令兼语主动式:S1+使+S2+V+N(如:使九州之牧贡金)。所以“贡金九牧”并非“倒句”,亦非“动宾词组用为使动词的使动用法”,而是使之被动用法。使之被动用法句与使令兼语被动句语义相同,二者间存在着的变换关系,是认识“贡金九牧”句子的结构与语义的可靠条件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句型划分补正:混合性谓语句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语法学界及教学语法系统中,将主谓句划分为四大句型.但是,四分法无法概括语言实际中的所有主谓句,存在分类不足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并论证了第五大句型--混合性谓语句,分析了它所包括的"动/形"武、"形/动"式、"动/主谓"式、"兼语"式(动·兼语·形、动·兼语·名、动·兼语·主谓)几种句式的特点,对句型划分作了新的补正.  相似文献   

13.
"使"字句和使令兼语句的关系历来备受争论。本文主要考察"使"后名词N2与其前后动词的关系,认为把"使"字句看做兼语句并不符合语言事实,并尝试从句式语义的角度对"使"字句和使令句呈现出来的差异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4.
结合古汉语具体用例,从词义引申角度,探讨动词"以"的"使令"义来源,说明其由"以"的近引申义"致、送"义进一步抽象而来,存在于兼语式的句法环境中。"使令"义动词"以"与介词"以"在句中较易混淆,对两者特征进行辨析,进一步明确"以""使令"义用法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加谓词句式的句型归属和命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给予类动词带双宾语加谓词句式是现代汉语中很有特色、却很少受到关注的一种句式。有人把它叫“兼语句”,认为句中的两个宾语有一个是兼语;有人把它叫“双兼语句”,认为句中的两个宾语都是兼语。我们认为这种句式在句型分类上应该属于兼语句,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兼语句,因此命名为“双宾兼语句”更合适。双宾兼语句只有一个兼语成分,这个兼语有时是直接宾语,有时是间接宾语,但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不能同时作兼语。因此把这种旬式笼统地叫做“兼语句”不能反映它与一般兼语句的区别,把它认定为“双兼语句”,又混淆了句法结构中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的界限,二者都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6.
从语义和语法相结合的角度,对《荀子》一书中的使令动词进行穷尽性地分析。说明它的主要语法功能是构成兼语句式,使汉语在表达上更加准确和严密。  相似文献   

17.
“使”字句属于兼语式,并且是典型的兼语式,这在承认兼语式存在的人们中几乎是公认的。本文试图论证“使”字句与兼语式有着质的区别,同时兼论“使”的词类归属问题。一 所谓兼语式,是由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合而成的结构,即动宾短语的宾语变是主谓短语的主语;宾主同体,共存共用。 从语法结构来看,兼语式有两种基本结构形式。 A. (N1)+V_1+N_2+_2+(N_3)句例:  相似文献   

18.
王志生 《现代语文》2005,(12):18-19
和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兼语短语也是由动宾短语套接主谓短语构成的,前一个动宾短语的宾语兼作后一个主谓短语的主语.含有兼语短语的句子即为兼语句.其常式(基本形式)为:……谓1 兼语 谓2……谓1,由"使"、"令"、"教"、"劝"、"俾"等表使令意义的动词充当,有人称之为"助动词".  相似文献   

19.
兼语句应有三种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对兼语句是这样表述的:“谓语是由动词短语(动 宾)套接主谓短语构成的,动词短语的动词表示使令的意思,如‘使、叫、让、请、派、命令、禁止’等。动词的宾语充当主谓短语的主语。”这就是说,兼语句的第一个动词必须是表示使令意思的,它的宾语又同时充当第二个动词的主语。张寿康先生主编的《教学语法答问》除了承袭这一观点之外,又补充了一句:  相似文献   

20.
一般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课本和参考书,差不多都谈到了连谓式和兼语式。但这两种句式,是否应分析为“连谓”和“兼语”,很值得商榷。这个问题有的地方还牵涉到语法体系和术语问题,需要作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