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加强和深化南路边茶制作工艺的研究,对于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发展,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深入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本文对南路边茶传统制作工艺流程与特点,及其变迁轨迹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南路边茶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边茶研究经过民国时期的发端性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多视角研究,已经进入了多元化研究阶段。但总的来说,研究重心仍然停留在西北地区,对西南地区尤其是南路边茶的关注度相对不足,现有南路边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整体的概述和梳理上,对所代表的茶马贸易中的具体问题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南路边茶传统制作工艺流程与特点,及其历史变迁轨迹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分析,同时对当代语境下南路边茶的文化环境变迁和保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民国时期不仅是茶马贸易重要的走廊与通道,更是边茶的重要原产地之一。民国时期北川地区的边茶贸易出现了繁盛的景象,在西路边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将对民国时期北川地区的边茶贸易及其运输进行探讨分析,力图对北川在西路边茶贸易中的历史地位,学术价值以及北川地区区域社会的结构与区域社会中各族群间之互动关系作出一种更具有地方性意义的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5.
拓跋鲜卑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一支,它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约在汉末南迁至呼伦贝尔草原各地。嘎仙洞遗址和呼伦贝尔境内拓跋鲜卑墓葬能清晰体现早期拓跋鲜卑从起源到不断发展壮大过程及与周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因素。从考察呼伦贝尔地区拓跋鲜卑墓葬随葬品特征入手,分类研究呼伦贝尔地区拓跋鲜卑墓葬出土随葬品中的轮制陶器、铜镜铜钱、丝织品、漆器等遗存,探索其中蕴涵的中原汉文化因素,探讨早期拓跋鲜卑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互动和认同,对考察古代北方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及其对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与区域化双重时代背景下,中国——东(南)盟多边合作、“西部大开发”和“泛珠合作”历史机遇,促使云南——东(南)盟国际合作与交流正逐渐从政治经济文化层面跃升到教育层面,而云南——东(南)盟高等教育国际化已逐渐成为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与交流的突破口。本文从政策视角阐述云南与东(南)盟主要国家进行高等教育国际化合作的发展路径,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推动云南高等教育“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和提升云南——东(南)盟全方位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同时为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多重欠发达地区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7.
体育教学中艺术交流过程的特点及其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艺术过程就是师生进行不断精神交流的过程,这个交流过程是体育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更好的促进体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体育教学过程师生之间进行精神交流的过程特点及其规律展开研究,以期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学艺术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8.
南酸枣糕是江西的地方特产,已有多年的传承和发展的历史,并形成了产业化的发展模式。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以及实地考察等形式,对崇义县南酸枣糕产业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对南酸枣糕的销售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崇义县南酸枣糕产业发展过程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人类发展过程的研究出现过几个明显的趋势。首先,人们开始对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性和交互作用性质进行研究;第二,在研究儿童发展过程时,修正过去仅仅考虑母亲一儿童关系并以此代表父母的影响的方法,而开始考察父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本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儿童早期交流能力发展的有关研究成果,以及近些年来,国内外围绕分析父母与孩子的语言交流对儿童语言习得作用的有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项目介绍:美国高瞻幼教课程名闻遐迩,在中国却未普及。为将美国先进幼儿教育理念及课程模式引入中国,2012年,美国高瞻教育研究基金会、美国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正式签订协议,确定中国高瞻合作项目。2013年4月25日,中国(南)高瞻教师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上海举行。美国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和上海祥童文化发展公司志将美国先进的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治大分裂的时期。与政治上的分裂相比,各地区之间的图书交流一直在进行。各地区图书的流通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各地区的文化认同,进而为政治上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这对当今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汉魏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表现在饮食方面,胡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便十分频繁。其原因当与张骞凿空西域、夷夏观的演变以及胡汉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等不无关系。胡汉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体现出双向性、层次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皖山茶发脉久远,且在唐宋时期位于全国顶级珍品之列。皖山茶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传承性,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皖江文化的内涵与风采。对皖山茶文化系统地发掘可为皖江地区名茶资源的继承发展提供可鉴亮点与文化导向。  相似文献   

14.
景德元年八月,辽大举南下、宋朝野震动,宋真宗诏令且御驾亲征.双方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即“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战事,使边界得以长期安定,促进了双方融合交流.两族之间原有的避垒,随辽宋两个王朝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面逐渐消除,从而为中国实现牢固的统一创造了某些必要的前提,在中华民族统一和发展的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对传统符号的再运用成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构建地方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命题。在武夷山悠久的茶文化中,建盏以及它所承载的符号成为茶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大武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及现代消费社会背景下,建盏具备了商品符号现代转向的多重指向性,为传统符号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进行现代转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战争频仍,社会动荡,政局最为不安的时期,但随着战乱的暂时沉寂,政治环境的稍许安定,农业和林、牧、副、渔各业不同程度的发展,为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物质基础;科技文化的进步,对提高饮食文化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思想领域的解放,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是饮食文化发展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茶,在中国被誉为"国饮",具有悠久的历史。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日本的茶和茶文化来源于中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本文着重介绍中、日两国的茶叶历史、现状及茶道艺术,分析异同,从而加深对其文化心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研究宋六陵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陵园风水布局、陵区文物及建筑遗存、丧葬文化、思想发展等多个视角分析了宋六陵的历史文化价值,考察了其独特的文史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以及存在价值,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就正确认识继而合理开发宋六陵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9.
李丹  巢劲云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0):108-110
茶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翻译质量成为茶艺这一文化精髓为世界人民所接受的关键。从现有的茶艺翻译译本入手,分析其汉英文化图示的缺省、对应、冲突,在源语和目的语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建构其翻译的文化图示,从而促进茶艺文化的对外交流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南北朝化研究是范澜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地讲,它是由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心雕龙》研究、40年代通史背景下的南朝化研究、五六十年代通史背景下的南北朝化研究等三个阶段构成,范澜就南北朝化的历史地位问题提出了完整而科学的认识,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