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混杂是后殖民理论中一个重要术语,霍米.毫芭在其《文化的定位》一书中指出当今现代社会不存在所谓的“纯种”、“单一”的文化。西方殖民者所宣扬的高贵的纯白种人,在历史上根本不曾真正存在过.所有的人类种族只不过是各人种相互结合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小说《我儿子的故事》的理论基础和作者的简介;第二部分,分析了殖民统治下的黑人的变化:第三部分.指出在与黑人的交往中,白人社会发生了变化;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即戈迪默希望南非的白人和黑人能够实现民族和解.从而在和解的基础上,在剧烈变化的世界中形成新的南非民族.  相似文献   

2.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他也是布克奖的两度获得者。他获奖的力作是出版于1999年的《耻》。小说描绘了在种族隔离结束的新南非发生在白人和黑人之间的一系列可耻的事情。曾经的白人统治者失去了他们的优越地位,不得不接受来自黑人的报复行为。而曾经的被统治者黑人则通过模仿前殖民者的各种行为而逐步成为了新南非真正的主人。笔者运用后殖民主义大家霍米.芭芭的理论模仿来解读这部小说的主题。通过模仿,曾经的被殖民者学会了生存,曾经的殖民者也学会放下身份与曾经的被殖民者和谐生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角度来解读南非作家J.M.库切的小说《耻》,通过"白人话语的丧失"、"黑人话语的重现"这两个主要层面,深刻揭示了南非后殖民时代白人与黑人社会角色的转换,展示了南非黑人的逐步崛起与各色人种趋向和谐的社会倾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南非的社会背景,展示了南非社会黑人与白人的身份地位的重大改变,发现在后种族隔离时期,南非白人被边缘化,而黑人成为社会的主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美国黑人文学第三次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艾丽斯·沃克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大女儿迪伊回乡探望母亲和妹妹的"寻根"之旅,表现了长期受到歧视、压迫的黑人文化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所受到的强烈冲击。本文通过对三位黑人女性形象的分析解读,探讨了在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黑人文化的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6.
运用后殖民主义视角对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进行分析,通过对黑人少女佩科拉一家与克劳迪娅一家作为“属下”面对白人文化霸权主义是否发声进行对比。揭示出白人文化霸权及种族主义内化对黑人,尤其是黑人少女心灵的戕害。指出面对白人文化霸权的压迫,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黑人只有勇于反抗,坚定自己的黑人文化身份,才能在不平等的压迫中幸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南非作家J.M.库切因获得2003年诺贝尔文学而一举成名.其作品也揭开了人类多种文明间相互冲突的疮疤.本文通过分析库切小说<耻>中代表人物--白人和黑人的举止言行,说明在殖民者失去种族歧视权、失去统治权的社会里,白人对生活的失望和迷茫.殖民主义者在给被殖民主义者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害了自己,致使其后代来为其过去的罪恶而赎罪.而黑人被殖民者本身所表现的行为是受白人殖民统治者种族压迫多年的本能的反映.最后得出结论:种族隔离时代的巨大伤痛,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都不会淡忘,更不会忘却,给南非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历史疮疤.  相似文献   

8.
理查德.赖特在文学作品里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笔调揭露了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紧张的种族关系,认为种族隔离和种族界限是以人为的方式把处于共生关系的黑人和白人进行了活生生的社会切割,导致这两大种族之间的误解和仇恨。白人在教育、司法等方面对黑人实施双重标准,引起黑人对白人的更加反感和不信任。种族隔离和种族界限是黑人与白人相互仇视的根源,白人对黑人的仇恨和种族压迫引起部分黑人率先形成自己的第三种意识,激化了他们三重意识中的张力,从而促使更多的黑人加入到追求种族平等和社会公正的斗争中去。  相似文献   

9.
陈秋玲 《文教资料》2009,(20):26-28
托妮·莫瑞森的<最蓝的眼睛>展现了在白人文化浸染下的黑人的生活和心灵悲剧,隐含其中的主题则是呼吁黑人在白人文化的冲击下坚守和弘扬黑人文化,在与白人文化的斗争中寻求生存之道.本文通过对两个黑人女孩佩克拉和克劳迪娅在对待白人的忽略,"有色人"的回避和歧视,以及黑人的自我厌恶时不同反应的对比,揭示出莫瑞森在小说中所要表现的这一更深层次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社会,白人文化是主流文化,黑人受白人文化霸权的冲击是毁灭性的。在《最蓝的眼睛》中,黑人逐渐地接受和内化了白人文化和价值观,以佩科拉和乔利为代表的黑人是白人文化霸权的受害者,白人文化霸权是造成黑人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最蓝的眼睛》客观描述了白人文化霸权下美国社会所存在的对黑人和其他民族的种族歧视和压迫。本文试图探讨在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文化霸权对黑人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2.
《喧哗与骚动》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南方文艺复兴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最富创造性的作品之一,福克纳在该小说中第一次对种族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从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的角度出发,对小说中白人角色和黑人角色的种族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指出新的时代背景下白人和黑人的主场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小说中的黑人拥有了主观能动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控了白人的生活,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白人和黑人的主仆关系。这种变化昭示了南方种族关系的未来,寄托了作者对民主平等的种族关系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3.
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指出:在白人对黑人实行文化霸权过程中,知识机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文化霸权机构,远远不是中立的,而是采取一种间接的控制方式,通过在社会中广泛传播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理造成极大伤害.  相似文献   

14.
王苗苗 《考试周刊》2010,(40):31-32
南非作家J.M.库切因获得2003年诺贝尔文学而一举成名。其作品也揭开了人类多种文明间相互冲突的疮疤。本文通过分析库切小说《耻》中代表人物——白人和黑人的举止言行,说明在殖民者失去种族歧视权、失去统治权的社会里,白人对生活的失望和迷茫。殖民主义者在给被殖民主义者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害了自己.致使其后代来为其过去的罪恶而赎罪。而黑人被殖民者本身所表现的行为是受白人殖民统治者种族压迫多年的本能的反映.最后得出结论:种族隔离时代的巨大伤痛.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都不会淡忘.更不会忘却,给南非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历史疮疤。  相似文献   

15.
黑人在美国本土的基督教文化,可视为美国"黑白"文化融合的一个典型例子,黑人将宗教融入到福音音乐中,同时聚焦了白人的音乐文化因素。黑人福音音乐为黑人群体创造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黑白"文化的融合的过程体现了黑人对白人文化态度的积极转变,"黑人性"与"白人性"的有机融合,使其自身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6.
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描述了一名白人教授卢里与女儿在南非的生活及遭遇。作品《耻》中的黑人和白人的地位发生了转变,白人不再拥有奴役和支配黑人的权利,反而在黑人的袭击下,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白人无力反击。小说体现了压迫黑人的历史已被颠覆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主要运用著名的理论家保尔·吉尔罗伊的文化政治理论,在后殖民背景下从反种族主义视角解读《小岛》。从四位主人公的个人经历,管窥和分析黑人族群与白人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文章着重从种族主义、反种族主义斗争、种族融合趋向三个方面来分析小说的"反种族主义"主题,从而得出——英国,它已不再是专属于白人的社会,在当今多元文化社会背景下,它应该是不同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和谐共存、平等交流和对话的场所,是各民族共同构建的多元文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文本揭示出:在白人对黑人实行文化霸权过程中,知识机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众传媒作为文化霸权机构,在社会中广泛传播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理造成极大伤害,它与统治主体是一种共谋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他者"黑人——奥尼尔笔下黑人形象的文化与心理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奥尼尔剧本中的黑人形象,在种族歧视的影响下,既无法认同本民族文化,也不被白人文化所接受,成为两种文化的"他者",这种两难处境使黑人遭受着人格分裂和精神分裂的惨痛.这种悲剧产生的原因,从文化角度看在于黑人文化的无根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则在于个体人格中的"本我"被过分压抑,民族集体无意识得不到重视.黑人应该站在本民族文化立场上确认个体的归属问题,在跟上社会发展步伐的同时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点.这不仅是奥尼尔时代应该考虑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具有普遍文化和哲学意义的当代社会命题.  相似文献   

20.
莫里森的作品表现了在白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美国社会里黑人的喜怒哀乐 ,展示了黑人 ,特别是黑人女性在黑人信仰与白人价值观、传统黑人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中 ,寻找自我、身份和文化根源的经历 ,向美国社会传达了黑人妇女争取平等、反对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