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友鸾在去年五月二十八日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是蜜蜂,不是苍蝇"一文中,硬说现在记者不被尊重和信任,"没有社会地位","逢人低三等".他提出什么"记者不讨厌,不是好记者"的口号,甚至扬言"不到新闻工作者获得应有的、适当的社会地位,决不罢休".看,他多么"关心"记者啊!然而,我们都知道,党向来就是尊重和信任忠于革命事业的新闻工作者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报纸是党进行思想工作的最有力的武器,党决不会把这个重要的武器,交给不能被尊重和信任的人去掌握.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者也是尊重和信任的.他  相似文献   

2.
王立龄 《青年记者》2002,(10):28-28
长期以来,外界包括新闻界对生活类报纸及其记者有一个偏见,就是这些报纸是不入流的“小报”,他们的记者都是“小报记者”,这类报纸关心的大部分是社会新闻和花边新闻,他们的记者做不了主流新闻,也很难做出在某一领域叫得响的有影响的新闻,更不用说在业界有话语权。跑同一个口的记者, “小报记者”比不过中央级媒体,更无法与党报记者平起平坐。事实上,就连这类报纸自身,也有点瞧不起自己的记者。  相似文献   

3.
报纸新闻雷同五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报纸的新闻雷同现象越来越严重,并且已经出现了跨地域的趋势。造成新闻雷同的原因主要有五种。1、稿源趋同,“一口井里争永吃”。报纸是党的喉舌,涉及重要新闻必须统一口径,按规定采用最权威的新华社通稿。这是报纸媒体铁的纪律,也是当好党的喉舌的不二法门。但许多报纸对有的大通讯社的新闻资源产生了依赖症。除了因为大通讯社具有权威性和其稿件质量高以外,也有其他原因。有的报社是觉着用稿后不用承担政  相似文献   

4.
舆论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是人们对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评估。对于客观世界来说,舆论应归属于主观的范畴,但是作为报道舆论、传播舆论、引导舆论的新闻记者来说,舆论本身又是一种客观存在,记者首先要尊重它,而后才能真实地进行反映。作为一张报纸,只有首先承认舆论是客观存在,尊重它的客观价值,才能成为有作为的、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舆论工具。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记者只能沦为时代的丑角,报纸也只能作某种政治意图的传声筒。  相似文献   

5.
这个世界如果没有记者,没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和互联网,将是一个无法想象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将一团糟.因此,我赞成"新闻让世界多姿多彩、使人们的生活有滋有味"这句话,对尊重记者、重视新闻的提法举双手赞成.  相似文献   

6.
办报贵在争得时间。作为一个企业来讲,时间就是效益。作为一张报纸来讲,时间就是生命。如果一张报纸上尽是些过时的新闻,新闻纸的价值就不存在了。办报,就得争新闻。办报的人,都想争新闻。但怎么个争法,却大有讲究。从我们小报来讲,与大报争时效是争不过的,甚至也争不过县里的广播站。我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新闻的时效性重视不够,报纸上刊登的稿件,新闻少,旧闻多,时间概念模糊;记者关心的也大多是计划单子上的题目,习惯于“挎着篮子挖菜”,带着题目采访,不善于随时发现新的报道线索,也缺乏争时间、抢速度的紧张采访和写作锻炼。1979年,报社编委会在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  相似文献   

8.
争·拼·抢     
新闻改革中,各家报纸都争取能抢先发一些独家新闻,对时效性很强的、读者普遍关心的重大新闻尤其是如此。我的体会是:记者要有争、拚、抢的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才能较好地完成报道任务。试举二例说明。其一。一九八三年八月中  相似文献   

9.
随着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的增多,各个新闻单位顾及自己的兴衰存亡,争发“独家新闻”的劲头愈来愈大。这种竞争意识的增强,对我国新闻事业的进步与繁荣是十分有利的。可是,在此进程中,笔者也看到了其中的一个不好现象,即有些全国性的报纸,不声不响地通过其派驻的地方记者,截获当地报纸已经刊出的新闻。地方上的同志,把这类依靠转抄、改编  相似文献   

10.
舆论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是人们对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事情的评估。对于客观世界来说,舆论应归属于主观的范畴,但是作为报道舆论、传播舆论、引导舆论的新闻记者来说,舆论本身又是一种客观存在,记者首先要尊重它,而后才能真实地进行反映。作为一张报纸,只有首先承认舆论是客观存在,尊重它的客观价值,才能成为有作为的、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舆论工具。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记者只能沦为时代的丑角,报纸也只能作某种政治意图的传声筒。不承认舆论的客观价值,结果往往就是强奸民意。对一件事情,群众本来是有自己的看法和说法的,而且这种看法和说法往往是不一律的,有众说纷纭,有大同小异,也有大异小同;七嘴八舌,或殊途同归,或各寻其是,总之舆论的客观性决定了舆论的复杂性。舆论的复杂性又决定了舆论的多变性。舆论是一个  相似文献   

11.
一家报纸应该有一家报纸的个性,而一个记者也应该有一个记者的新闻个性。 假如记者写出来的文章全都如出一炉,鼻子眼睛儿皆十分相像,毫无区别,那么这绝不是记者的光荣,相反它应该是一种耻辱。如果几个不同的记者,对写一个新闻采取完全一样的报道,那么读者怎么会不对报纸失望呢?千篇一律的新闻内容,千篇一律的构思,千篇一律的新闻语调,最终会受到读者的唾弃。如果我们新闻工作者百般地努力仅仅是为了得到读者的唾弃,那我们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新闻竞争日趋激烈,媒体之间争独家、抢时效,使报纸之间的竞争、记者之间的拼抢意识更强更凶,于是,一些新闻东家漏、西家遗的现象每每出现,令每家报社的老总、记者十分头疼。 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漏新闻虽然是憾事,但又不可避免。遇到漏稿问题,不要懈怠,而是尽可能想方设法,将这条新闻当作一个新的信息,及时跟进,重新采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的记者素质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者素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记者的素质,就是一个记者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形成的素质和能力。记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报纸质量的高低。加强记者素质建设,是提高报纸质量的前提和关键。报纸是以向公众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定期出版物,而新闻信息是由记者采访写成的。素质高的记者不仅有敏锐的洞察能力,而且能及时抓住问题,采写出高质量的稿件。反之,素质低的记者则难以胜任本职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一个报社的读者来信来谈工作做得好或不好,往往对报纸办得好或不好,报纸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重视读者来信来谈工作,是我们党办好报纸的一个优良传统,值得很好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但是,不是所有的报社工作人员,对读者来信来谈工作的重要性都有了足够的认识,至今在一些报社的编辑部内,还半公开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一记者,二编辑,三来信(来谈)……。这就有必要谈一谈对读者来信来谈工作的认识: 一、读者来信来谈工作是报社汇总各方面信息的一种工作。我们的各级党报和党领导的其它报纸的编辑部,每天都要收到一定数量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工作是受社会尊重的一门崇高职业.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一文中说:“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邵海峰  杜在桂 《传媒》2006,(10):52-52
稿源趋同,"一口井里争水吃"报纸是党的喉舌,涉及重要新闻必须统一口径,按照规定采用最权威的新华社通稿.  相似文献   

17.
廉方能信     
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在社会上一直是受到尊重的。之所以受人尊重,是因为编辑、记者具有公正无私的优良品质。于是人们信任他们,受委屈者愿意找他们倾吐心曲;求真理者愿从报纸上获得教益。但是,一些年来,这种尊重在无声中逐渐贬值,而演变成一种畏惧。人们说:“记者不敢得罪。”意思很明白:得罪了记者,报上给你捅一下,可受不了!随之,报纸的威信也受到动摇。表扬的东西,认为是记者“笔下生花”,批评呢?难免产生一种“那儿得罪了记者”的疑问。于是,新闻界的天平,在读者面前可怕地倾斜了。这种现象,固然可以从“四人帮”那里找  相似文献   

18.
中国报纸似乎有唯“论”的习惯,总要在不同时期立个“论”,似乎不立个“论”,报纸就要失去“主心骨”似的.然而恰恰是,立了“论”便制约了报纸功能的发挥,束缚了记者的手脚. “阶级斗争工具论”沿用了许久,报纸的多功能被阶级斗争的报道代替了,记者几乎成了人民群众害怕的人物,报纸失去了大部分群众.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这一“论”逐渐销声匿迹了.以后又有人给报纸立论,叫做党和政府或者党和人民的舆论工具,很快又有人发现这个“论”有失妥之处,于是又立了个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论”。不用赘述,这论自然有其合理  相似文献   

19.
刊中刊     
中国社会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孙旭培,就报纸要重视宣传新闻改革等问题,《向中国报刊报》记者发表谈话如下: 记者(下称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闻事业有很大发展,很多变化,请谈谈看法。孙旭培(下称孙):现在是我国新闻事业的黄金时期。报纸的信  相似文献   

20.
报纸的评论员好比一个乐团的第一小提琴手。评论员不但必须具备新闻工作者(主要是编辑、记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而且还必须具备评论工作者特有的修养。报纸的评论工作者既是报纸的代言人,又是编辑部能出观点、出主意的参谋员,还要成为能写评论又能写重点报道的多面手。总之,对评论工作者的要求是高的。评论工作者的素养如何,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一家报纸的队伍的基本面貌和质量。评论工作者究竟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素养呢?作为党报的评论工作者,首先应当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一个具有真知灼见、目光敏锐、思想深邃,而又关心实际生活、充满激情的党的宣传家。换言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