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瑞洁 《考试周刊》2008,(17):60-61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描写并不是鲁迅先生小时候所见到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当初面貌,而是经过了重塑和美化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因为,随着日后阅历的不断增加,个体会在潜意识中不自觉地对他旱期的经验不断地进行建构和重塑.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鲜明的对比写法是这篇课文的又一特色。最突出的是百草园和三昧书屋的对比。这是儿童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最严厉的书塾’。这个对比,从儿童两种不同的生活感受中否定了束缚儿童智力发展的封建教育。”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让小孩子整天蹲在百草园里翻砖堆、拔草根、捉小虫,任其自流,不施引导,就是适合儿童心理,促进“儿童智  相似文献   

3.
对于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语文教师历来重视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个不同生活场所进行对照,对比百草园的绚丽多彩与三味书屋的单调乏味,并由此得出结论,即文章批判了陈腐的封建启蒙教育。他们所列举的证据主要有三:一是写三味书屋陈设古旧,气氛沉闷;二是写“我”向先生请教“怪哉”之事;三是写“我”就只读书的情形。我们细细推究,会发觉以上三点都下足为据。其一,三味书屋是书塾,是求知之所,它当然不同“我”游玩的场所“百草园”那样的多姿多彩,充满诗情画意。强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进行对比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简单的陈设、庄重的气氛,显得简洁、宁静、古朴,这正是书塾所应有的特点。其二,“我”向先生请教“怪哉”之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现在编在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里,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的第一题是这样的:“这篇课文写的是作者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读了以后,你对百草园有怎样的印象?对三味书屋又有怎样的印象?作者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比着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道思考题实际是暗示学生,作者对三味书屋和百草  相似文献   

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思想,历来被概括为:通过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  相似文献   

6.
“对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许多评析者都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加以比较、对照,从而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是“我的苦地”的结论。对“百草园”是“乐园”这一说法,大家已无可非议;但对“三味书屋”是“苦地”这一说法,我们觉得欠妥。首先,从本文的写作缘起和本意来看,“三味书屋”不应是“苦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对此文集的写作缘起和本意,鲁迅有过明确的说明:“……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可见,鲁迅借回忆旧时美好的事物,来排…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于鲁迅作品集《朝花夕拾》,成稿于1926年。在施教过程中,历来的教材都将其主题归纳为“通过百草园里自由快乐的生活和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的生活对比及一系列矛盾  相似文献   

8.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一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足“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李方 《现代语文》2006,(2):54-5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章,历次教参和其它参考资料大多认为,是“用百草园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而我认为,作通过对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仍然表现作儿童似的天真、快乐的心理。下面我就“三味书屋”部分做一些分析,来阐明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1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感情深厚、诗意浓郁、形象鲜明、结构谨严、文笔清新的散文。作者鲁迅稔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把百草  相似文献   

11.
鲁迅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云棠同志也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写的是当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云棠同志写的是今天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七十多年来它们究竟有什么变化?鲁迅当年那样写究竟想表现什么?云棠同志是怎样揣摩鲁迅当年的心思的?试将两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一个比照,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从现实斗争的需要出发,用热情洋溢而又朴实无华的笔触,叙述他童年时代从在百草园里玩耍到被送进三味书屋读书的生活经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笔者曾多次幸福地访问了绍兴鲁迅故居,怀着异常激动的心情,参观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使我对这篇作品的认识提高了一步。这里,谈一些见闻和体会,供同志们参考。鲁迅出生于一个日趋破落  相似文献   

13.
赵茜 《今日教育》2010,(7):54-55
儿童有自己的生活,教育必需尊重儿童,立足于儿童的天性,遵循其生命内在的节律,智慧地等待,他们才能厚积薄发,舒展着不同的姿态,挥洒着不同的灵性。如果把鲁迅笔下的“百草园”看作是儿童自己的生活,而“三味书屋”则是儿童异己的生活世界。儿童在“百草园”中是欢乐的、自由自在的,在“三味书屋”却受到管制和束缚。  相似文献   

14.
王刚同学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插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何意义?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满怀情趣地回忆了儿时的乐园——百草园的美景。文章由相传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出了关于“美女蛇”的故事的插叙。作者之所以精心描述这个故事,意义有三:  相似文献   

15.
分析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既往理解之不足.对"百草园"、"三味书屋"意象的象征寓意进行把握,指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对童年成长过程必然经历自然天趣与文化规束两个阶段、二者共同参与塑造生命形象的寓言写照.  相似文献   

16.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鲁迅先生的名篇,一直是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对于它的主题解读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在处理其主题时,也发生着变化。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百草园”,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历自己的“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蕴含了普遍的人生哲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仅仅是空间的跨越,也暗含了时间的跨越,更是一个人成长必需的修行。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研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教研会议上,有的同志认为“百草园”是充满着欢乐的,而“三味书屋”却是呆滞和压抑的,文章就是通过这不同环境的对比来批判束缚儿童身心健康的封建教育的。大家几乎把“三味书屋”说得一无是处,简直就是封建教育的缩影。其根据不过是“最严厉的书塾”、“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这些字句,还有师生所读的都是一些不能理解的东西,等等。后来我把鲁迅这篇优美的散文看了一次又一次,却总看不出鲁迅对“三味书屋”有什么憎恶、责备的情绪。鲁迅写这篇散文,时间在一九二六年。那时他在厦门,暂时脱离了战斗,环境很寂  相似文献   

18.
初一新生对鲁迅先生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学习,有一定难度,尤其文章长,课时短,该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我进行了尝试,实行长文短教,收到较好的效果。一、妥当处理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以轻快,隽永的笔触,细致生动地描写了生趣盎然的百草园和枯躁无味的三味书屋。而描绘夏、冬的百草园又是最为精彩的,也是最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使学生最感兴趣的。所以,可以这部分(文章中的第二和第七自然段)为主讲内容,再以描述三味书屋中先生的质朴、迂腐,学生对学习的厌倦为辅,将“无限乐趣”的百…  相似文献   

19.
绍兴情思     
游览绍兴,多半是为鲁迅先生而去的,而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则是必去的,因为那是一个伟大人物成长的摇篮…………  相似文献   

20.
郁霞 《贵州教育》2014,(5):18-20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动地描述了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三味书屋是禁锢孩子的牢笼,而百草园是孩子的乐园,道出了孩子对大自然的向往以及大自然给予孩子的快乐。陈鹤琴先生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