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丽江古城纳西语和汉语的语言和谐是各民族和谐关系的一部分。本文从历史的角度,通过梳理有关丽江古城纳西语和汉语关系的各种文献记载,结合语言接触下产生的纳西语汉借词进行分析,发现从丽江古城建城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纳西语和汉语两种交际语言,在很长一段时期中,纳西语和汉语分别在不同的语言集团和场合使用,互相补充,各就各位、协调有序,共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语言和谐,语言和谐也反映出了民族之间长久的和谐共处。本文通过对相关丽江古城纳西语和汉语关系的各种文献记载进行梳理,同时,结合语言接触下产生的纳西语汉借词进行分析,探讨在历时条件下,汉语和纳西语的语言和谐以及语言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
瞿建慧 《中国语文》2016,(4):448-455,511,512
湘西乡话与闽语今读擦音的来母字共同经历了l→z→s的平行演变,而后湘西乡话部分读擦音的来母字又发生了塞擦化的音变。湘西乡话清擦音塞擦化的现象同样发生在古心母、生母、书母字上。古来母字今读擦音和塞擦音原是湘西汉语方言的语音特征,这种语音特征通过汉语借词借入了湘西苗语和湘西土家语中,如今湘西乡话、苗语和土家语还残留着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3.
域外借词指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日语、朝鲜语和越南语等诸语言在历史上从汉语借入的字词。域外借词数量巨大,保存了借用时代的汉语词义,是汉语历史词汇的活化石,对于汉语词汇史研究具有重大价值。汉语词汇史、方言词汇和域外借词三者结合起来研究,大有可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论文中的汉语借词主要是来自于回鹘文世俗文书的两种版本著作。文章穷尽式地罗列两种版本中的汉语借问,并探究同一个汉语借词在不同版本中呈现状况。采取比较回鹘文-汉语语音的对音方法。归纳汉语-回鹘语的对音规律。该研究不仅可帮助建立回鹘语和汉语的语音对应关系,探讨回鹘语从汉语借词的途径和规律,而且还能看出回鹘语言受到汉民族语言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5.
汉瑶长期的频繁接触和交流中,塔山汉语方言对当地勉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语音上主要表现为音位的增加,塞音韵尾的脱落和鼻化现象。词汇上主要表现为大量汉语借词的产生。语法方面主要表现在语序和虚词的使用上。  相似文献   

6.
国内语言接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多年来国内学者们有关语言接触的探讨,在理论方面主要集中在研究的方法、接触的机制、与其他学派关系等方面;在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研究中关注于接触与语言的变异、借词、语法渗透、语音干扰、翻译研究等方面;在语言接触与汉语方言研究中主要涉及接触与汉语方言的特殊语言现象、方言系属、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交互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方言和语言史研究关系密切,四川方言和汉语史的密切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根据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对四川方言作进一步的说明,另一方面是根据四川方言可以更好地研究汉语史。四川方言在词义上有不少独特之处,用方言考释的形式解释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不使用的词语或者义项,可以把活的方言词语与古典文献用例两者结合,从而对汉语词义的发展演变提供活的方言证据,使古今贯通。对四川方言“挨”、“漮”、“篾”、“舔”、“争”、“鲰”之义逐条训释,即是尝试。  相似文献   

8.
维西普米族是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群体,自元代以后就处于纳西族、傈僳族和汉族等多民族包围之中.在与周边民族的语言接触中,普米族从纳西族和汉族借入了大量的词汇,其语言语音逐渐发生了改变,声调增多.并且,不论是纳西语借词还是汉语借词,都与源语言存在整齐的语音对应规律,而这种对应规律主要体现在声调上.究其原因,它不仅与语音系统的内部制约有关,民族语言态度和民族求异心理也促使了这一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羌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不仅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媒介,也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学界对羌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语言接触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任何一个民族为了生存发展,都要与其他民族发生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交往,这种交往的基本途径之一就是不同语言间的相互接触和影响。在接触过程中,每种语言都在不断地吸收或输出语言成分,汉语中的四川方言与羌语的接触也不例外,接触中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留下了一些痕迹,诸如羌语南部方言声调的产生及其各调类的调值与四川方言的趋同、羌语中有大量的四川方言借词、羌语没有韵母an-ang的对立对四川方言的反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0.
汉语借词是英语词汇丰富发展的源泉之一.笔者通过回顾汉语借词的历史进程,概述汉语借词主要的借词方式,结合实例论述汉语借词的语音、语法和词义特征,进而总结其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敦煌有着丰富的汉语方言宝藏。学界一般以党河为界,将敦煌方言大致分为"河西话"与"河东话"两种,目前"河东话"研究成果较多。文章以敦煌党河以西肃州庙为方言调查点,拟对学界关注不多的"河西话"声韵调进行描写,并进一步比较其与沙州镇"河东话"声韵调的异同。通过比较发现,沙洲镇方言具有中原官话陇中片的语音特点,肃州庙方言则具有较为明显的兰银官话河西片语音特点。文章认为,敦煌三百年来移民百姓"分坊按隅"的居住特点是造成党河东西汉语方言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敦煌地区至今多种汉语方言并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蒙古民族在同汉族交往的过程中从汉语中吸收了许多词汇。其中有些早期汉语借词在语音方面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某些语音特点.文中对保留中古汉语语音特点而且与现代汉语语音系统有较大差别的汉语借词,作了简要的描述。  相似文献   

13.
根据表现形式、借用方法、渗透程度,可以将哈萨克语中的汉语借词由低到高分为四层:低层、半低层、中间层、半高层,不同层级汉语借词之间的联系体现为:上层汉语借词是下层汉语借词的深化。不同层级汉语借词的进入过程反映出汉语、哈萨克语在接触中显性——隐性——异质的跨界,亦即语音——词汇——语法的渗入,汉语对哈萨克语的影响过程为吸收——改造——趋同。  相似文献   

14.
仁寿话是四川地区的西南官话,具有许多四川方言的语音特点。通过对该方言的重新调查,整理出仁寿话新派的音系。在新的描写当中,发现许多与前人记录不同之处,包括鼻边音nl-、鼻塞音mb-、?ɡ-声母,三个入声韵母-ɑ、-iɑ、-uɑ,以及独立的入声调33。并将仁寿话音系与普通话、其他汉语方言如四川方言进行比较,在共时层面凸显其语音特点,进而说明不同描写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由中央民族大学汉藏语研究中心筹办的“动词体和貌问题学术研讨会” ,4月 1 4日至 1 5日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北京、四川、贵州、江苏和香港等地研究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的专家学者共 2 0人。会议开幕式由戴庆厦教授主持。文日焕院长致欢迎辞 ,与会学者提交了论文 1 9篇 ,集中研讨了动词体和貌的概念、特点及不同语言和方言的差异 ,涉及到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景颇语、普米语、彝语、纳西语、独龙语 ,苗瑶语族的苗语 ,壮侗语族的壮语 ,汉语普通话、苏州话、重庆话、贵阳话以及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哈萨克语 ,蒙古语族的蒙古语还有朝鲜语…  相似文献   

16.
济宁活辨析     
济宁方言属于汉语北方方言中原官话西鲁片。本通过济宁方言与汉语普通话的比较,概述了济宁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几个明显的特点,并作简要的方言辨正,以期对济宁方言区的推普工作起到有利作用。  相似文献   

17.
指出在福建汉语方言中,只有莆仙方言有边擦清辅音声母[■],它是莆仙方言区别于其他汉语闽方言最重要的语音特征,该声母管的字数量众多。根据现有的方言调查结果,论述[■]声母是古代百越少数民族的语音特色。首次提出闽语莆仙话[■]声母与福建畲语[■]声母同源的新说。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讨论壮侗误族语言的汉语借词。旨在通过壮侗语族各语言汉语借词的横向比较,找出它们在音节结构、声调、声母和韵母方面的共同特征,并透过壮侗语族诸语言汉语借词声母或韵母的变异现象,追溯汉语语音历史演变的痕迹。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壮侗语族语言汉语借词的音节结构相似,声调、声母和韵母都有比较整齐的对应关系。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这是壮侗族语言在历史上长期受汉语影响的结果,是汉语语音史研究的重要佐证材料。  相似文献   

19.
四川雅安地区方言具有"入归阴平"的语音特征,从表面看来它与四川地区的湖广话(入归阳平)和南路话(入声独立)都不同。与周围方言语音特点比较,分析其语言历史演变过程,雅安地区方言应是宋元以来四川土著方言"南路话"的分支。雅安地区的历史地理通道和明清移民史可以解释其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20.
把桂北壮语、平话和粤方言进行比较之后可以看出 ,桂北壮语中的后中古层次汉语关系词不是来自官话和客家话 ,也不是来自粤语 ,而是同广西中南部地区壮语的汉语老借词一样来自平话。从汉越语、北部壮语中古层次汉语关系词和平话这三者之间在语音上有高度一致的关系上 ,初步证实了古代的广西一带曾经存在一种内部相当一致的汉语权威方言的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