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佳宾 《德州学院学报》2012,28(3):81-83,90
20世纪初期开始,西方心理测评方面的著作和测评手段由我国的心理学学者引入并在一定领域内进行应用探索,取得了一些学术和应用成果。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发现单纯地引入西方的测量体系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文化特点。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也在探索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测评思想和文化精髓融入到现代的心理测评中去。基于对这两方面问题的认识,将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的心理测评技术相结合的本土化的概念逐渐受到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初期开始,西方心理测评方面的著作和测评手段由我国的心理学学者引入并在一定领域内进行应用探索,取得了一些学术和应用成果。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发现单纯地引入西方的测量体系并不能完全适应中国人的心理特点和文化特点。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也在探索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测评思想和文化精髓融入到现代的心理测评中去。基于对这两方面问题的认识,将中国传统文化同西方的心理测评技术相结合的本土化的概念逐渐受到学界重视。  相似文献   

3.
1990年代以来,学术史研究日渐成为显学,清理过往的学术传统,从中寻找学术资源,乃至为自己的学术研究确立某种方向,已成为许多学者的自觉追求。然而在此过程中,学术史研究本身,在专业化潮流和学科体制的“规训”下,也逐渐变成了某种以“客观知识”面目出现的学科领域,而与学者自身的困惑、反省和探索似乎脱离了关系。  相似文献   

4.
当前被严重边缘化的文学学者们被迫从已有的文学文本上转移,把眼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文化领域,试图重新进入学术中心,试图用文化研究替代文学研究。关于文学性的论争成为文学学科问题的焦点,学者们试图证明文学性扩张的合理性。文学整个学科也因此改变了学术边缘化的地位,但是文化研究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文章从文学性的迁延当中来梳理文学学科建制中的一些问题,以期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学术史上清学研究比较盛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与外在环境的变化和学术内在发展相关,更与学者自身的努力分不开。以学者群体为本位,来探究近代清学热的原因,不仅能清晰的反映清学研究的全貌,也可为研究当下学术热提供启示与借鉴。进入20世纪,梳理清学是近代学者的文化自觉和思维惯性使然;基于社会担当和"传道"热情,近代学者将目光聚焦于与自身密切联系的清学上;学术服务于政治是近代学者进行清学研究的本质,也是学术救国的展现;学者之间的学术争鸣,加速了清学研究的繁荣和深入。  相似文献   

6.
学者走向荧屏是近年来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的学术后果,首先是学术娱乐化,荧屏学者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在严肃的学术知识中增添了无穷的娱乐性,使学术变成了娱乐的工具;其次是学术浅薄化,学者在电视上传播的文化知识非常浅显,不能体现出学术的博大精深;再次是学术媚俗化,荧屏学者为了追求高收视率,一味迎合大众口味,抛弃了原有的学术品位,使得学术陷入了媚俗化的泥潭;第四是学术的功利化,即学者利用学术谋求物质财富和名声效益,使得学术充满了功利性。学者选择在荧屏上传播学术,使得学术向着一种"电视学术"的方向发展;受荧屏学者的影响,潜心传统学术研究的学者会越来越少。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学术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两大难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楚辞学界先后涌现出不少学术成就突出的大家,他们大多提倡采用新的方法来进行学术研究,包括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其中采用文化人类学方法进行研究的学者代不乏人,硕果累累。试对这一历史过程做简要的梳理,以期对新世纪楚辞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需要制度的建构,但制度对大学理念也存在限制和割舍,这是一种实践中的遗憾。在教师选聘和学术自由中,制度文化的实践存在诸多遗憾和内在缺陷,致使大学难以选拔到优秀学者和学术自由的误用。因此,科学的制度设计应该极力避免这些遗憾和缺陷,坚持崇高的学术标准,以使大学选聘到优秀学者,并真正实现教师教学和研究的自由以及学生的学习自由。而这些都有赖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清代考据学发展到了乾嘉时期,过于偏重对经典作客现实证的研究,而缺乏对其思想意义的关怀,与清初的经世学风相比,考据学形式下的经学实为一套知识体系而非价值体系.乾嘉学者中的一些精英人物都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也对考据学作了程度不同的自我批判.而章学诚对考据学的批判与这些人基本相类,甚至在学术路向上与汪中、凌廷堪等考据大家也有趋近之处.这反映出,清代中期的考据学自身在发生着某种内在转向,章学诚对考据学的批评与这一"转向"遥相呼应,他的思想是清代考据学思想的"综合"和"会通".  相似文献   

10.
罗瑞宁有关转型期中国文学研究新著《审美与欲望的纠缠》,以"审美"与"欲望"的冲突作为研究文学创作及文学与文化关系的中心环节,以"人学"作为基点,介入当下现实的思考与批判,这一学术视野和学术理路不仅对当代文化审美理论创新有一定裨益,也有助于改变以往僵化的文学批评模式,是当下国人人文学者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一次新的尝试和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1.
随着潮汕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努力开创新的学术领域以及努力建构潮汕文化研究的体系已经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在这些方面,专门性的具体的分析和概括性的抽象的理论整合将显得同等重要,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真正进步都会同时体现在这两方面。出于这一目的,笔者就潮汕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应当指出,抽象的方法论只能具有某种哲学意义,对于某个具体的学科建设来讲,很难说明它的实际价值。尽管如此,我们沿着方法论问题所引发出来的思路,对于加大  相似文献   

12.
"一份期刊专栏与一门新学术的诞生",是学人对"清水江学研究"特色学术栏目的肯定性评价。该栏目的创办与建设,既为贵州历史文化研究奉献出一个走向全国的学术论坛平台,也将清水江学推向了全国和世界。彰显地域文化抢抓学术机遇,汇聚八方学者突出栏目特色,致力编校质量助推学术发展是近5年来栏目建设实践的经验性话语,也是栏目功能发挥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美大学发生的"学术资本主义"倾向使大学教师的核心身份也同时发生了解构和变迁,如以往被认为无之则不成为大学学者的学术自由和自治传统逐渐失落。因此一些关注学术身份问题的学者提出重构教师的学术身份的设想,他们主张以多重身份解脱"学术资本主义"带来身份的困境。这一情况给今天中国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域外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围绕执政文化建设这一时代新命题,理论界开始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有的着重探讨执政文化的内涵;有的分析了执政文化的特征和功能;还有的学者就如何加强党的执政文化建设展开深入研究。对这些初步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不仅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而且有利于推动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实践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西方学术分科观念与方法日渐为国人所重视、接受。同时,西方历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纷纷传入中国,一些学者以近代西方史学与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观念、理论与方法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学术。西学东渐之下,中国传统学术体系开始发生重要变化,一些新的学术研究门类开始出现在近代中国学术的体系当中,并最终发展为独立的学科。中国学术体系与西方学术体系逐渐得以对接。这是近代中国学术发展一种极为重要的现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兴起,也昭示了这一学术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的基督教研究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年间发展迅速,成果卓著,也需要进行一些总结。文章从这三十年间活跃于学术界的三代学者群体这一角度出发,总结了这三代学者的学术特征及其与当时的社会思想氛围的关系,并在前言部分回顾了中国基督教研究的起源和发展,在结语部分分析了这个领域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学术建议。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和葛兰言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时都涉及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但是两位学者并未依附于某种既有理论,而是以文化人类学为研究视角,反思中西话语对文明与野蛮的建构。闻一多对中国"神话与诗"的主位阐释与作为"他者"的葛兰言对"中国文明"研究存在诸多相通之处,然而前者的民族自我表述常陷入现代性和民族性的矛盾之中,这一特质在与西方学者的比较中更易显露出来。  相似文献   

18.
学会自1981年成立以来.共举办年会27次,各种研讨会50余次。近些年来.尤其重视上海市青年美学工作者的培养与学术交流活动,多次举办上海市各研究单位及高校青年学者参加的学术沙龙与论坛。其中学会学者围绕实践美学思想展开的学术争鸣和讨论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学会围绕当代文化与美学建设提出的一些论题也在上海美学界引起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9.
张晖撰文《龙源探索与西域龙文化》指出,龙这一特殊物种很有可能是某种史前文明的产物,龙文化思想应有更加深刻的历史背景。而且根据著名学者何新等人的研究,龙这一现象又很可能并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生物现象,而极有可能是一种天文天体等现象。  相似文献   

20.
从文化研究的几种主要话语方式和产生原因入手,揭示在文艺理论界"文化研究"霸权话语趋势的日渐显现和一些学者要求颠覆、变质文艺学研究的学术企图,分析文艺学科受时代和历史所限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在驳斥学界少数极端言说的同时提出积极的整改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