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108-113
"不"字是主要的否定词,"不"字否定句的发展是说汉语儿童否定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个案跟踪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两名说汉语儿童1岁半到3岁半早期语言习得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这两名儿童的否定范畴"不"首次出现在1岁半左右,而且在1岁半到3岁半之间,"不"一直占据所有否定词的主导地位,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在3岁半已基本习得"不"字否定词。说汉语儿童"不"字否定句的误用多表现为"不""没有"的混用与泛用,以及"不"的位置错误,这与儿童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不完善相关,随着语言能力的提升以及认知的发展,否定词"不"的误用会逐步且自然地向正确使用过渡。  相似文献   

2.
现代汉语中存在一种超然的语言形式,即否定格式中虽然含有否定词,但它们仍表肯定的意义,我们将此类格式称之为非否定格式。由否定词"没"参与构成的非否定格式大都比较零散且较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对有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存在一种超然的语言形式,即否定格式中虽然含有否定词,但它们仍表肯定的意义,我们将此类格式称之为非否定格式。由否定词"没"参与构成的非否定格式大都比较零散且较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对有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汉语西北方言中,否定词有时可以处于被否定的成分(如状语)之后,对这种后置现象的来源,学界鲜有探究。以三类典型的否定结构为切入点,采用语料库检索和文献考证的方法,对西北方言的否定语序进行历时考察。结果显示,上古时期就存在否定词位于副词之后的用法,但是比例不高,范围有限。"把"字句自唐代形成以来也存在否定词前置、后置两种模式,但唐宋时期后置的比例相当低。否定词用于介词短语之后的现象是从近代开始在西北方言中出现的。与此同时,后置语序在包含副词和"把"字的否定句中也急剧增加,成为西北方言中的一种流行用法。研究结果不仅验证了语言演变的波浪理论,也可以为历史语言学、地理语言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鲁克林学院的蓝金顿所撰写。初稿曾于1979年十二月在该校宣读。此修订稿刊载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语言学杂志”1982年3月总字第18期上。 就英语构词法而言,“词缀法”(又称派生法)是其中主要的一种,根据它,不少形容词均可带上一个具有否定意思的前缀而构成一个新词。可是就英语句法而论,无论在哪一个形容词前用否定词not去修饰、限定,都是不合语法规范的。然而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确实存在许多否定词与代有否定前缀之形容词结合的实例。本文就这个问题,对某些语言学者的看法提出不同的见解,同时又具体阐述了如何使这类结构合乎语法规范的几种设想。  相似文献   

6.
双重否定是在同一个句子中(可以指单句也可以指复句和紧缩句)用两个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义的一种句式.按照结构形式,双重否定可以分为单句中的双重否定、复句或紧缩句中的双重否定和带有否定词的反问句三种形式.双重否定的否定焦点的确定应该从句中第一个否定形式的否定焦点出发,主要存在四种情况:第一个否定词后带有"是"字的情况;两个否定词否定焦点为其后成分,且不为同一事物的情况;两个否定词连用的情况;第一个否定词否定整个第二个否定形式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主要对《官话类编》《语言自迩集》等六部清代汉语教材中的"并+否定词"形式进行考察,"并+否定词"形式在南京官话中大量存在,使用频次较高,在北京话中却不常用。同时,从1702年至1892年近二百年的时间里,北京话中的"并+否定词"形式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语用上来看,作为预设触发语,"并"在使用时对语境预设具有提示作用,"并+否定词"结构中的"并"进一步强化了对预设的否定。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成人语言否定结构为参考框架,对1;8—4周岁汉语儿童的否定结构类型和否定标记的误用进行了研究。认为(1)早期儿童已经初步具备了对否定范畴的认知能力,但作为一个范畴来讲,还没有完全的获得,只能掌握其中比较典型的结构类型;(2)早期儿童否定结构的习得存在很多错误,儿童在这个时期对事件的时间性、人对事件的主观反映以及事物在“量”上的性质认识尚不清晰,语用及交际能力相当不完整;(3)否定结构习得的成熟与否是儿童早期语言习得阶段结束的一个标志,也是儿童从早期的语义结构习得策略进入语法结构习得策略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论文试从"意义载体"、语义关系、预设和否定词"没""不"分别与"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的关系这四个方面来界定"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其目的是:一方面使我们对"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的概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使我们能够准确地区分"语义否定"和"语用否定"。  相似文献   

10.
句子用了否定词就表示否定意义,双重否定则表示肯定意义,"非……才……"这个格式里只用了一个否定词,却表示了肯定意义而不是否定,这是为什么?笔者试从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赵龙武 《教书育人》2000,(12):36-37
肯定与否定是人们逻辑思维中彼此对立的一对概念,截然相反,不容混淆。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表达否定概念的形式和手段,英语也是如此。有些英语的否定句如果按照汉语的习惯去推敲,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乃至误会。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英语中否定的若干特殊形式进行分类、陈述和对比。 一、双重否定与重复否定(Double Negation and Re-peated Negation) (一)在一个句子中两次运用否定手段,可能是两个否定词否定同一个单词,或是一个否定词否定别一个否定词的时候,就构成了“双重否定”,…  相似文献   

12.
语言价值理论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核心,它对现代语言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索绪尔的研究乃至整个语言学的研究中,价值占有重要的地位."语言的价值"理论对汉语虚词的研究同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以结构助词"的"为例,可以从"语言的价值"的角度谈一谈现代汉语虚词的功能与运用.  相似文献   

13.
王姗 《文教资料》2009,(7):41-43
"没"与"不"是现代汉语中两个常用的否定词,它们在时间概念和语义色彩上都有着诸多差异,二者在否定的质与量上更是有着各自的特点.本文主要从这两个角度看现代汉语否定词"没"与"不"的语义内涵.  相似文献   

14.
德语和中文的表达式中都有很多表示否定的方法,可以通过句子语气重音,可以通过疑问代词,当然也可以通过否定词.本文,笔者主要写的是关于用否定词来实现否定,并且将眼光主要集中在最基本、最简单的一个否定词"不"上.德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所以,尽管都有否定词"不",但用法也是千差万别.德语上,笔者从语法角度入手,列举了"不"起否定作用时候在句中的位置以及其在不同位置表示的不同语义.对于汉语,则是更多地从语义的方面,观察有哪些词类可以用"不"来否定,那些则不可以,并且是否有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5.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否定词的用法,如它在句中的位置等,有许多差异,因此在翻译时往往需要变动否定词或否定对象的位置。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中否定词的位置,否定对象,否定范围和一些表达习惯进行分析,并举例阐述了英汉对译中使用否定转移的必要性。它将有助于英汉对译中的理解和表达,有助于纠正翻译中的第三语现象。  相似文献   

16.
1.“没”和“没有”对立 柳州话属于北方方言。柳州市位于广西中部,是北方方言分布在我国南方的最边远的地区之一,与这种边远的特征有关,柳州话产生了好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否定词的情况便是一例。柳州话的否定词主要有下面四个: (1)没(副词,意愿性否定) (2)没有(副词,事实性否定) (3)没有(动词,存在、领有性否定) (4)莫(副词,祈使性否定)  相似文献   

17.
近代汉语中的否定词位于"被"字之后是一种特殊否定式"被"字句,即NP1+被(+NP2)+Neg+VP格式的句子,这种句式的产生与"被"字的虚化程度和焦点表达有关。这种句式的消亡可以归结为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要求,以及"被"字的现实标记性与否定词的非现实标记性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1 导言儿童是如何学习和掌推语言的,千百年来一直困挠着国内外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遗传学以及思维科学等学科。很多研究者都曾从不同角度、不同研究领域,探索和研究了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提出了不少语言学习模式。行为主义的“模仿说”把儿童掌握语言看作是建立条件反射,转换生成语言学认为儿童有他们自己内在的“天赋语言能力”,发生认识论认为儿童的语言发展同思维认识发展顺序是一致的,意大利心理学家Renzo Titone提出  相似文献   

19.
赵兵 《现代语文》2009,(9):95-97
在语言使用中, "否定"是对现实或意愿的否定性表达,是习见的一种语法意义,存在于各种语言与方言中.但在不同的语言和方言中,所使用的否定词及否定表达方式往往不尽相同.安徽无为蜀山片方言的否定词和否定表达方式既有普通话的共性,同时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特色.本文就此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0.
郭店楚简是出土于湖北荆门的战国文献,对郭店楚简进行探讨,对于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否定词"不""弗"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就郭店楚简中的否定词"不""弗"进行分析,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对考察战国时期否定词系统的发展变化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