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文艺、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都是文艺的本质属性,艺术不等同于意识形态,也不等同于审美."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在实质上削弱了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它所主张的审美与意识形态的整一,其实是以审美"溶解"意识形态,以文艺的审美性取代文艺的意识形态性.  相似文献   

2.
文艺的审美似乎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从审美的现象上看,文艺总是给人们带来愉快、振奋.然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审美活动常呈现另一种现实:当我们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时,常常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甚至绝然相悖.就是作为审美个体的自我也常有这样的经验:面对同一审美对象(作品)时,有时以为其不美,以后,又觉得美不胜收;有时面对美的对象赞叹不已,仔细思量确不知其美在何处.文艺的审美是愉悦的,但一进入审美的自觉,我们便会感觉到审美活动的迷惘和困惑的存在.它无疑地对人们的审美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使我们能在文艺的审美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满足,达到审美的自觉,我们对文艺审美中的矛盾现象有必要去作一些思索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司马相如提出的"得之于内"说,既表述了辞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极言创作构思中艺术想象的包容性和时空的无限性,同时也适用于所有的文艺审美创作,它揭示了中国美学所崇尚的文艺审美创作自由创新的美学精神。而其中所体现出的自由恢弘的气概和创新的美学精神又同巴蜀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4.
曹丕把气论引入文艺美学领域,把作品之气归结于主体独特个性,又把主体之气归结于自然宇宙之气,直观笼统地把握了文艺的源泉,审美主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以及艺术品生命力所在,从而确立了文艺的自然本体论.以自然本位论反对神学目的论和道德本位论,以人性取代神性,以个性取代共性,高扬个体主体性,奠定审美主体理论.超越了对文艺社会本质属性的认识,把握到文艺的审美本质属性,促成并标志了魏晋文论由“诗言志”向“诗缘惰”的转变的完成.昭示了人的解放和文艺自觉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5.
作为苏童成名作之一的《罂粟之家》向我们描绘了1950年农村改革前后的农民形象和社会图景,本文将通过马恩的"典型理论"文艺观念解读苏童的《罂粟之家》,从枫杨树人身上寻找历史与社会的产物,看一代中国农民的生存世相。  相似文献   

6.
文艺具有各种社会功能并形成一定的结构体系,称之为审美价值系统。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其功能结构特点不同。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审美价值手统会有不同的发现和理解。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文艺应当重视文艺的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不能忽视文艺的认识启迪功能,应当十分重视文艺的教育功能,这就是他所描绘的社会主义文艺审美价值和艺的理想形态。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文艺本质的论争中,"审美意识形态"说和"可以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的社会意识形式"说的对诘很有代表性。前者对"审美性"和"意识形态性"及两者关系的论述尚欠完备。后者则质疑前者以审美消解意识形态,但其本身游移松动的表述也难免有淡化文艺的意识形态性之嫌。提出"审美性是文学的根本属性",但什么是审美性和怎样认识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仍需深究。应该注意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功能内涵和产生原因的论述,并且进而从人本生态观认识意识形态和审美各自的生态本性及其本源性的相互关系。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价值观念,文艺不仅因对政治、道德、宗教和哲学等思想意识的反映和表达而获得意识形态性,更为重要的是,文艺审美作为人类重要的生态调节方式,其涵盖并超越真善的审美价值乃是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内在根据。审美的生命和生态的价值比政治性和阶级性等传统观念更为本真和永恒。  相似文献   

8.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精神危机的表达,作为现代社会中现代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它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主客体结构关系来看,审美古典性是客体理性观的文艺,审美近代性是工具理性观的文艺,审美现代性是生命理性观的文艺,审美当代性是生态理性观的文艺。综观人类历史上的审美形态或审美主潮,它由为自然、为社会转而指向现代性社会中人类生存困境,关注人类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类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至此,可以说,精神价值层是审美现代性的深层存在方式,它的一个最具本原性的含义,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之中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人的个体生成和审美化生存的进步性诉求。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对当代审美文化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于作为社会特殊知识群体的大学生来说,其影响则更为深远。网络文学不仅提高了大学生进行文艺创作的积极性,有助于激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思维,而且在逐渐改变着大学生的阅读方式与文艺接受习惯,改变着大学生的文艺观念和文艺消费意识。同时,我们也必须积极主动地克服当前网络文学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建设绿色的校园网络文学。  相似文献   

10.
文艺之所以是文艺在于其不可动摇的审美品性,其包括审美性和思想性两个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文艺作品是审美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统一,而文艺的商品性是文艺进入流通消费领域的相随结果。文艺品性和商品性分属审美和经济两个不同的范畴,从体现过程来看,文艺品性是本,商品性是末,因而在文艺活动中本末不应倒置。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自觉”,首先体现在人的个体意识的自觉。只有这样文艺才能区别于政治、道德,确立艺术的相对独立地位。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就反映出魏晋文人个体意识的觉醒及对艺术独立的追求,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审美理想。本文从音乐的本源、音乐的审美体验及音乐的审美特质等方面论述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对传统儒家乐教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2.
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特别强调文艺具有审美认知作用、审美教育作用和审美娱乐作用等功用.全面、客观的分析和研究亚里士多德的文艺功用现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他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也有利于更好地对其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客观、公平和公正的判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文艺教育与文艺美育的分析与介绍,阐述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从而着重论证了保障审美教育的前提与条件,并对审美教育的教法及其重要性作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审美感兴和审美感兴能力的基本含义,文章认为"审美感兴"在描述审美心理时更加准确全面,能深化我们对美育的理解.文章进一步认为,审美感兴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中心和关键,在实现个体人格的完美与创造潜能的发挥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对培养审美感兴能力的途径也做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21,(3):51-58
社会现代性建立在既向往过去又面向未来的时间观中。在社会可测量的钟表时间与个体生命时间的对立与冲突下,现代性时间分裂为线性时间和审美时间。审美的时间性包括个体内心体验的此刻性与社会历史的螺旋上升。近代以来,审美现代性仿佛与时间绾合成一种"革命性结盟"。如果说启蒙现代性是一种追求线性时间与科学的理性力量,那么审美现代性就是对其的反叛,时刻提醒着时间的"感性"。在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中,席勒对时间性问题作出了独特的阐述。席勒既承认线性时间的存在,其又具有强烈的"向后看"时间、循环时间、游戏时间和断裂的绵延时间意识,并在时间意识中展开审美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16.
日常想像中的颓废更多地指涉一种道德或心理范畴,但颓废概念实则还波及到伦理、政治、宗教和文艺等诸多方面,其意义极为含混复杂。除却堕落、衰败等贬损内涵之外,其还包含叛逆、转型和更生等积极性意义层面,尤其从美学视角来看,颓废可视为一种美学风格,代表着对艺术、生活和自我本身的一种审美理解。颓废文艺带有反自然性、非道德性、唯美性和否定性等美学品格,蕴含着独特而重要的审美价值。将"颓废"作为现代美学意义上的一种新型审美范畴探讨其背后深层次的审美意蕴,具有不容忽视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周扬为了革命而参加了中国"左联",主张文艺的功能是一种宣传.其文艺功能观的理论来源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再现生活、说明生活、判断生活的文艺思想.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他把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视为革命文艺的根本方向,认为文艺应当起到宣传、鼓动、教育群众的作用.周扬后期,特别是新时期,开始重视文艺的批判功能,并从文艺的审美特征出发,强调文艺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文艺应当强化其文化娱乐、审美欣赏的功能,优秀的文艺作品应当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文艺大众化的实践是文学发挥其审美性与社会性的内在诉求。抗战特殊语境催生了文艺鼓舞大众的显效性目标,然而也加深了作家与读者的隔膜,使文艺大众化实践面临困境。抗战时期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厘清了诸多理论性问题,为文艺大众化的实践提供了知识背景和理论借鉴。解放区作家自觉践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指导思想,建构了属于人民的文艺美学典范,文艺大众化被纳入革命化体系之中并将其推向深处。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梁启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改革家。人们在评论他们的文艺和美学思想时,多着重其重视文艺(如小说、书法)为改良主义政治服务这一社会作用方面。其实,康、梁探讨艺术问题,也已经深入到艺术心理学领域,对审美心理方面的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和审美移情等问题,发表了许多很好的见解。他们在致力于政治改良的同时,又能注意到艺术创作和欣赏的特殊心理规律,是难能可贵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传统的艺术心理学理论。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进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文艺的价值取向是从外部因素着眼对电视文艺与社会文化,主体需求的关系的考察,这主要体现在价值取向的立场与途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当代文化精神要求几个层面上,电视文艺的价值实现则是从电视文艺价值的内在品质角度,对其价值的多层面和多样性的考察,个体,群体,社会三个层面的统一标志着电视文艺价值的社会化目标追求;审美娱乐,艺术创新,历史积累,文化传承是电视文艺价值的文化建构的意义体现,在价值的多层次中统统筹兼顾,在价值的多样性中融合汇通,是中国当代电视文艺实现价值追求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