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科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折形状》一课。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不同的形状承受力是不同的。科学老师还告诉我们,别看薄薄的鸡蛋壳,它的承受力可大呢!我将信将疑,决定自己去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2.
为参加全国年会,我们选了几位教师同时试教人教版义务教材第四册“搭纸桥”一课,发现在实验结果上,学生总是有点争议,查找原因是在实验材料的使用上,于是开始寻找合适的办法。 一、对小木块数量的争议 1.纸与小木块 搭纸桥这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说明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实验目的是要说明形状变了,承受力也将改变。教材使用的实验材料,主要有两种个:一个是纸,表示形状的变化,另一个  相似文献   

3.
《科学课》2008,(4):15-16
教材分析《折形状》一课是《形状与结构》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引导学生折叠和弯曲以改变纸张形状,知道这样可以改变其承受力,知道蛋壳的形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同时,向学生渗透浅显的材料科学知识教育,为学生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初步训练学生对常见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以形成科学概念。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认识常见的四种形状,并能识别周围物体的形状。2.使用恰当语言描述实验探究方法。3.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的形状不同,承受力的大小也不同。2.了解改变形状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  相似文献   

5.
师:还记得上节课学习时,老师扮演了什么角色吗?生:种树人。师:你们呢?生:小树苗。师:这节课我们保持不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还记得我这个种树人在给你们浇水时有什么特点吗?  相似文献   

6.
1985年我从师专毕业就接了初三两个班的数学课。我自恃学习了三年高等数学,再加上高考复习时的功底,带个初中毕业班的课还不是居高临下、游刃有余。不想一次批阅作业,从学生的作业本中滑出一张纸片,上面写着:潘老师:您好!向你提个意见,请上课时不要一会儿游离了课本,叫我们如坠五里烟云;一会儿又对我们早就掌握的知识反复强调,叫我们昏昏欲睡。学生×××叩上  相似文献   

7.
四毛是我们学校最有名的懒人。比如她上课从不板书,总是她在上面说,让学生在下面记。她说这样可以省得吃粉笔末,还不用让学生擦黑板,还锻炼了学生的速记能力,一举三得,如果我们承认老师也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我们就必须允许老师在教学中表现鲜活的个性。四毛曾对我说她对大城市心生向往的惟一理南是:大城市不用上晚自习。“哪像我们这穷乡僻壤,这么落后还在违抗上面旨意非要上什么破晚自习。”四毛说她恨不得掐死教育局长。我知道每周两次的晚自习使得四毛少看了好多英超、意甲、德甲的足球赛,  相似文献   

8.
学习篇小莹:新学期到了。可是班主任越来越唠叨,嘴边老是不离成绩和名次。我们的科技课和信息课虽然排在课程表上,但实际从没上过,都被班主任的数学课代替了,害我们上够了数学课。本来我还对数学课很感兴趣的,但我现在好害怕,没有一点学习激情,请你帮帮我吧!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小学生课堂上面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度,是指学生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表现指标。目前,提升小学生个体数学在课堂上面的参与度的主要措施有:培养小学生主体在课上专心听讲的习惯,增加小学生主体在课上可以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小学生主体可以进行自我表达真实想法的能力。另外,我们还要提高小学生主体在数学课上面整体的参与度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设计教学的进度、着重养成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参与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进行合适的评价方式等。  相似文献   

10.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通过初读你们都读懂了什么呢?生:我知道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师:你读哪段知道的?生:我是读课文第3段知道的。师:那么读了其他各段,你还知道了什么呢?生甲:我知道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那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生乙:我知道圆明园由三座园组成,那里的景观很美。生丙:我还知道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师:看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现在,老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还有哪些没读懂的地方?请提出来。自由…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企业教育》2014,(3):26-27
绩效改进工作坊 课程概述 企业高管常常郁闷:怎么年年考核,年年不好?怎么明明给了方向就是做不到?中层常常纠结:上面给的指标越来越难完成,对下面提的要求常常走样。我也很想做好,可是从哪儿下手呢?培训部门常常头疼:你们说要上什么课就给你们上什么课,怎么业绩不好还怨我们培训不到位?  相似文献   

12.
有一次课间休息.一个女生过来,对我夸奖课上讲评的一篇同学作业,我说你可以把你的看法告诉对方。她说,在课上就告诉了。我开始还有点奇怪,她们并没坐在一起。女生举举手机说,当时就给她发短信了。我恍然大悟,一节课上,表面看来安静正常,一个人在上面滔滔地讲,别人坐在下面听,但就在那些安静中,有多少手机短信通过虚拟空间暗中来往,自以为是的老师并不知道。  相似文献   

13.
张安华 《化学教学》2002,(12):42-44
研究性学习的重心在哪里 ?是课外 ?还是课内 ?我认为以课堂为中心以及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研究性学习 ,更应是我们教学研究的重心。课内研究性学习的前、后都应与课外的探索活动相联系。应当怎样开展课内研究性学习 ?这里用《原电池》的课例 ,予以分析说明。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每个学生检查一下自己及家中的用具中有哪些是使用了电池的 ,并拆卸下来看一看是什么样的电池 (名称、形状、型号、正负极的标志、可否充电 )再安装好。还要求每人尽可能收集一些废旧电池带来。课题研究教师首先从放废旧电池的筐内取出几种形状各异的电池问其用途。由…  相似文献   

14.
田园三宝     
我发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我们家附近的菜市场上总少不了三种蔬菜——茄子、土豆、辣椒,我把它们称作“田园三宝”。我把茄子称作田园一宝。它的头上戴着深色的帽子,上面长满了细小的刺,这是茄蒂。茄子的形状有好几种,近几年出现了绿色的球状茄子,椭圆柱的茄子,  相似文献   

15.
当这学期从学校领导口中第一次听到"微课"这个词的时候,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就这样抖的冒了出来。"微课"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堂?和我们平时上的可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老师怎样去实践这样的一种课堂呢?学生怎样去接受学习利用微课呢?它和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又有什么不同呢?经过接近一个学期的不断摸索、研究、课上实践以及上网学习相关资料,我对微课有了初步只认识和了解。其实"微课"是  相似文献   

16.
赵翠玲 《学子》2013,(6):68
一、回顾旧知的反思型作文,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某节课或某次活动后,指导学生及时回顾小结本人数学学习和活动的情况,复述本节课、本次活动相关知识,总结哪部分知识学得较理想,或哪些知识学得不够扎实,还存在什么疑虑等。如,周凡雅同学在"走进圆的世界"作文中写到:"这一周,我学习了圆,最感兴趣的是求圆的面积。上课时,老师让我们拿出学具盒里的黄色学具和一个白色图片、一把剪刀。学习开始了,我们拿出剪刀把那个白色图片按照上面的线段剪开,成了许多模样像三角形的图形,我们又开动脑筋,想怎样把这些‘小不点儿’们拼成以前  相似文献   

17.
一、入情入境,铺垫喻意师:还记得上节课学习时,老师扮演了什么角色吗?生:种树人。师:你们呢?生:小树苗。师:这节课我们保持不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还记得我这个种树人在给你们浇水时有什么特点吗?生:浇水不定时,不定量。师:我这个种树人的确很特别,种树的方法很特殊,我听说你们中的有些小树苗对我的做法不太理解,让我们交换一下意见,好吗?说说你对我这个种树人有哪些看法或是疑问。生:种树人懒惰、不负责任……师:谢谢你们敢于说出心里话,说出对我这个种树人的不理解。不过我有信心,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会改变对我的看法的,我也相信通过…  相似文献   

18.
设计意图
  区域活动时,美工区的幼儿正在专心致志地看图示折纸。突然,舟舟兴奋地叫起来:“看,我的纸‘站’起来了!”他的声音一下子引来了其他区域小伙伴的关注。大家围过去,只见舟舟将一张对折过的纸稳稳地竖立在桌面上。乐乐说:“这有什么呀,我的纸也能‘站’起来,纸上面还能放东西呢。”说着拿来一张纸反复折叠了几下,立在桌上,然后将一本图书放在纸上,果然,薄薄的一张纸折成立体纸品后竟然顶起了一本书。其他幼儿见了,纷纷去拿纸进行折叠。看着幼儿表现出极强的探索欲,我即兴问他们:“软塌塌的纸怎么‘站’起来?”幼儿很快回答:“要先把纸折起来,让它变硬、变出形状,就能‘站’了。”我继续提问:“如果这些‘站’着的纸的形状不一样,你觉得它们顶起的东西会一样多吗?”一下子,幼儿陷入了思考和争论。基于幼儿这一兴趣点而生成了科学活动“圆柱纸筒‘力气’大”,旨在让幼儿在讨论、比较、操作中探索并发现不同形状的纸筒承受力不同的有趣现象。  相似文献   

19.
我在无意中看到姐姐的日记本。只见上面画满了各种各样的表格,第一个表格上写着"短期学习目标制定",第二个表格上写着"长期学习目标制定",下面还分语文、数学、英语等等科目。还有什么画画的目标制定啦、弹钢琴的目标制定啦……表格上还用小星星、数字和英语等不同的符号标注。总之,看得我晕头转向,最后还是没  相似文献   

20.
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使我们明白了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我想聪明的同学们从文中还会感悟到很多很多,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请同学们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深入挖掘本文的内涵。谁来板书课题及上节课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