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哲学与哲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于我们以非哲学的方式教授哲学,哲学有自己的特点,哲学的特点就是沉思和分析。哲学本身是一种本体的或形而上学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前提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思。哲学应体现出对智慧的追求,对人的价值、意义的思考,以及对时代的关注,应引导学生学习哲学的思维方式,进入哲学活动的世界。  相似文献   

2.
哲学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于我们以非哲学的方式教授哲学,哲学有自己的特点,哲学的特点就是沉思和分析。哲学本身是一种本体的或形而上学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前提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思。哲学应体现出对智慧的追求,对人的价值、意义的思考,以及对时代的关注,应引导学生学习哲学的思维方式,进入哲学活动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从诗意的都市日常生活书写到对都市人"存在"的沉思,于坚敏锐地捕捉并用独特的话语方式呈现着改革开放历史变迁中城市的物质膨胀与城市人的精神阵痛。于坚的城市诗是中国当代城市历史变迁的诗性记录。从20世纪80年代诗意的都市日常生活的书写到90年代对世俗化的都市人"存在"的沉思,于坚在诗人和诗歌生存日益艰难的语境下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着诗歌的"原始承诺",坚信"诗是存在之舌",以独特的话语方式思索着当下城市平民的生存状况,挖掘着城市的精神内核,努力实现着从"地理"意义上的城市诗到"心理"意义上的城市诗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的技术统治时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各个领域。人们对作为教育手段的技术表现出一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然而,技术具有两重性,它虽然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但也会对儿童形成全面的束缚和控制。不过,人之为人的技术本质又决定了如果我们由此走向盲目抵抗的另一极,仍然是不对的。这就需要我们超越对技术的工具论、计算主义或享用论的狭隘认识,借鉴海德格尔等人的技术哲学,通过一种现象学的还原、建构和解构,走向对技术的“沉思之思”。这本质上是让我们对技术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态度,使我们既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为何需要技术、应该如何发展与运用技术,又不会被技术奴役和控制。幼儿园教育可以通过丰富儿童对自然物的经验、支持儿童动手劳作、开展儿童哲学对话等方式,培植儿童对于“沉思之思”的心理意识萌芽。小学、中学和大学可以继续这种思维方式的培育,直至个体具备成熟的“沉思之思”,以此重建人类与技术出自本然需要的本质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知识在教材中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以及整个教学方式的改变,对教材中知识的存在方式问题没有给以足够的关注。知识在课程与教学中到底应以何种方式存在,这是课程与教学都必须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它直接决定着课程、教材、教学的性质与存在状态。知识应以何种方式存在于教材知识在教材中必须以动态的“生命化”的方式存在。以活化的和“生命化”的方式存在的知识应是这样的:首先,它具有一种“召唤力”。就像艺术品,它内在的美,饱含着一种热情,召唤着欣赏者的投入,使其敞开心扉,与其展开精神的对话。其次,它还具有一种主…  相似文献   

6.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适者生存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智力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当今时代,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显得尤为重要,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哲学思想的教育学意义也凸显出来了。一、对"我思故我在"哲学思想的理解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其所有哲学认识论的基础,此处的"我思"主要是怀疑性地思考,对除了自己思想之外的一切事物存在的怀疑,因为我们唯一可  相似文献   

7.
静思生辉     
"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我越来越喜欢苏轼这两句诗了。静坐,思易至。在幽静的沉思中,我们的内心会把过去和未来衔接在一起,会让生命的细节盈满绿色,正如树木浸润在春雨的夜里,  相似文献   

8.
许昱 《考试周刊》2011,(41):58-59
一、时代召唤课程实施者的行动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不但用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而且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学教方式;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蓬勃发展和广泛传播,新课程改革理论的学习及新课程标准的相继实施,引发我们对高中数学教育中的资源及其运用方式进行一些理性的思考。新课程标准指出:"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托尔斯泰的一生都在痛苦地思索着生命的意义,那么这一思考与他对死亡的沉思与领悟是分不开的,《伊凡·伊利奇之死》把“死亡之思”推向了一个高峰。小说通过追踪一个临死的人的心理历程来逼问“生”,坚决的否定了传统知识论意义上的“死亡”,以极其哲学的方式揭示了“常人”对于死亡的掩盖,以及本真性的向死存在对于洞见和理解真实生活的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性以两面性或二重性的方式对立统一地存在着。人是"关系人",人性在关系中生成与实现。当代人的关系境遇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性表现方式也有差异。教育必须直面人的关系存在方式与当代人的关系状态。"关系人"的人性观有丰富的教育意蕴:一是对关系"场"作用的认识使我们获得一种教育智慧;二是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设定要指向"关系人"的完满实现;三是道德教育要重视培养人的"关系"意识。  相似文献   

11.
对数学概念下定义的基本要求、定义的实质和思想方法进行探讨。把形式逻辑关于真实定义的四条规则用来作为数学定义的基本要求是不恰当的,可以针对数学的三类基本概念中的不变个体制定具体的定义规则。可消去性准则和非创新性准则的思想应当在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逻辑内容中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专名的涵义和指称问题研究的历史、现状进行了梳理,考察了两种专名指称理论,并提出了对专名指称理论的讨论我们应进行的反思。指出,哲学家们对专名涵义的理解不同造成了混乱;关于专名的涵义和指称问题,也很难提出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知与行的关系本来就是不可分的,无论在中国的古代,还是现代。中国古人对知、行的界定不同于我们之处,在于知与行不仅仅是认知领域的范畴,同样也是道德修养的范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只有从这一意义上去理解才是惟一正确的。简单地认定“行先知后”是唯物主义经验论,“知先行后”是唯心主义先验论,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Summary Definitions, I have suggested, have both a function and a form. The function pursued and the form used should depend on the situation and on the term being defined. In the situation described at the outset, Mr. Beta should probably have seen to it that a stipulation of some sort was given-just in order to get on with the task at hand. The stipulation might have been based upon a true reported definition-or it might not-depending on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the linguistic flexibility of the people concerned. Since no one involved could plausibly have been trying to embody a program in a definition of dough, a programmatic definition was not appropriate in that situation.Several different forms for a definition of dough might reasonably have been used, but in this case the old reliable classification form was probably best, because of its completeness, neatness, and brevity. Two reasonable alternatives are the equivalent-expression form and the range form. The synonym, example-nonexample, and operational forms were probably not appropriate.My main point is that there is not just one way to define. I hope that my delineation of some major possibilities and variations will help those who read this article to be flexible in handling problems of definition when they arise; and they arise more often than most people realize.An ealier draft of this article was presented at a colloquium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in honor of Professor B. Othanel Smith at his retirement.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数学实践中,数学知识(如果有这样的知识的话)是通过在定义和公理的基础上证明定理来获得的.问题在于该怎样理解证明中所得到的东西是如何构成知识的,具体而言,即是要给出一个关于数学真理和数学知识的统一的解释,该解释能够揭示两者的内在联系.此处的困难是,根据贝纳塞拉夫的为人熟知的论证,由于塔斯基语义学认为真与对象的联系(通过单称词项或通过量词)是不可消去的,因此在数学中无法将塔斯基语义学与完整的认识论相结合:数学知识要么是通过证明得到的,这种情况下数学知识与数学对象是无关的,因此我们就无法解释数学真理;要么数学对象是数学真理的构件,从而数学知识不是通过证明得到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无从理解数学知识.接着,本文通过一系列阶段,将这些困难一直追溯到最基本的逻辑观念,即将之看作形式的和纯粹解释性的:如果数学是从概念出发仅仅使用逻辑的推理实践,依照康德,那么数学应该是分析的,也即,仅仅是解释性的,根本就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知识.我认为,这对数学真理是真正困难的问题.本文概括了四种回应,其中仅有一个有希望解决我们的困难,也即皮尔斯和弗雷格的回应.根据他们的方案,逻辑是科学,因此是实验性的和可错的;符号语言是有内容的,尽管并不涉及与任何对象的关联;证明是构成性的,因此是富于产出的过程.通过充分发展这些观点,我们将有可能最终解决数学真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盖梯尔反例的提出,知识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这个经典知识定义受到强烈的冲击。如果知识不再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那么辩护为知识带来的额外价值就会受到质疑,“淹没难题”引发了对知识价值问题的重新思考。文章梳理了当代知识论中的“淹没难题”,重点论述索萨从德性知识论的维度,以表现规范性为基地对“淹没难题”的回应,由此揭示知识相对于真信念的规范性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梦星 《高教论坛》2007,(1):120-122
劳动创造了人,而语言是和劳动一起使人成为人的最重的力量。语言仅仅被诠释为工具,漠视语言与人的本质的联系,是一个严重的误区。语言的出现比工具的出现进化更具革命性的意义,意味着人猿揖别,从原始走向文明。科学家新近证实,人类具有的语言基因使人类成为优势种群。语言是人类拥有世界的方式,语言使我们成为文化的人,社会的人。没有语言,人不能获得“类”的特征,不能进行正常的和复杂的思维活动,语言使我们成为思考的人,超越本能的人。语言不是用来传递什么的单纯的工具,它本身就是创造人类文明的力量,是使我们成为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审视及道德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自然关系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经历了一个发展、深化的过程,如今,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迫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使得将伦理关怀扩展到自然界,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道德思考成为必要。所以人们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确立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德理念,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推行生态伦理,从而走向深层环保,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Many researchers have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ative understanding of physical phenomena, 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 of exploratory learning environments. Qualitative understanding proves to be a major part of the expert's ability to solve complex problems in physics. Some researchers think that this kind of reasoning, far from being specific to experts' knowledge, also characterizes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and plays a part in the transition from intuitive knowledge to more expert knowledge.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their qualitative reasoning and extend their existing useful concept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a task analysis of a computer microworld of force and motion problems that allows students to gain a qualitative understanding of some aspects of vector algebra. The aim of the task analysis being to develop a qualitative curriculum for exploratory learning, we tried to represent the knowledge to be acquired in such a way as to promote the progressive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of some basic aspects of Newton's laws of motion, taking into account students' intuitive knowledge about physics. The task analysis was undertaken prior to the experimental study in order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students in their exploration of the microworld. The experimental work allows us to validate and extend the a priori analysis.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后期,认知心理学家提出学习的情境认知性理论。他们认为知识是工具,工具只有在运用中才能被把握和理解。这一观点同样适用于外语知识的学习。另外,外语学习是文化的适应,而文化存在于社团。根据这种理论作者认为:外语教学应尽可能创造语言使用的真实情境,只有这样,语言学习者才能向说母语者的角色迁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