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謇在上世纪初创建南通博物苑,其要旨是利用西方近代发展起来的博物馆文化形态,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现强国富民理想。张謇提倡和普及结合科学与人文的大教育,融中国传统人文文化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于一体,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国博物馆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内关于张謇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现有研究,提出张謇的城建思想与实践深受西方生态思想的影响,是从自发到自觉、从零散到完善、从城镇到区域,逐渐形成的一整套既具有世界视野又适应中国国情的生态城市建设理论。文章从西方生态理论的形成、发展史入手,分析张謇与之接触和吸收的历史语境与自觉意识,梳理他以南通为范本的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以及其在更大区域乃至全国的辐射影响,因而论证张謇的城市生态建设是具有世界视野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民间游戏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是地区一笔宝贵的乡土文化教育资源。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将张謇文化、民间游戏与幼儿教育这三者有效结合到了一起,这个创造性的结合过程,不仅使得幼儿对张謇这个历史名人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而且其知行品德也得以有效熏陶。  相似文献   

4.
张謇的文化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民初,张謇的视角触及到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化面临的时代主题、品位价值、中西会通、知行结合、地方资源诸方面问题,形成了独特的较为系统的化观。得益于张謇化观的指导,江苏南通近代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得到全面发展,国民素质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城市因知名度空前提高而被誉为“模范城”与“理想的化城市”,化事业的成就在国内极为罕见。近代中国,在实业、教育以及化事业上有杰出建树不乏其人,但如张謇将三集于一身,并世无双。故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张謇的化观这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   

5.
张謇感动中国——纪念啬翁诞生15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张謇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1896年至1899年,他以新科状元的身份,历经千辛万苦,在通州创办了大生纱厂。状元办厂乃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大生纱厂的初见成效,感动了中国,更感动了张謇自己。他由此发轫,先后兴办通海垦牧公司,创建通州师范学校,设立南通博物苑,乃至参与举办南洋劝业会等等,无一不是在神州大地上萌现的新事物。张謇具有世界眼光与现代意识,尽管宣称弃仕言商,却始终把工业放在首要位置。张謇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的事业并非局限于实业与教育两大部类,而是谋求通海地区经济、化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吴良镛院士称南通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意即这是中国首先按照总体规划建设的近代城市。然而,张謇的最终目标又不是仅仅按照自己的理想建成这“第一城”,而是希望通过这个“理想城”的示范与推广,建设一个独立、富强、幸福的中国。  相似文献   

6.
张謇经营实业所取得的成就与其始终注重企业文化塑造具有密切联系。张謇以大生集团宗旨“为民生谋福祉,为国家争利权”为企业文化之基,通过价值观引领、制度约束保障、发挥表率作用、强调开放创新意识与依托产品宣传等举措塑造企业文化之实。张謇塑造大生集团企业文化的实践至今仍有启示意义,当代企业可从家国情怀、价值认同、制度严明、开拓创新、忠实不欺、反哺社会六个方面借鉴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7.
叶字红 《广西教育》2007,(12A):26-27
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今天的南通地区保存着当年张謇创建的很多建筑遗址。本课以张謇为引线,结合其生平和创业时的建筑,用线描的方式表现这群建筑,构成集历史文化和思想教育为一体的美术综合课。  相似文献   

8.
张宝国 《文教资料》2012,(21):148-149,15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近代教育家张謇研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但对张謇教育思想与南通对外文化交流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很少研究。鉴于这种背景,本文将从张謇教育思想研究视角入手,探讨如何在当前新形势下,结合南通实际,对张謇教育思想进行再实践,以此扩大南通对外文化交流范围、提升南通对外文化交流水平。  相似文献   

9.
近代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追求南通自治二十多年的实践中,以实业为依托,开创了产学联姻的办学模式.卓越地进行了公益性化产业的建设,自觉地参与了化艺术产业的开发经营,促使城市建设与化事业互动发展,为近代南通开启了一条化产业发展的初始之路,具有意义深远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謇是“百科全书”式的历史人物,拥有多顶“家”的桂冠,并被习惯地首称为“实业家”。其实,匡危济世、兴教启民既是张謇兴办实业的心理动因,也是他的人生目标与终极追求,同时,教育活动是其一生最为成功的社会活动。首要的、本质的评价,张謇最应称教育家。张謇视教育为“父”,又以“父”事教育。一方面,“父教育”是张謇最富哲理、最为核心、最具个性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南通教育深深留下了张謇的个人印记,他已成为南通教育之乡之父和南通地方文化的标识。因而,张謇更应称“‘父’教育家”。  相似文献   

11.
“状元实业家”张謇在南通既大办实业,又大兴教育,地方建设与教育密切结合,具有颇为丰富和深刻的教育经济思想。他认为实业与教育相互促进,以实业补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他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以使教育为经济建设、地方发展服务,最终为国家富强服务。  相似文献   

12.
张謇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实业家,研究张謇与辛刻革命的关系,对于了解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后的表现,把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张謇在辛亥革命前后的言行特点可概括为三点:1、对辛亥革命由抵制到接受;2、对孙中山由“谨当竭所知能,以酬眄睐”,到在孙袁之争中偏向袁;3、在辛亥革命后继续兴办实业、教育和文化,为民国的建设出力。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征程中,张謇是一个伟大的开拓者,是一个公认的英雄。但是,由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环境的恶劣,以及主体自身的传统文化包袱过重,张謇又不得不扮演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人物。解读《张謇与南通区域早期现代化研究》一书,其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正是这种“当代史”的需要,要求张謇早期现代化实践的历史再度发言。  相似文献   

14.
在1871年的"冒籍案"中,时任通州知州的孙云锦给了张謇很大帮助。正是这一援助,为二人随后的交往奠定了感情基础。此后,这位长者频频向张謇伸出援手,同治十三年,延请张謇为江宁发审局书记,至光绪十三年,孙云锦调任开封知府,张謇再次应邀入幕,其间,在学业、生活、做人上不断地给予张謇鼓励与关怀。二人的师生情谊一直延续了16年,直至孙氏去世。  相似文献   

15.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卓越建树的实业家、教育家。清末民初,他弃官返乡,艰难创业。白手起家,创建南通大生纱厂和通海垦牧公司,后发展为庞大的大生产集团;创办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和中国第一座博物苑。经过20余年不懈努力,建成了从幼儿园、小学直到大学本科完整层次且门类齐全的教育体系。将南通建成“中国近代第一城”,受到国内外普遍赞扬。  相似文献   

16.
张謇的“地方自治”充分体现了张謇“新世界雏形”南通梦的建构及其实践。其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恶劣的社会环境、势单力孤的个人作为以及“急进务广”的发展方式。中国梦南通篇章既是张謇“新世界雏形”的历史延续,更是张謇“新世界雏形”的创新发展。续写“中国梦南通篇章”,必须处理好财富增长与惠及百姓的关系,以民生为本;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与环境为善;必须处理好长期奋斗和阶段有为的关系,实现有序发展;必须处理好“官员梦”和“百姓梦”的关系,实现同频共振;必须处理好物质生活改善和文化生活丰富的关系,实现品质和品位的“双提升”。同时还要制定好“扰梦”拆解策略或预案。  相似文献   

17.
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家乡南通所从事的各项建设事业的本质特征是“和谐”。建设一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地方社会,构成张謇经营南通的根本志向;而谋求均衡、和谐、持久的发展则是早期现代化“南通模式”的核心理念。张謇所持的和谐发展观可概括为:(1)民本观。这是其经营南通的出发点。(2)协调发展观。这是其经营南通的基本方略。(3)整体社会发展观。这体现了其经营南通的社会理想。作为近代儒商的代表人物,张謇的精神世界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也有西方近代文明的因子,但其中包括和谐思想在内的儒家价值观的制约和影响却是第一位的。这是释读张謇的思想及其事业的关键点。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张謇建设地方和谐社会的理念和实践中汲取许多有用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8.
构建符合学校特征又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教育的担当。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秉承学校创办人张謇的教育思想,努力构建学校"和爱文化",并将艺术教育作为推进学校"和爱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在可触可感的艺术教育濡染中,"和爱文化"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