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清朝入关后的立法活动,虽以《大清律例》为代表,但不限于《大清律例》,除去律以外。还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法制建设。但最为重要和基本的,当然就是律和例了。在清代,律,就是大清律;例,就是条例。清王朝建立后,曾于顺治四年(1647年)、雍正三年(1725年)和乾隆五年(1740年)分别颁布了《大清律集解附例》、《大清律集解》和《大清律例》三部正式的成文法典,最后定本律四百三十六条,附条例一千零四十九条。本文主要论述律例之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人权宣言》和《大清律例》的差异,说明它们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到的迥然不同的作用。法国的《人权宣言》提倡人权、法治,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大清律例》强调的则是君权至尊,实行人治及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扼杀。  相似文献   

3.
在清末法制改革的背景下,为培养法科人才,佐理新政,修律大臣奏请设立了法科学校,“大清律例”为这些学校开设的课程之一。身兼律学馆、大理院讲习所、京师法律学堂、京师法政学堂四处讲习的吉同钧以笔代舌,作《大清律讲义》,以备教学之用,并付梓印行,广为流传。从该讲义的内容,我们可窥探法制近代化背景下,律学教育秉承法制改革、培养实用人才的宗旨,一方面继承传统注释律学的传统,另一方面也融合了西方法制文明的成果。  相似文献   

4.
立法语体的规范化是指语体风格的平正、明决、老道、典雅。作为立法语体,成熟期是隋唐,而真正规范化的当属明清。《大明律》的言语表意非常明晰确定,也很显露,无隐喻无象征,这正是立法语体规范化的属性之一。《大清律例》语体风格虽与明律比较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性:既有《大明律》的洁净利落、简易平实的特点,也有自己雅致蕴藉的个性,真正成就了非常规范的立法语体。  相似文献   

5.
人的生命权、健康权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权利形式。中国传统法律中常常用杀人偿命的方式解决人身损害的问题。本文试从另一个角度探讨《大清律例》关于人身损害的民法救济问题,即从人身损害的用途分析了《大清律例》中关于人身损害的民法救济的内容,从关于人身损害的所有法律规定及相应的处理手段探讨了其特点。从惩罚、补偿及赎罪等方面论述了民法救济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清末,由于殖民势力的入侵,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趋尖锐,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的巨大变化已超过了旧有法律调整的范畴,迫使清政府决定修订《大清律例》。  相似文献   

7.
孔飞燕  滕超 《考试周刊》2012,(54):29-31
《大清律例》是鸦片战争前夕,英属东印度公司赞助斯当东从男爵翻译的中国法典.其目的之一即洞悉清政府的统治理念与方式,从而为发动殖民战争作准备。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该译介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异质因素,展现其背后所蕴合的权力博弈。  相似文献   

8.
梁《律》、《令》的修订在南齐立法的基础上完成,实为齐、梁两代的立法成果。梁《律》、《令》以晋《律》、《令》为蓝本制成,但在篇目上有一些改制,有关内容也较晋《律》、《令》完备。梁《律》、《令》对陈、北周、隋、唐《律》、《令》都有重要影响,是隋、唐《律》、《令》的重要渊源,其中梁《令》是隋、唐《令》的主要渊源。梁《律》、《令》是汉、魏、晋《律》、《令》向隋、唐《律》、《令》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大清律》作为观照蓝本,对《田七郎》中的人物形象、法律行为、法律意识进行了分析,揭示出法律的实践运作状况,为人们认识当时的法律状况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储西保 《学语文》2009,(4):32-32
司马迁的《史记》,虽然写得“青不甚深。文不甚俗”,但毕竟时间久远,与现代汉语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当《史记》中的一些经典的历史散文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时候,我们还是有必要对文中所涉及的一些古今异义词做必要的注释,否则就极可能犯以今律古的错误而误读原文。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刑案汇览》的诬告案件为基础,探讨了清代刑事审判中的依法判决问题。研究显示,虽然官方要求司法官员必须依法判决,但司法实践中非依法判决的现象比比皆是。原因是中国古代的司法审判以情理为判决的价值取向,反映在刑事审判中就是司法官员以"情罪相符"为目标,但官方又强调严格依律判决,所以清代的刑事审判其实是一个平衡罪名与罪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晚清官绅们的心理态势在“中体西用”思想的主导下.走过了从“西学中源”到“中外通行”的文化调适演变历程。除顽固排外者外,他们一方面不得不承认西方法律教育的文化优长,另一方面又深陷在传统法律教育的羁缚中,形成了二种自我矛盾的凝重心理。  相似文献   

13.
《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是一部大型古籍目录,为研究者提供了较准确、可靠的文献资源信息和检索途径,对于研究清代学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因各种原因偶有著录失当之处,如作者姓名错讹、版本信息错误、同一部书重复著录等。本文对这些讹谬之处作了相应订正。  相似文献   

14.
南昌教案发生之后,清末报刊对南昌教案有着两种不同的解读。以《大公报》为代表的报刊主要从文化启蒙的视角评论南昌教案;而以《申报》、《通学报》、《中外日报》、《京报》为首的报刊则从国家主权的角度分析南昌教案。清末报刊对南昌教案不同的评说视野展现了中国人纷繁复杂的教案观念。  相似文献   

15.
在清代,理学成为统治阶级所尊奉的正统学说,礼法所认可的夫妻关系依然是一种不平等的尊卑关系,几乎完全由夫对妻所享有的权利与妻对夫应尽的义务所构成。夫对妻所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教令权、休妻权、嫁卖权与杀妻权;妻对夫应尽的义务则包括从一而终的贞操义务、从夫而居的同居义务、为夫隐匿的容隐义务、夫丧期不再婚的义务与侍奉舅姑的赡养义务等。夫妻关系实际生活中的相互依存,不仅没有体现在清律中,反而被清律所打破。清律规定下如此一边倒的权利义务设置,成为导致清代夫妻相犯案件多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6.
清初学术是中国学术实现从理学到朴学演进的重要节点。荀学是中国学术的重镇,这种演进体现在荀学研究中是由"抑荀"到"扬荀"学术风气的转变,是"以礼代理"的学风转向。清人凌廷堪私淑朴学大家戴震,其作《荀卿颂》既为师承所原,又源自当时"扬荀"的学风。凌氏以"征实"对待礼学研究,崇礼于训诂考据学问之中,为荀学研究中法先后王、性善恶之辨等有关社会政治理念争论做出解释。这种对荀学实践理性思想特征的提倡,启发了中国学术形上思维传统的新变。  相似文献   

17.
清代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词意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意”作为词作之本的标树,二是对词意表现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意”与其他创作因素关系的考察。上述三方面,展开了词意之论,使古典词意论在多维面上得到了充实与深化。  相似文献   

18.
晚清是我国近代图书馆的萌芽和产生时期。对晚清我国图书馆史的研究,在学界已经形成了一股较大的潮流,研究的方向主要定格在:1.对晚清图书馆产生原因的研究;2.对晚清单个人物与图书馆的研究;3.对晚清图书馆个案研究;4.其他一些突出问题的研究,如对晚清图书馆分期、图书馆法规制度、图书馆建立状况、图书馆社会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多方位、较全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至于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理论、方法、内容、史料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清代文字狱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清代文字狱以次数多,规模大,惩处之残酷著称于世.从函可<变纪>案开始,清人就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或明或暗地记录着这些形形色色的文字狱案,或强或弱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但真正意义上对清代文字狱的研究则从清代灭亡开始.截至目前,对清代文字狱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清亡-1948年)、发展阶段(1949-1978年)和繁荣阶段(1979年-现今).这三个阶段的文字狱研究均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呈现出诸多特征,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强和改进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晚清法学大家沈家本从早期"以律鸣于时"到晚年"会通中西",不仅反映其本人独特的法思想发展轨迹,而且实乃近代中国法律演进的缩影。传统律学家的身份和"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时局,使当时年事已高的修律大臣沈家本不得不纠结于"迥殊"的中西律法之间,也正是在这种艰难的思想之旅中,沈家本努力探寻着近代中国法律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