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京派散文从滥觞、生成、鼎盛到变异、式微,经历了一个复杂漫长的流变过程.从1920年代末<语丝>分化期的初露端倪到1940年代中后期的变异、式微,凸显出了四代三期发展脉络:周作人是第一代的代表,其散文为外向的"美文"期.不过他不是文学史意义上京派散文的中坚作家,但却形成了京派的"魂",对新进作家影响很大;沈从文和何其芳分别是第二代、第三代的代表,其散文为内向、独立的纯"美文"期.新进作家特别注重散文的艺术独创性,在艺术上刻意求工,努力向着纯艺术散文迈进;汪曾祺为第四代的代表,他延续和发展了京派散文,对当下散文创作也有着极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京派散文的流变整体风格由趣味趋向艺术的纯正,并且,散文作为一种"真我"文体,它更直接透明地显示出京派文人的思想形态.  相似文献   

2.
京派文学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学向现代文学转换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文学现象,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京派意象是中国传统诗艺与西方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学思潮相融合的产物。突破中国古典意象长期积淀的原型性象征模式,克服西方意象有象无意、意与象相剥离的缺点,成为京派作家对世界万物带有强烈的个体生命色彩的审美途径,体现着现代作家对文学本质更为深入的感悟。另外,京派注重意象在诗歌以外文学领域中的运用,促成了现代文学中各种文体间的相互融合,尤其是诗歌、小说、散文之间,从而推进了各种文体创作的成熟和发展。这也是京派作家对现代文学最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用"文学"的观点来解读韩愈的文章,将韩愈所有的"散文"都视为完全意义上的纯文学性作品来阅读、赏析。其实,《韩愈全集》的所谓"散文"文体大致可分为书启类文体、赠序类文体、哀祭碑志类文体、表状类文体以及杂著类文体五种,都是地地道道的实用文。正确认识韩愈"散文"的实用文性质,总结韩愈实用文写作的艺术成就和理论主张,不仅可以对韩愈的"散文"进行符合实际文体性质的论述和审美,而且对我们今天在实用文领域的推陈出新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京派刊物的创办为京派散文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载体。京派刊物的文人精神和文化品格与京派散文思想具有一致性,纯文学刊物的理想和刊物独特的文化特征,丰富和整合了京派散文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理想,使京派散文创作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新文体"是由古体散文演进到现代白话体散文的一种过渡形式。从以"报章文字"为主体的"新文体"到"白话文"这一文体形式的演变,在中国文学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具有至为关键的过渡作用,而这一演变形式也标志着现代性文体的全面确立。  相似文献   

6.
京派同人拥有共同的文学理念,将汉语言母语文学的诗性本色视为己任,对母语文学进行了现代性创化或“新传统化”。散文是母语文学的正宗,也是现代文体中发展得最为从容和完备的一种。京派文学对母语文学现代性创化的重要表征是创作的“散文化”。京派文学“散文化”症候之一是小说,作家运用并发展了母语文学叙述语言的精练、含蓄和抒情功能。其中对情绪和炼句的考究、结构的片段性与叙述的空白化,都展示出其小说创作散文化的文本基色。症候之二是在理论性或批评性话语层面也呈现出散文化思维态势。京派批评家追求“寻美的批评”,以及文学批评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创造,在传承和开发母语文学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近似“美文”的、由感悟化思维所凝聚成的批评(理论)文体风范。  相似文献   

7.
台湾当代散文理论的发展,相对其他文体理论迟缓,"五四"散文传统的压抑是其沉重的历史负担,突破因袭重负的呼声在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主义风潮中传出。从文体界说、散文分类、名称确定等基础理论的建构中,可以探视其独特的传承与创新之路;而"现代散文"名称渐成共识,则凸显了台湾散文现代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在沈从文、李广田、萧乾、何其芳、师陀等京派文人的很多散文中,有着很浓的乡情悲剧意识。这种乡情不是简单地表现为"思",而是一种交织着多种情感的矛盾和痛苦的"思",有着在"城""乡"两个精神驿站之间选择的一种两可两难、两可两不可、无所依着的悲剧情怀和民族化的悲剧性。京派文人遇到了血缘祖籍认同与都市本地认同的双重尴尬。  相似文献   

9.
散文是一种比较自由的文体。鲁迅说过:"散文的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题材应听取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郁达夫也讲:"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的散文的特征之一。"也正因为这些特点,散文也就给作者的创造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阅读散文就需要从散文的基本特征入手,运用散文的美学观点去解读文本。一、整体感知散文的"形"散文取材广泛,山川风光、花草虫鱼、历史文化皆可以作为题材。而作者行文又可以骋思万里,思接千古,散文的内容就显得十分的丰富,令人眼花缭乱。但是不论散文的内容如何繁杂,它都是散文的"形",都是作者有意为之。  相似文献   

10.
做高考散文阅读,必须先读懂文章再答题,这样才能提高正确率。"读懂"文章最关键之处在于把握文章的主旨,不同文体的散文在把握主旨上各有要领。因此,我们在做高考散文阅读时,应结合散文的文体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再根据题型审清题意,有的放矢的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刘铁群教授的《广西现当代散文史》是一部研究区域散文史的杰作.该书具有鲜明的历史意识,受其影响形成纵横交织的著作架构.作者追求实事求是的学术风格,无论是剖析研究对象的得失、阐释文学现象的成因,还是对散文文本进行细读、解析,抑或是进行比较研究,均凸显出科学性、客观性特征.语言方面,该书概括研究对象的特点时用语精炼、比喻形象,行文中的语言则生动形象、意象纷呈,凸显出作者对语言的诗性追求.  相似文献   

12.
银雀山汉墓出土《唐勒赋》命名应该统一,作者当为唐勒无疑。《唐勒赋》的出土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及学术史意义,尤其是有利于澄清宋玉赋这一学案,同时也进一步证明汉代散体大赋确由战国时期尚未定型的散赋发展而来,与西汉时期的枚乘、司马相如赋作有直接渊源,并不断完善直至确立为规范的体式。唐勒是赋体文学尤其是散体赋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理应得到文学史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苏雪林与散文名刊《语丝》、《现代评论》的关系,深刻影响了她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和散文批评观的形成。苏雪林对二三十年代散文作家、散文流派的批评,在理性和史识中不乏美学的敏感和尖锐,更偏重对文体与风格的考察。苏雪林对“文学批评”作为散文体式之一的认知和对文学性“自传”的提倡,则有着五四后中国学术发展和自叙传文学兴盛的背景。  相似文献   

14.
刘勰的文学风格观集中体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刘勰在《体性》篇中论述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才气学习”四个因素构成了作家的创作个性,正是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作家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形成。他把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既剖析了每一种风格的特点,又举出具体作家实例予以佐证。刘勰试图通过作者才性批评联系作品批评,并提出作家与作品相结合的创作才性风格观,形成了系统的文学风格观。  相似文献   

15.
以艾南英的文章、年谱为主要依据,结合复社、桐城派的相关资料,由艾陈之争作为切入点,展开探究艾南英的文论思想。艾南英极力推崇唐宋派,明确了学秦汉以唐宋为桥梁的途径,突出了从司马迁、韩愈、欧阳修到归有光的散文既成传统,强调了平易通达的表现手法。其"以古文为时文"中的义与法、雅与洁等主要文学理论开了桐城派先声。  相似文献   

16.
考察西汉前期散文,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具有浓厚的文学书写特征。“用事”是这篇文章典范式的表达方式,它对后世隶事用典手法的成型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意义不仅显现于表达形态方面,更重要的是,它为文学散文观念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叙事到用事再到用典,是中国散文由提供思想范式和统治经验的“致用”之文,走向个人意志与趣味的张扬及其表达,最终形成真正的文学散文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7.
何其芳的散文观念经历了一个从“纯粹的独立创作”到“最关心的是人间的事情”的变化过程。对于前者,原本是书斋里耽关的梦幻者,30年代北平的帝都文化及其大学校园文化和北平文坛的影响是他观念形成的根本原因;对于后者,切入社会现实激发了他悲天悯人的人性因子,再加上阶级论的文学思想的影响,是其后期散文观念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依据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对话中的人物语言进行言语行为的分析和研究,以帮助读者更透彻地理解小说揭示的主题。言语行为分析结果表明人物的简约语言之下蕴含着丰富的表意行为,在对人物言语行为进行剖析和理解的基础上,读者可以逐层深入地领悟出小说深刻的中心思想,这恰好也是海明威的"冰山风格"想要带给读者的独特感受。  相似文献   

19.
近三十年的散文是对五四文学的一次回归。老一代作家与学者在此起到了主导作用。鲁迅传统与周作人传统在一些人的创作里得到强化。一些思想者的作品注入了精神的活力.他们从自我出发颠覆了“文革”艺术虚假的理念。将个体感受和社会承担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散文出现了多种可能,一些新的文体填补了白话文书写的空白。那些直面人生的作品赢得了读者的喜欢,一些智者的随笔也在冲击着八股写作的旧垒,显示了思想的锋芒。年轻一代的散文越来越有活力,不再匍匐在前人脚下,个性鲜明耀眼,把不羁的热情留在文坛之中。多样性与丰富性预示着未来文学的另一种格局。当代散文在现代散文传统的暗示下。有着不可限量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庄子》一书对苏轼的散文创作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人格境界上,苏轼接受了庄子齐一万物的相对主义哲学观,形成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在创作观上,苏轼受庄子"物化""忘我"思想境界的影响,形成"虚静""忘我"的创作观。在审美追求上,苏轼接受庄子无待、天游的和与自然同一的思想,他的散文创作表现出对平淡自然的审美风格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