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量均衡区间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运行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比波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现象。总量均衡区间的长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由总量均衡区间生发的诸多特殊现象与问题,几乎都与总量均衡区间的长度密切相关。可以说,其长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总量均衡区间对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影响的实际强度;同时,其长度也从一特定的角度反映出现实经济运行中的环境条件、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基本面貌。深入分析总量均衡区间的长度问题,既对深化相关理性认识有所裨益,同时又为改进与完善实际经济管理提供若干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方调整其生产规模所需的成本可称为调节成本。由于存在调节成本,传统分析中的“总量均衡中心点”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这两点界定了一个特殊的“总量均衡区间”。“总量均衡区间”的出现对宏观调控将产生诸多重要影响,使之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为有效应对这种新情况,在宏观调控实践中有必要相应地确立“近似均衡原则”、“适度超前原则”、“临界点原则”、“供给方原则”。  相似文献   

3.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厂商将其供给量调整到合理水平所需的费用可称为微观调节成本。由于存在微观调节成本这种特殊的经济运行费用,因而传统分析中宏观层面上市场就业均衡点的两侧便分别存在着“低位临界点”与“高位临界点”,这两点界定了一个“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社会就业一旦进入该区间,市场机制便不可能再对其作出调节。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均衡是就区问外部而言的,在区间内部仍可以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失衡;市场均衡就业区间内部的就业失衡是一种特殊的就业失衡,市场机制对之无能为力,一般的宏观经济政策亦无法对其发生作用。市场均衡就业区间的存在对社会就业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它使社会就业对供求总量波动的反应呈现出一定“粘性”;使市场机制对社会就业的调节空间减小;使政府调控社会就业的重点二元化;使个体经济在缓解就业失衡压力、扩大社会就业方面占有了特殊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均衡,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总量均衡分析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基础,吸取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有益成果,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才能为我国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矛盾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新旧经济体制并存与换位的“双轨制”环境中,企业作为微观经济运行主体,其经济行为方式将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因此,如何对微观经济活动加强宏观总量调控,是当前经济理论思维的热点与难点。一、总量问题的理论与现实根据当代宏观经济学需求管理的基本法则,当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时,社会经济运行将处于正常状态。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并非一种恒定状态,因为二者背后隐藏着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等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当各主体的经济行为不能协调一致时,宏观经济的运行将处于如下两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运用了从抽象到具体、从个量到总量、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研究方法,阐述并创立了产品有效供给理论。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商品有效供给的必要前提、社会总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出口产品的有效供给。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对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的经营行为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运用了从抽象到具体、从个量到总量、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研究方法,阐述并创立了产品有效供给理论,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商品有效供给的必要前提、社会总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出口产品的有效供给。马克思的有效供给理论对于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的经营行为和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着力推进宏观调控科学化与精确化,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是有效抵御内外部重大风险冲击的基本条件。当前,着力推进宏观调控科学化与精确化应努力实现四大转变,即调控理念上从期望完全平衡向满足近似均衡转变,调控方略上从短期被动跟进向长期主动引领转变,调控模式上从注重目标管理向突出过程控制转变,调控操作上从事后刚性校正向事前弹性调适转变。具体操作中,需研究解决好总量对比态势的判断指标问题、适度增长速度的评估确定问题、调控工具与手段的选择使用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新旧经济体制并存与换位的“双轨制”环境中,企业作为微观经济运行主体,其经济行为方式将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因此,如何对微观经济活动加强宏观总量调控,是当前经济理论思维的热点与难点。一、总量问题的理论与现实根据当代宏观经济学需求管理的基本法则,当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时,社会经济运行将处于正常状态。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并非一种恒定状态,因为二者背后隐藏着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等  相似文献   

10.
国家助学贷款的运行效率与其利率的均衡水平有关,而贷款均衡利率由还贷期限、贷款风险和宏观经济变量决定.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利率低于均衡利率水平,并由此导致了银行惜贷、贷款成本增加、社会福利流失等问题.如果提高利率水平、降低违约风险,再通过改善银行管理,使国家助学贷款利率回归均衡水平,从而可改善国家助学贷款利率政策的实施效应.但是,利率提高之后,必须辅之以政府对借贷学生的利率补贴以及其他配套政策,以达到学生贷款助学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世界金融危机正影响全球的背景下,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依然对世界和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产生着影响。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主要是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充分就业问题;二是通货问题;三是经济增长问题。理论构建来自5个方面:成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开放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均衡理论。西方宏观经济学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其引进中国经历了一个否定批判、部分吸收、有选择地借鉴运用的曲折过程。从市场经济运行的性质上看,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都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和规律的科学总结,其目的都在于采取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方法和措施去保持整个国民经济总量的基本均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二者调控的具体措施和方法与手段越来越趋向一致。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体制实现了"四个根本性的转变":一是由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和直接配置资源转向主要调控市场,进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二是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方面,由供给调节为主转向需求调节为主;三是在调节需求的方法上,由直接调控市场需求转向通过经济杠杆来调节市场需求的规模;四是由过去主要靠国家计划调控逐步转变成国家计划、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和制约,综合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和正确运用经济杠杆的新机制。实践有力地证明中国已经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们的教育研究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一问题。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符合时代特征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与教育理念,也是我国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取向以及价值选择。文章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出发,探讨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依据以及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结果均衡是指财政投入结果均衡,包括财政均衡与教育服务均衡两层含义,真正的结果均衡是财政均衡与教育服务均衡的统一。就目前我国现实而言,无论是教育财政投入总量的增长还是生均义务教育经费相等,均难以保证义务教育服务的均衡。基于结果均衡的义务教育财政政策需要准确定位义务教育财政政策目标、关注公众对财政投入结果的最直接感受、关注发达国家财政产出预算新取向和优化义务教育财政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14.
均衡发展是发展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规定了教育体系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制约着教育资源的开发、配置以及教育各项社会功能的实现。世界各国教育存在方式和发展模式上的种种不同都相对集中地反映在其教育体制上。文章从体制层面来探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变革,力图为发展中国家教育变革的公平与均衡提供体制性保障,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利用ERER模型,以汇改为分界点分两个区间段对我国1997年~2006年间的人民币均衡汇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在此期间,人民币实际汇率和均衡汇率之间始终存在一定偏离。2005年汇改以后,这种偏离程度逐渐减小,但仍有差距,目前人民币升值仍有较大空间。  相似文献   

16.
大学毕业生人才市场运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毕业生人才市场有别于一般的劳动力市场。我国目前的大学毕业生人才市场是凯恩斯式失业均衡、古典式失业均衡和抑制性通货膨胀三种态势的混合,而且这三种失业态势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同时,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才市场存在“连续非出清”的均衡工资区间以及“连续非出清”的雇佣量区间。要消除或弱化这种“连续非出清”雇佣量区间的长度和数量,政府必须在失业制度本身以及失业制度之外寻找对策,提高政策的合意性。  相似文献   

17.
生产均衡及其判别,在我国至今仍然是个难题。我们通过长期思考,提出了点均衡和区域均衡,可接受均衡和不可接受均衡等概念,分析了现行生产均衡率指标的弊端;明确了其应具备的条件;提出并建立了生产的区域均衡和均衡变动度两个指标及其模型。  相似文献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大陆)高校总数为205所,到2019年,总数已经达到2688所。这70年来高校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区域布局不均衡,表现在大区域间不均衡、区域内不均衡以及省域内不均衡。市场因素是当前我国高校区域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之一,需要统筹行政与市场手段加以调控。  相似文献   

19.
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促进教育公平,而同步课堂是推动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多地的同步课堂实施状况,总结了山区县开展同步课堂在试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1+2"混合式学习联动视角的同步课堂教学模式,并予以实施.最后,阐述了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提升学习效果、搭建"互联网+教育"云平台,创新应用模式、多元化协同联动推进,引领帮扶促进的实践策略,为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促进教育公平,而同步课堂是推动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多地的同步课堂实施状况,总结了山区县开展同步课堂在试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1+2"混合式学习联动视角的同步课堂教学模式,并予以实施.最后,阐述了改善信息化教学环境提升学习效果、搭建"互联网+教育"云平台,创新应用模式、多元化协同联动推进,引领帮扶促进的实践策略,为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