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诚"与"信"在儒家经典中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诚"侧重于内心的真诚不欺,"信"侧重于外在的践行承诺。儒家提倡"诚"与"信"的统一,即"内诚外信",但更重视的是"诚",因此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为了"诚"甚至可以牺牲"信"。这种观念迄今对国人的诚信观仍是有影响的,因此在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既要重视道德诚信,也不能忽视契约诚信。  相似文献   

2.
李娟 《教师》2012,(7):104-105
"诚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言行负责任的伦理规范,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是诚实,为人真诚,诚恳待人;"信"是信用,取信于人,信任他人。然而由于当前中国社会诚信的缺失,导致了学校诚信教育相对缺失,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3.
诚信机制与大学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影响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作为道德建设的前沿阵地,是诚信机制贯彻的源头。在德育中将诚信原则贯彻到底,培养学生成为讲诚实、守信用的合格公民,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一、诚信的内涵“诚”与“信”在古义中是相通的,《说文解字》:“诚,信也,从言成声;信,诚也,从人言声”。“诚”指“内诚于心”,“信”是“外信于人”,即所谓“忠诚发乎心,信效著乎外”。“诚”是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信”是“内诚”的外化。虽然“诚”与“信”各有侧重,但“诚信”的总体涵义是…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诚信"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注重以"诚"为主的内在人格修养的自我完善;西方"诚信"注重运用契约与法制进行维护,建立了契约诚信,更注重的是"信"。诚与信紧密相关,诚是信的基础,信是诚的外化。诚信的心理结构包括诚信认知、诚信动机、诚信行为三个要素。学校诚信教育应采取切实措施,端正儿童、青少年的诚信认知,激发其诚信动机,塑造其诚信行为。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诚",什么是"信"?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以诚取信于人;二是对他人给予信任。只有忠诚老实,诚恳待人,才会取得别人信任。在社会生活中,我待人以诚,他则报我以信;同样,我对人讲信用,他人以诚待我。所以,"诚信"两字,是一个人道德思想与道德行为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理解的基石。作为学校教育,应该大力倡导"校园诚信",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诚信的氛围中,教孩子做一个"诚信"的人。  相似文献   

6.
诚信修养是由“诚信”和“修养”两个词构成的复合体。“修养”一词的含义非常广泛。“修”的本义是整治、提高;“养”的本义是培育、长养。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培养提高的意思。“诚信”又是由“诚”与“信”两个概念组成的。按照“诚”和“信”的关系,“诚”即“内诚于心”,指内心的诚实、真诚、不欺、不弄虚做假;“信”即“外信于人”,指信用、守信和信任;诚信即一种内心忠诚而取信于人的思想和行为,诚信也因此成为衡量一个人为人处事方面的一种个性品质。诚信品质体现为一种真实不欺、诚心诚意、信守诺言的态度和言行。  相似文献   

7.
【引子】: 现在,我们全社会都在讲诚信。诚信中的“诚”字指一种真实的内心度和内在的品质,“信”涉及到自己外在的言行,涉及到与他人的关系。单纯的“诚”重心在我,是关心自己的道德水准,关心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单纯的“信”字则重心在人,是关心自己言行对他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诚"、"信"是中国传统社会中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诚"指向的是天人关系,"信"主要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传统道德的"诚""信"要求人成为一个道德主体;现代诚信基于契约关系,调节的是具有平等权利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过去的道德人变身为现代的经济人,经济人的逐利本能致使利益主体的失诚无信,逼使国人发出"重建诚信"的强烈呼声.接续传统诚信实现其现代转型,既要打破熟人社会的潜规则,又要以制度建设推进道德善恶因果律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诚信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何谓“诚信”?从字面解释:言成为诚,人言即信。诚,形声字,从言,成声。本义即是诚实无欺,真实无妄。信,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即是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许慎在《说文》中说:“诚,信也”,“信,诚也”,由此可见诚信互义。诚与信在本义上是相通的,但二者的含义又不完全相同,这主要表现在:“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侧重于主体的自我修养;“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诚信,就词面意义上讲,就是诚实守信,它要求一个人首先要有诚实的品德和境界,尊重事实,表里如一,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其次,…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诚信建设的功能主要聚集于个体诚信认知和诚信践行的养成.应着力通过各种方式或渠道引导大学生诚信的知、情、意、信、行的转化,塑造大学生的诚信认知和诚信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一、诚信是法治的道德基础 《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诚的本义是真实、真切,信的本义是讲信用、重信誉、不欺不骗。诚信要求人们信守承诺,笃守约定,坦诚真挚。童叟无欺。诚信不仅意味着人们在人际关系中应当诚实不欺、讲究信用,也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在一个诚信丧失的社会,整个社会都将面临倾覆和崩塌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当代大学生诚信的缺失与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谓“诚信”?从字面解释:言成为诚,人言即信。诚,形声字,从言,成声。本义即是诚实无欺,真实无妄。信,会意字,从人,从言。本义即是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许慎在《说文》中说:“诚,信也”,“信,诚也”,由此可见诚信互义。诚与信在本义上是相通的,但二者的含义又不完全相同,这主要表现在:“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侧重于主体的自我修养;“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诚信,就词面意义上讲,就是诚实守信,它要求一个人首先要有诚实的品德和境界,尊重事实,表里如一,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其次,要求人们在与人交往时履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信守诺言,言行一致。  相似文献   

13.
孔子以"信"匡扶天下,以"信"作为个人安身立命的基本道德品质,以"信"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以"信"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诚信思想提到一以贯之的主体地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我们要科学继承孔子的诚信思想,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诚信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一)内涵解读,凸显诚信教育的价值追求诚信有诚与信的双重含义,诚即诚实、真实,实事求是,做到以诚接物,以诚待人,以诚律己。信即守信义、讲信用,并由此建立起信誉、信任等。诚和信的区别在于:诚更多的是指内诚于心,信则偏重于外信于人;诚更多的是指对道德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精髓在于诚于内而信于外,强调道德理想与道德致用的统一,具有深刻的本体论意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完成它的现代性转型.当代大学生作为特殊的道德主体,不能仅仅被当成教育对象和客体,而应当保护和发挥好他们的道德主体性,把他们培养成传统诚信思想的传承者、再造者和践行者,让他们以自身的学识和行动激活传统道德资源、养成诚信习惯、营造诚信氛围.  相似文献   

16.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由“诚”和“信”两个概念组成的。诚,指真诚、诚实;信,指信任、信用和守信。“诚”与“信”合起来作为一个科学的道德范畴,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此之谓诚信,其本义就是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诚信缺失并非今日始有,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首先日益内在超越的儒家伦理思想,专注于不仅是伦理学意义,而且是本体论意义的"诚",忽视了作为外在行为准则的"信",其次,名教在统治者操纵下名与实不符,而名与利相符;最后,儒家道德理想主义对道德人格的要求与人的现实层面和社会道德现实构成巨大反差,滋生大量虚伪欺  相似文献   

18.
<正>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那么何为诚信呢?其实,我们的祖先在创造汉字之初便有了明确的解析。"诚"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的:"诚,信也"。而"信"从字形上看从人从言,原指祭祀时对上天和先祖所说的诚实无欺之语。如此简单来说,诚信就是说诚实之言使人相信。那从宏观的层面来看,"诚信"是培养人的高尚情操,旨在道德层面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一、相期教育,述诚信之重在中华传统伦理中,诚信不仅作为人的一项基本品质,  相似文献   

19.
考试作弊行为对社会、对考生本人的负面影响是惨痛的,同时也影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培养考生的考试诚信是杜绝考生作弊的重要途径。考生的考试诚信形成是各个主体之间重复博弈的结果,只有通过为考生考试诚信形成的重复博弈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并通过多种形式教育,才能形成考生考试诚信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20.
在高职院校的期末考试中,学生的考试作弊行为到处可见,高职院校的学生诚信问题出现危机,已经受到社会的广大关注。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和诚信品质的养成,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归纳了通过当前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对诚信教育缺失进行了一些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