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昼夜温度的变化》一课中,要做一个实验来研究昼夜温度的变化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实验操作步骤如下:1.将5厘米×10厘米的黑色绘图纸对折后粘贴成纸袋,先做4个同样大小的纸袋。2.把插有温度计的纸袋放在如图1所示的位置,使一支温度计与桌面垂直,另一支与桌面成45°角,第三支水平放置,第四支放在桌子下面。  相似文献   

2.
昼夜和季节冷热可使岩石表面的部分体积膨胀和冷缩。以往的实验方法是将玻璃片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后,迅速放入盛有冷水的水槽里,玻璃片在急剧冷却时炸裂。这个实验不能使所有的学生马上联想到温度变化可使坚硬的岩石破碎,为此,进行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3.
七色镜     
地球(Earth) 地面水量充沛,有独特的起保护作用的大气层,昼夜温度适当、变化不大, 是个球形的大地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在地球的运动一节中提到"除赤道以外,全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在赤道上,每天的昼夜是等长的,每天6点日出,18点日落,白天和黑夜各12个小时.  相似文献   

5.
试验了亚精胺(Spd)与激动素(KT)复合处理、不同的N素及昼夜温度变化对离体黄瓜子叶花芽分化的影响。发现:KT 9.3×10-3mm o l.L-1 Spd5×1-0 2mm o l.L-1有利于花芽的诱导,低N素和昼夜变化促进花器官的构建,进一步完善了离体黄瓜子叶花芽分化的试验体系。  相似文献   

6.
全球昼夜变化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比较抽象,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掌握这部分知识,更谈不上有效运用。基于此,我们选用身边的材料,自制了全球昼夜变化演示仪。通过昼夜变化演示仪的运用,全球昼夜变化知识由抽象变为具体,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掌握全球昼夜变化规律,并能解决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杨凌  云李宏 《科学课》2009,(10):50-53
《地球上的一天》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地球与宇宙”领域里有关“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二:地球运动与昼夜变化”的具体内容标准而编写的。六年级学生已经历过许许多多个昼夜,每天都在感受昼夜交替、日出日落、昼夜温差变化等自然现象,也认识了一些动物、植物在白天和夜间的变化等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物教学》2007,(5):61-62
1 题目 [2006年江苏高考生物试题第40题]为了调查太湖某一水层是否有自养生物存在,及其产氧量能否维持本层水体生物呼吸耗氧所需,可用黑白瓶法测定该水层生物昼夜平均代谢率来判定。白瓶为透明玻璃瓶,其水体溶解O2的昼夜变化值为水中生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与呼吸消耗的O2的差值(以WDO表示);黑瓶为黑布罩住的玻璃瓶,瓶中水体溶解O2的昼夜变化值为水中生物呼吸消耗的O2(以BDO表示)。请完成下列实验。  相似文献   

9.
《昼夜交替》一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上的一天》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引起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进行探究。本课教材主要包括四个内容:提出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猜想、借助实验器材模拟实验、得出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可能性结论、推测哪种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10.
一、设计背景 鄂教版《科学》教材《地球上的一天》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生活经验圈,主要学习内容有《昼夜交替》、《谁先看到日出》、《昼夜温度变化》、《一天中的动植物》及《自由研究》,教学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也非常适合小学生主动开展科学学习活动。但是,在教材内容编排上,由于不追求知识体系上的完整,教材有些地方在前后知识衔接上留下了一些断点。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5年级下册"地球运动"单元第1课。教学目标: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2.做好模拟实验和运动实验收集的证据。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人工养殖蚱蝉卵的孵化率。方法:采用正交重复试验研究蚱蝉卵孵化温度、湿度、昼夜比、刺激剂等条件的最佳组合。结果:蚱蝉卵孵化的最佳外部条件为:温度32℃,相对湿度75%,昼夜比14∶10,pH 6.5的刺激剂处理等。结论:最佳优化条件有助于提高人工养殖蚱蝉的孵化率。  相似文献   

13.
周安存 《中国教师》2009,(Z1):200-201
活化能与温度有关。反应的活化能较大,反应的温度不太高,实验温度变化范围较小时,E≈Eo;若反应的活化能较小,反应的温度又很高,实验温度变化范围较大时,E=E_0+(1/2)RT~0  相似文献   

14.
独特的昼夜 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的公转又产生了一年四季。在一天中,白天和黑夜的时间是随季节的转换而不断变化的。但不论如何变化,在24小时里,总会有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  相似文献   

15.
小学自然教学大纲在高年级段提出了指导学生学习模拟实验的教学要求,并规定了7个模拟实验:雾、露、霜、雨的成因、空气流动成风、温度变化对岩石风化作用、昼夜成因。自然教材(人教版)高年级段,还增编了鼓膜作用、水土流失、磨圆作用、沉积现象、岩层格皱。地震成因、眼球成像及近视眼病理、月相变化。日食成因等9个模拟实验。高年级课本有82个实验,模拟实验有16个,约占20%。不难看出,模拟实验是自然教学一项重要的内容。1$拟实验在自然教学中的作用1.1为学生开辟主动探索学习的途径小学自然中天文、地质、气象、人体的一些内容…  相似文献   

16.
武慧 《地理教育》2015,(Z2):46-47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难点。其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因其时空跨度较大、知识较为抽象而成为本节教学难点之一。针对这部分教学内容,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活动建议:运用教具、学具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教材也提供"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如何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下面介绍几个温度对平衡影响的溶液反应实验,它可指示温度的变化,因此称它为“化学温度计”实验。供化学课外活动之用。过渡元素大多可形成络合物,许多络合物有漂亮的颜色,有的随温度变化,颜色变化较灵敏,可用以指示温度的变化。 [实验一]用小烧坏配制0.5摩尔/升的CoCl_2溶液25毫升,再加入固体N_aC14克,加热,溶液由  相似文献   

18.
“地球的运动”专题对于高三学生来讲是较难复习的内容之一。因此,要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运用案例小结、习题模式,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一、黄赤交角——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的关键因素黄赤交角是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产生的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了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因此,黄赤交角与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的关系是高考的重点,它是中学地理学科的基础,在高考复习备考中应予以高度重视。[题例1]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会发生微弱的变化,据此,讨论下列问题:(1)若此角度变大,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会怎  相似文献   

19.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数字传感器对教材“铁钉锈蚀”实验进行探索和改进,对实验中的氧气含量、温度以及压强的变化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改进后的实验进程快,实验结果明显、直观,实现铁钉锈蚀过程中耗氧、温度及压强变化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20.
袁亚玲 《考试》2004,(12):53-54,52
高中地理《地球运动》单元因其知识的综合性、灵活性、读图能力要求高,倍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昼夜长短部分又是其中必考内容。今将昼夜长短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日出日落和极昼、极夜等知识归纳总结如下,以期对复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