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按照初中化学课本的演示步骤 ,采用实验 [1-6] ,实验 [1-7] ,实验 [1-8]三个实验验证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的催化作用 ,继而归纳出催化剂的概念 ,操作复杂 ,花费时间长 ,观察现象不连续 ,对比不直观鲜明 ,而且还有副反应发生 ,若将上述三个实验同时演示 ,改用CuO作催化剂 ,可避免或减少这些缺点。图 11 试管加工将三支 10mm×15 0mm的试管合并在一起 ,具体操作可用玻璃棒加热熔化滴入三支试管的间隙中 ,使它们连在一起 (三支试管口处要加热 ) ,见图 1,图中的铁架台、铁夹、酒精灯等略去。2 操作步骤一支试管装CuO ,另一支试管装KClO3,…  相似文献   

2.
高中教材中演示牛顿第三定律是将两个弹簧秤联结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时指针移动的示数来证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了增大实验的观察空间及可见度,我将弹簧秤改制后再用投影仪演示:将两个弹簧秤的外壳拆去,将其刻度按原大小画在两张投影胶片上,把两个没有外壳的弹簧秤分别放在两张画有刻度的投影胶片上(如图1),使两个弹簧秤上的指针与投影胶片上的“O”刻度线重合,再将两个弹簧秤的D、D′位置用透明胶带固定在投影胶片上,再把它们一起放在投影仪上。演示时,先将A、B两个弹簧秤的C、C′联结在一起,左手按住A弹簧秤…  相似文献   

3.
丁烷的妙用     
[实验目的 ]充分利用丁烷的性质来改进其它实验的条件和效果 ,多角度挖掘丁烷的用途 ;培养学生广泛联想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实验 1 ]:NO2 与N2 O4的平衡转化[实验用品 ]:NO2 与N2 O4的混合气封闭双球 ,两个 1 0 0mL的烧杯 ,火柴 ,丁烷气罐 (供打火机加气的丁烷气罐 ,商场有售 )[实验步骤 ]:将封闭双球分别放置在两个1 0 0mL的烧杯中 ,在甲烧杯中喷入丁烷气 ,至看到球内颜色明显变浅为止 ,再在此烧杯口处点燃 ,对比观察球内颜色变化。[实验现象]:甲烧杯中球内先是颜色明显变浅 ,点燃后此球内颜色又明显变深…  相似文献   

4.
小风轮     
[制作方法]找一张硬的白纸,剪成3厘米见方的纸片(如图1),相对两个角顺向折叠一下(见图2),小风轮就做好了。[你可以这样玩]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小风轮的上下两端,向风轮吹气,它便会飞快地转动起来(如图3)。吹的时候,如果手指一松,它便会随着气流从手指中旋飞出去,几个小朋友在一起还可以进行比赛哟!筌小风轮@谢革  相似文献   

5.
<正>鸡蛋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利用它可进行一些物理实验。下面是利用鸡蛋做的几个初中物理小实验。实验1:蛋底飞片——惯性现象的演示。如图1所示,用手指突然弹击硬纸片,鸡蛋却不会随纸片一起飞出,而是坠入杯中。实验分析:为什么选用鸡蛋实验效果较好,因为鸡蛋有两种优点,一是鸡蛋  相似文献   

6.
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如果按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P84[实验4-3]所介绍的装置(见图1)演示,有如下缺点: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如果按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P84[实验4-3]所介绍  相似文献   

7.
顾立新 《化学教学》2007,(3):34-35,26
1 案例描述 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新课程九年级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中,新课程增加了两个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演示实验,其中[实验二]是这样的:取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长镁条和一个石棉网,将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在石棉网上方将镁条点燃,观察反应现象,将镁条燃烧后的产物与石棉网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二力平衡是学习力的平衡的基础。在初中上好“二力平衡”一课,关键是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演示实验。(见改编初中《物理》第一册44页)。这个实验装置演示,是使两个力 F_1、F_2,已在同一直线上的预定条件下来导出二力平衡条件的。如果F_1、F_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如图1所示,小车能否保持静止状态呢?这个  相似文献   

9.
初中物理第二册47页,图2—15的装置是演示空气不善于传热的实验,按着图示的方法实验,通过给试管底部空气加热,把手指放在管口处,过了相当久,手指还不觉得热的现象,说明空气是不善于传热的。此实验是通过人体直接感觉来体验的(手指还不觉得热),因而是有说服力的。但是,一般都是由教师演示,学生并没直接获得这个体验,受益面不大。为此我们对此实验做了一点改进。如图。用凡士林在一根竹筷子上粘两个按扣,捅入试管内(注意:别与侧壁接触)。加热时,靠近底部的按扣很快脱落,而管  相似文献   

10.
[提出问题 ]在高二化学新教材第四章第二节中 ,有这样一个关于原电池原理的实验装置图 (图1) :该装置简单明了 ,对于原电池的组成和原理比较容易看懂。我认为作为一个原理图来说明原电池原理是可以的 ,但是如果作为一个演示实验或者学生实验却存在一些问题。图 1图 2( 1)在该装  相似文献   

11.
1 问题的提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第29页的[实验2-3]是验证钠与水反应的情况,[实验2-4]是检验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产物。这两个演示方案存在如下问题:(1)课堂演示时间过长,冲淡了教学重点。(2)实验[2-4]易使学生产生疑问:产生的气体是由钠与水反应生成的吗?因为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知道  相似文献   

12.
为了扩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我们对部分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效果显著。具体做法是:把摆在讲台上做的实验移到竖直平面上去完成。 例1:演示《研究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时,制作一个实验装置。两根一端带锯齿钢片的木条(图1-(a)),将固定好的两块带定滑轮、边沿标有刻度尺的长木板装置(图1-(b))用螺纹旋钮扣紧于木条下端,木条上开槽(10cm×0.5cm),便于用螺纹旋钮任意调节高度。课堂上利用这种悬挂于黑板平面的实验装置,演示时非常直观、可靠。  相似文献   

13.
一些电磁学实验往往因电磁力小 ,物体受阻力等多种因素制约 ,从而使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不明显 ,实验效果差 .笔者在教学中利用气垫导轨上的滑块所受阻力小 ,滑块在外力作用下容易改变其运动状态的特点 ,在气垫导轨上做了一些电磁学实验 ,实验成功率大大提高 .现举例如下 .一、演示磁铁 N、S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在气垫导轨的两只滑块上安装上塑料支座 ,分别将两个条形磁铁固定在上面 ,如图 1所示 .调节气垫导轨水平 ,然后把带有磁铁的两滑块放在气垫导轨上 .用两手分别按住 ,使其静止后再同时松开两手 .此时可观察到两滑块上相对磁极同名时 ,两滑…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教师用书第83面介绍了一种演示超重和失重的小实验,实验摘自赵力红,臧文域编著的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探究性趣味实验》:如图1所示,用两个相同的小沙漏,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托盘上.调节天平,使两托盘平衡.当把左边的一只沙漏倒置后立即放在天平上,在细沙流下的过程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相似文献   

15.
测定物体重心的方法很多,如悬挂法,支撑法,下面再介绍一种利用双手指测定物体重心的方法。具体步骤: 首先把要测定重心的物体,放在分开的两个手指上,使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图1)。然后相向移动这两个手指,当两个手指合并在一起时为止,此处即为物体的重心,如图2所示的O点。  相似文献   

16.
初二物理教材中二力平衡的条件是通过演示实验得出的 ,但按课本上的器材实验 ,效果不很理想。演示该实验时 ,木块与长木板之间有摩擦 ,特别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这一条件没有反证 ,造成学生在进行力的分析时 ,常误把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当成平衡力。因为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之间的重要区别就是二力是否在同一物体上。如果能把该条件强调并加以演示。对该实验稍作改进 ,能方便地解决了以上问题。图 1  办法是剪一正方形硬纸片 (质量小、有一定的硬度 )代替木块 ,在纸片两端开两个小孔并系上钩码。 (如图 1 )纸片静止时分析二力的大小、方向 ;…  相似文献   

17.
小兔运南瓜     
[说写话题]1、想一想,说说小兔可以用哪些办法把南瓜运回家。2、讨论讨论,哪种运南瓜的办法好,为什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189页)[说写要点]一、培养看图说童话的本领。二、学会评论哪个童话说得好。三、努力把话说生动。[看一看]怎么来“填空”呢?你应该把自己设想为那只小白兔,帮它出出主意,想想办法。运南瓜可以有很多办法,比如:找个伙伴一起抬;切成两半,分两次运;找一辆车子来运。无论用什么办法,都要和第一、三幅图的画面相符。比如,找个伙伴一起抬。这办法看上去可行,但第一、三幅图上并没有别的“小伙伴”。又比如,切成两半,分两次…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初中化学四年制教材”和“人教版初中化学三年制教材”中 ,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两个实验。但这两个实验在操作上以及对“质量守恒”原因的说明上不够完善。为此 ,特作如下改进 ,并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 ,效果很好。1 实验改进 (一 )[实验 4 - 1]“白磷在氧气中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弊端 ]该实验由于在第一次称量后 ,还要把已经封好的橡皮塞重新打开 ,这样不能很好的说明问题 (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该反应前后瓶内的物质没有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并且 ,该实验在实际操作时还有一定的难度。①白磷必…  相似文献   

19.
瓶子龙     
一、材料和工具鞋盒、木棒、乒乓球、可乐瓶、小石头、电线、布条、卡纸、透明胶、剪刀及教师事先制作的布制龙背等。二、制作方法1.用鞋盒制作张开的龙嘴并用透明胶或双面胶固定(图1)。2.用乒乓球当龙眼,用旧电线折成龙须,用卡纸剪成龙的牙齿和舌头,用布剪成龙的鳞片固定在鞋盒上(图2)。3.教师在可乐瓶中间挖两个对称的洞,幼儿将木棒插进洞里并用透明胶固定,做成一节龙身。以同样的方法制作其余部分(图3)。4.将小石头放入可乐瓶。5.在龙背内侧每间隔1米缝上一根彩色布条,将布条与每一节龙身绑在一起(图4)。6.在龙背前端和龙头处各戳两个洞,…  相似文献   

20.
孙国标 《物理教师》2006,27(11):37-38
“叫蝉”是一种用竹木制作的民间玩具,由鸣蝉(发音体)、细线和木棒构成(如图1所示).转动木棒,使细线带动鸣蝉做圆周运动,此时将会听到音调起伏变化的鸣叫声(类似蝉鸣).运用“叫蝉”作为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音调变化的规律,从而引出多普勒效应,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