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以前的巴蜀佛教石窟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北魏晚期、北周、隋代。巴蜀石窟艺术在此阶段兴起并初步发展,此间造像的粉本多来自洛阳、长安等地。大致来看,洛阳地区石窟艺术对巴蜀石窟的影响主要在北魏晚期,两者在洞窟形制、造像风格等方面多有相似。麦积山石窟艺术在北魏晚期对巴蜀石窟也曾产生影响,例如两者均有相似的三壁三龛式窟,但"三瓣式悬裳座"可能是川北广元影响了麦积山。长安地区的佛教艺术对巴蜀石窟的影响主要在北周和隋代,两者在佛帐形龛、菩萨装饰和造像风格等方面有诸多相似。南朝造像艺术主要是通过长安地区对巴蜀石窟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川渝地区除北方入川的古金牛道广元至绵阳段沿线有少量南北朝时期造像外,其它区域没有发现过更早的窟龛造像。从佛像袈裟、菩萨璎珞等特征来看,位于四川中部的乐至县睏佛寺第19、20号龛,应该开凿于北周时期。19号龛旁边一组小龛则开凿于隋至唐代贞观时期。它们证明了北朝时期在道教发源地四川,远离地方政治文化中心的成都,且非交通大道旁的丘林地区,已经有佛教摩崖造像的开凿。这是四川地区佛教传播深入乡村最早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赵楠  邢若男 《现代传播》2022,(8):50-57+85
敦煌是人类四大文明和三大宗教的交汇点,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敦煌国际文化的厚重性、包容性、多元性、立体性特点,赋予了敦煌作为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倡议民心相通的战略要点和国际传播媒介的独特地位。飞天乐舞是敦煌壁画乐舞中最具文化交流认同特点的现象级别的代表符号。飞天的形象衍变体现出佛教壁画文化东传至中国,从一开始的物的属性模仿,到最终完全被中华文化吸纳汉化,其最初的物质性被消解,最终升华为中华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美神符号的过程。这一过程展现了各时期中原与西域等国在保留本民族特点的基础上,接受其他民族审美特点和风格,进行磨合改造的文化交流最终深化为文化认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东汉时,佛教开始传入我国,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萨骑着狮子传播佛法,民间才真正地认识了狮子。真狮在汉朝传入中国之后,西域狮子舞跟汉朝百戏里的乔装动物戏和彩扎戏结合起来,发展演变成具有我国传统艺术特色的舞狮运动。  相似文献   

5.
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为全国各地造像中数量最多者,其时代上始北魏太和,下迄清代康熙,前后延续一千余年,其内容极为丰富。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如此丰富,这与历史上出现的两次大规模开窟造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晋时由于北方经历多年战乱,中原战祸频仍,人民颠沛流离,灾难深厚。“中原萧条,千里无烟”。人民为避祸祈福,求得精神寄托,加上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信佛之风大盛,佛教广为流行,人们争相崇神佞佛。当时洛阳和建康是南北朝两大佛教中心。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开凿石窟,造像祈福。不仅皇帝达官贵人,一般平民百姓也有造像还愿祈福的。从公元495年至522年,动员民工八万多人,造像数万尊,造像题记两千余块,这是龙门石窟造像的第一个高潮。从北魏末年以后,开窟造像逐渐减少,趋向低潮,经过了约一百年的沉寂时期,到唐初又重新活动起来,  相似文献   

6.
成都及周边地区遗存的南朝佛教造像背光,题材与内容丰富。造像背光中说法场景、涅槃图像、化佛、飞天、折枝莲花等题材集中出现在齐梁时期,具体表现在三个时间段:永明年间至天监初年、天监初年至中大同年间、太清至太平年间。这一地域的佛教造像背光内容与佛教经典紧密结合,运用直观化的图像阐释佛经、阐明义理。说法、涅槃等图像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这与南朝盛行经典,帝王权贵与僧众对信仰的推行有紧密联系。依据佛经,说法图像表现"弥勒三会",涅槃图像出自涅槃系列经典。背光中化佛与禅观经有紧密联系,飞天直接受到本土文化的影响。这些题材与内容形成南朝造像背光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美术学的角度分析了北凉时期莫高窟壁画的来源、风格及在整个敦煌艺术中的地位。从来源上说,北凉壁画在很大程度上与周边地区更早更成熟的石窟壁画有密切关系,如吐峪沟壁画、天梯山石窟壁画以及更遥远的西域壁画。作为起始阶段,北凉壁画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其内容和形式。在禅学的共同主题下,北凉敦煌壁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吸收和借鉴:一是表现禅学思想的绘画题材,二是西域样式的人物形象,三是以"凹凸法"为主的表现手法。同时,北凉壁画并没有照搬其他壁画,而是形成了自己的样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洞窟壁画的布局,二是千佛在壁画中的地位,三是菩萨审美风格的确立。它们奠定了敦煌壁画的基本框架和风格,也是敦煌壁画本土化进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东汉佛教的传人,无疑影响了之后中国雕塑的发展,石窟雕像、禅林彩塑等如雨后春笋,占了古代中国雕塑的大半壁江山.在不断的历史、文化交融里,"儒、佛、道"最终三教合一,佛教也至此完全被汉化,与本土现实生活相结合,变得世俗化.佛教走入现实生活愈是深入,佛教造像便愈加写实,具有现实主义的情节.这样一来,使习惯了"大象无形"注重写意精神的中国,出现了一批极其写实的雕塑--罗汉雕像.  相似文献   

9.
张茜 《兰台世界》2013,(11):21-22
本文通过梳理祭祀与礼仪的关联,关注云冈石窟艺术图像所呈现的“祭祀礼仪性”,找出云冈石窟艺术造像的特点与组合意义,进而彰显云冈石窟造像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12至2017年,广西哲社—桂林散碑石刻项目调查组在广西桂林金山龙泉寺区域,陆续发现寺庙遗址及唐五代时期佛教摩崖造像、纪年造像题记。题记实物文字显示,这是迄今桂林发现唐代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佛教造像。比桂林西山李实造像早7年,比有争议的《上元造像题记》早4年。五代纪年造像,是桂林迄今发现唯一的南汉纪年造像。报告以田野调查形式,详细记录了该区域内相关遗址面貌、遗迹遗存、墓葬、井泉、寺庙器具和不同时期摩崖造像、碑刻的内容、形制、尺寸比例、保存状况等,对研究考证西山唐代佛教造像的承接关系及岭南佛教传播渊源,深入研究桂林唐宋以来佛教史、摩崖石刻文化及南汉时期历史,提供了新材料。龙泉寺佛教遗迹与古道遗迹,反映了唐代桂州的西南交通状况;碑刻文献则对该地区寺庙规模、变化,及唐代高僧白鹿禅师行迹、明代桂林社会状况,提供了新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1.
2021年1月和4月,山西大学考古系对长治市沁源县韩家窑摩崖造像、社科摩崖造像、马刨泉摩崖造像、康家庄摩崖造像、渣滩摩崖造像五处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这些摩崖造像中,主要题材为一佛二弟子,另有两龛立佛和两龛菩萨造像。摩崖造像共留存有题记十二处,其中纪年题记有北齐“武平五年”三处、“天保七年”“天保九年”各一处,隋“大业三年”两处,唐“中和三年”纪年一处。根据造像风格与题记,可知五处摩崖造像主要开凿于北齐至隋代,唐代续凿两龛。这些摩崖造像为研究晋东南地区沁河流域北朝晚期至隋代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王青先生都对西域文化以及西域文学与中原内地的种种关联的论题保持着敏锐的视角和不懈的努力,其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他2001年出版的著作《佛教信仰与神话》以及他近年来在《民族文学研究》、《西域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系列论文里,我们不难看出端倪。此次《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的出版,即其多年研究工作的一次阶段性总结,但意义远不止此。西域文化对中原文学的影响,历来是中国文学研究的薄弱环节。因此,王青《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不仅具备了“填补空白”…  相似文献   

13.
丝绸古道上的艺术奇葩——甘肃石窟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宗教艺术的重要形式是佛教石窟,甘肃境内的佛教石窟,主要分布在丝绸古道黄金地带,总数达50余座,内容丰富,绚丽多姿,以其特有的艺术造型展示了从苻秦逮及宋元不同时代的社会心理和审美情趣,凝聚着我们祖先吸收外来文化的艺术智慧。这座宏伟而美丽的佛教美术博物馆从地域上可以大致划分为河西走廊石窟、黄河流域石窟、渭河流域石窟、陇东石窟等四大群体。 河西走廊石窟除闻名国内外的敦煌莫高窟外,尚有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马蹄寺、武威木梯寺等。久负盛名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洞窟由南向北分三、四层排列,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据武则天圣历元年(698)李怀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记载,莫高窟第一个洞窟系乐僔和尚在苻秦建元二年(366)开凿,嗣后历代营造,至唐代而极盛,多达1000余窟,由于人为和自然损毁,现仅存492窟。其中十六国晚期7窟、北魏15窟、北周15窟、隋70窟、  相似文献   

14.
赵昆 《兰台世界》2012,(28):80-81
自汉代以来,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使西域地区自然豪放、粗犷的胡舞等,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乐舞艺术中来.到南北朝以后,经过近400年的文化繁荣,以及思想的自由传播和发展,中原地区的清乐(也称之为清商乐),西域音乐、舞蹈,佛教音乐以及众多民间舞蹈,大量兴起和发展,呈现了乐舞的繁荣发展,并把隋、唐、五代的舞蹈,在唐宋时期推向民间艺术高潮,乐舞发展对民间游戏,民间体育等运动的发展和繁荣,奠定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梳理祭祀与礼仪的关联,关注云冈石窟艺术图像所呈现的"祭祀礼仪性",找出云冈石窟艺术造像的特点与组合意义,进而彰显云冈石窟造像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贺菊莲 《兰台世界》2013,(12):10-11
我国是世界上种茶饮茶最早的国家,先秦时期巴蜀地区已开始种茶饮茶.西域居于亚欧内陆腹地,是古代丝绸之路枢纽.中唐之后,西域茶文化逐渐发展,中原与西域逐渐出现茶马贸易.  相似文献   

17.
王嵘的《西域艺术史》(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既是一部拓荒之作,又是一曲挑战者之歌。这部堪称大观的学术专著由上编原始艺术、中编佛教时期艺术、下编伊斯兰教时期艺术三大部分组成。上编包括石器、陶器、岩画、鹿石、石人、原始歌舞等,基本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汉代的蹴鞠体育活动在西域的传播与影响,西域的骑马射箭与摔跤在汉代中原地区的传播与流行,西域的各种民间体育艺术伴随着驼铃之声进入中原。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汉代的蹴鞠体育活动在西域的传播与影响,西域的骑马射箭与摔跤在汉代中原地区的传播与流行,西域的各种民间体育艺术伴随着驼铃之声进入中原。  相似文献   

20.
黄新然 《文化遗产》2017,(3):149-156
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在中国古代壁画史上意义非凡.它对佛教植物的刻画,既能体现明代画院对宋代画院风格的继承,又能展示明代宫廷壁画的精湛技法;既能体现自古印度以来就暗含在植物身上的佛教隐喻,又能在遵循佛教仪轨的前提下表现明代宫廷画师的艺术个性.本文运用图像学方法将四种佛教植物分别对比研究,提取它们在佛教艺术中的基本艺术特征,分析法海寺壁画中植物所暗含的隐喻、艺术形象处理的优胜之处,进而理解法海寺壁画中的佛教植物写实、华丽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