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任爽  刘静  王宇  吴卫东 《健与美》2023,(8):134-136
文章致力于探究非运动员或未经系统训练的人群最大摄氧量与肺功能的关系,了解不同水平受试者的器官功能与素质差异。具体表现为通过招募本校非体育专业身体健康的女大学生20人(20.76岁±1.67岁,161.59厘米±5.2厘米,54.42公斤±4.81公斤),进行最大摄氧量(直接测定法)、肺功能(肺功能仪测试)测试,应用SPSS22.0软件对受试者最大摄氧量与其他不同指标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进一步以最大摄氧量的正常值为界,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个组之间的差异。经研究分析得出:(1)肺活量与最大摄氧量的相对值(r=0.318)和最大摄氧量绝对值(r=0.325)显著正相关(P<0.05);最大通气量(MVV)与最大摄氧量相对值(0.596)、最大摄氧量绝对值(0.558)和肺活量(r=0.702)显著正相关(P<0.01)。(2)最大摄氧量偏低组和正常组两组之间各个指标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最大摄氧量偏低组与正常组最大摄氧量相对值(t=-12.12)、最大摄氧量绝对值(t=-9.03)、呼吸商(RQ,t=2.87)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85名大学生最大吸氧量的直接测定结果与间接测定结果的比较,研究了最大吸氧量间接测定法的准确性。为大学生网络健身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24名男女少年速滑运动员和20名男女少年田径运动员最大吸氧量的直接测定结果与间接测定结果的比较,研究了最大吸氧量间接测定法的准确性。为少年运动员训练中的一些方法学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游泳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及其一些测试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道  洪平  高炳宏 《体育科研》2004,25(6):59-63
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介绍了游泳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及其一些常见的测试方法,包括实验室和训练场地直接测试方法以及最大摄氧量的间接测定方法等。最后通过分析比较不同测试方法的优缺点,指出等动训练仪上进行模拟全身游泳的最大摄氧量测试和将来使用便携式气体代谢分析仪在水中进行正常游泳测试既符合游泳项目的专项特点,又涉及大的肌肉群,可能是简单实用并且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轮滑运动对大学生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其变化趋势及特点,为科学的健身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选取吉林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轮滑专项30名大学生与运动人体科学学院人体专业30名大学生,通过心功能测试、最大摄氧量间接测试身体成分测定作对比,了解轮滑运动对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并将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轮滑运动对大学生的腰臀比、心功能指数和最大摄氧量指标与人体专业学生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轮滑运动专项学生的身高、体重、脂肪百分比和安静时的心率与人体专业的学生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轮滑运动对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心肺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尤其是对心功能指数的提高极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王向娜 《新体育》2011,(1):28-29
运动测试是一种最大运动能力的测试方法,主要使用跑步机或功率车等记功器让受试者进行一定负荷的运动,选用心率监控器或心电、血压、呼吸气体分析仪等设备直接或间接的评估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通过个人摄氧量的数值来评价个人的运动能力,给予受试者一个适宜的运动强度及运动负荷。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常用的三种最大摄氧量间接测试方法(ACSM功率自行车方案,35、40cm 1步台阶实验法,2步18cm台阶实验法)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对中国大学生最大摄氧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两所院校349名非体育类普通大学生,其中男生228名,女生121名,分别应用以上三种间接测试最大摄氧量的方法进行测试。结论:三种间接测试方法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加以改进,其测试结果才能准确地反应我国大学生的有氧耐力。  相似文献   

8.
人体组成成分的间接测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间接测定人体组成成分的四种实验方法:一、水下称重法;二、皮褶厚度式皮脂厚度测定法;三、生化方法;四、生物电阻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冬泳爱好者身体成分的测量及最大摄氧量的测量,分析探讨冬泳对中年人体成分及有氧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0名实验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人,两组受试者在身体状况方面均无差异。实验组进行为期四周的户外冬泳运动,对照组进行为期四周的户内室温游泳运动,两组训练时间相同,监测记录两组研究对象实验前后测试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四周实验干预后,实验组的体成分指标进行纵向比较,体重、体脂肪量、体脂百分比与实验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各指标与实验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四周干预后进行横向比较,体重、体脂肪量、体脂百分比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最大摄氧量相关参数中的最大功率与实验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与实验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四周干预后进行横向比较,最大功率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时间坚持冬泳锻炼,通过寒冷对机体的刺激,可以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动员体内多余的脂肪,从而降低体重,同时可以提高有氧能...  相似文献   

10.
最大摄氧量是反映人体在极量负荷时心肺功能、贮备能力和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直接测定最大摄氧量的方法比较繁琐,国外一些学者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简易的方法来预测人体最大摄氧量,即用台阶作为运动负荷方式,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肥胖对大学生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的影响,为肥胖大学生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和体育教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肥胖大学生,对照组为正常体重大学生,运用quarkb2型运动心肺功能测试仪测得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氧脉搏、肺通气量等指标。在运动场测得受试者引体向上、立定跳远、50m跑和1 000m跑成绩,运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测试数据作差异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的最大摄氧量绝对值大于对照组,而最大摄氧量相对值表现为对照组大于实验组。无氧阈表现为对照组大于实验组。氧脉搏绝对值表现为实验组大于对照组,相对值为对照组大于实验组。肺通气量绝对值表现为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而相对值表现为对照组大于实验组。对照组的四项身体素质测试成绩均明显好于实验组。结论:①由于多余体脂的影响,肥胖大学生的有氧耐力比较差。②肥胖者的最大摄氧量、最大氧脉搏绝对值高于正常体重者,是个体为克服过多体脂造成的过重负荷而表现出的生理性代偿。③肥胖大学生的骨骼肌对VO2max的利用率比较低。④肥胖是影响大学生心肺功能和身体素质的一个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最大吸氧量与其他有氧耐力相关因素的关系,评估运动员有氧耐力水平,作者测量了包括国家队队员在内的46名优秀速度滑冰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身体成分和血红蛋白,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论:(1)绝对最大吸氧量与身高、体重和脂肪含量成中度正相关关系,相关度均无显著意义,相对最大吸氧量与上述身体成分指标成显著负相关关系;(2)我国优秀男子速度滑冰运动员血红蛋白水平偏低,女子正常。最大摄氧量与血红蛋白值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度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3.
Six Danish male cross-country skiers were studied during the end-of-summer and winter seasons. Their maximal oxygen uptake was measured while running on a treadmill and using a ski ergometer incorporating the double-poling technique. Maximal oxygen uptake during treadmill running and double-poling was correlated with performance, expressed as a ranking score during 10 ski races. The tests were undertaken in September, December and April. Upper body maximal oxygen uptake increased 5.8% from September to December, decreasing to 2.3% above the September level in April. Upper body work output (2 min at maximal intensity) increased 11.8% from September to December (P less than 0.0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pper body and leg maximal oxygen uptake--the upper body/leg ratio--was 89.4% in September. In four skiers, both treadmill and upper body tests were undertaken on each test occasion. The upper body/leg ratio changed from 87.7% in September to 95.7% in December. In April, the ratio was 91.0%. The maximal oxygen uptake measured using the ski ergometer during double-poling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performance (P less than 0.05).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upper body ski ergometer can be used in the evaluation of elite cross-country skier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验8周CrossFit训练是否对健康成年人最大有氧能力、爆发力、体成分有影响,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是否显著。方法:选取14名至少受过CF训练一年以上的男性训练者分别在训练前和训练8周后进行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测试、wattbike 6S峰值功率测试,采集训练者的最大摄氧量(VO 2 max)、体成分、6S峰值功率等相关参数。结果:结果:(1)8周crossFit后,健康成年男子的BMI、最大摄氧量绝对值有显著下降(P<0.05),体脂百分比下降具有极显著性(P<0.01)、最大摄氧量相对值,6S峰值功率均有显著性提高(P<0.01),体重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不具有显著性。(2)从皮尔逊相关性得出体重与体成分之间相关性不高,体脂百分比与最大摄氧量相对值(rp=0.94,P<0.01)、最大摄氧量绝对值(rp=0.87,P<0.01)峰值功率(rp=0.89,P<0.01)之间也存在显著性相关。结论:(1)体重与体成分其他指标之间相关性不明显(2)CrossFit可以显着改善健康成年男子的最大摄氧量、无氧峰值功率和身体成分。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试游泳运动员在服用Rg34周后,有氧能力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来观察Rg3对游泳运动员有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Rg3能明显提高游泳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水平;提高最大摄氧量测试后1min呼吸商水平;提高最大摄氧量测试后最高乳酸水平及乳酸消除率。证实了Rg3具有提高游泳运动员有氧能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肥胖与过低体重对女大学生心肺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肥胖与过低体重对女大学生心肺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肥胖与过低体重的女大学生在心肺功能等15项指标上和运动素质等5项指标上都低于正常体重的女大学生。其中,除肥胖组的最大吸氧量和肺活量绝对值及实心球掷远的成绩、过低体重组的最大吸氧量绝对值、肺活量绝对值及立定跳远和50m跑的成绩马正常体重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指标差异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3周海拔1550 m亚高原训练对优秀青年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的影响,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备战训练建议。方法:国家越野滑雪集训队10名优秀青年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年龄(18.7±1.5)岁,身高(78.5±5.8)cm,体质量(66.6±4.7)kg]在亚高原(海拔1550 m)进行3周训练,并在亚高原训练前后对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进行系列测试。使用重复方差分析对运动员数据进行自身比较。结果:运动员由平原初上亚高原时,乳酸阈测试血乳酸浓度显著提升(P<0.05),最大摄氧量和红细胞浓度显著降低(P<0.05)。经过3周训练后,运动员的乳酸阈测试血乳酸浓度和最大摄氧量显著下降(P<0.05),全身总质量、上肢肌肉质量和下肢脂肪质量显著提升(P<0.05)。结论:由平原初上亚高原时,运动员乳酸阈能力和最大摄氧能力显著降低。3周亚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乳酸阈能力和上肢肌肉水平显著提升,最大摄氧能力下降幅度明显。建议:在进行亚高原训练时,我国优秀青年越野滑雪运动员应当注重对心肺摄氧能力的训练,并且注意提升周平均高强度训练(high intensity training,HIT)训练总时间,以维持和提升最大摄氧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3周海拔1550 m亚高原训练对优秀青年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的影响,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备战训练建议。方法:国家越野滑雪集训队10名优秀青年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年龄(18.7±1.5)岁,身高(78.5±5.8)cm,体质量(66.6±4.7)kg]在亚高原(海拔1550 m)进行3周训练,并在亚高原训练前后对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进行系列测试。使用重复方差分析对运动员数据进行自身比较。结果:运动员由平原初上亚高原时,乳酸阈测试血乳酸浓度显著提升(P<0.05),最大摄氧量和红细胞浓度显著降低(P<0.05)。经过3周训练后,运动员的乳酸阈测试血乳酸浓度和最大摄氧量显著下降(P<0.05),全身总质量、上肢肌肉质量和下肢脂肪质量显著提升(P<0.05)。结论:由平原初上亚高原时,运动员乳酸阈能力和最大摄氧能力显著降低。3周亚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乳酸阈能力和上肢肌肉水平显著提升,最大摄氧能力下降幅度明显。建议:在进行亚高原训练时,我国优秀青年越野滑雪运动员应当注重对心肺摄氧能力的训练,并且注意提升周平均高强度训练(high intensity training,HIT)训练总时间,以维持和提升最大摄氧能力。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Maj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maximal oxygen uptake response to aerobic training have been documented. Vagal influence on the heart has been shown to contribute to changes in aerobic fitness. Whether vagal influence on the heart also predicts maximal oxygen uptake response to interval-sprinting training, however, is undetermined. Thu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eline vagal activity and the maximal oxygen uptake response to interval-sprinting training was examined. Exercisers (n?=?16) exercised three times a week for 12 weeks, whereas controls did no exercise (n?=?16). Interval-sprinting consisted of 20 min of intermittent sprinting on a cycle ergometer (8 s sprint, 12 s recovery). Maximal oxygen uptake was assessed using open-circuit spirometry. Vagal influence was assessed through frequency analysis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Participants were aged 22 ± 4.5 years and had a body mass of 72.7 ± 18.9 kg, a body mass index of 26.9 ± 3.9 kg · m?2, and a maximal oxygen uptake of 28 ± 7.4 ml · kg?1 · min?1. Overall increase in maximal oxygen uptake after the training programme, despite being anaerobic in nature, was 19 ± 1.2%. Change in maximal oxygen uptake was correlated with initial baseline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igh-frequency power in normalised units (r?=?0.58; P < 0.05). Thus, cardiac vagal modulation of heart rat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aerobic training response after 12 weeks of high-intensity intermittent-exercise.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erobic training response and resting heart rate variability need to be established befor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can be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