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荃 《新闻知识》2005,(3):24-25,13
人类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新媒介的出现,使大众传播产生了结构性的变化,标志了新的媒介时代的到来。日新月异的传播媒介和无穷无尽的信息传达,空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心理学实验表明,长期压力对个体的健康是极其不利的,个体必须通过某种渠道舒缓压力。青少年由于处于生理、心理的过渡期,更需要有渠道来舒缓他们疲惫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尼尔·波兹曼提出的"媒介即认知论"认为媒介不仅传递信息,还"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强调媒介不仅是信息的载体,其载体的形态影响装载的内容,从而对我们的认知甚至文化范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本文选择近年来出现的新闻游戏现象进行探讨,借鉴了思想史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柏拉图、康德、斯宾塞等人的游戏观,立足他们的观点讨论了新闻游戏的概念。之后,引入了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并借用斯蒂芬森的"传播游戏"理论,来比较新闻游戏与传统新闻报道方式的差异,最后得出新闻游戏是对传统新闻报道方式吸引力的补偿和对人认知能力的补偿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袁喆 《东南传播》2020,(8):14-16
数字媒介让传统媒体意识到融合的重要性。但简单地把以文字为主的印刷品内容原封不动上传网络;把以视听为主的新闻报道裁剪后上传网络;把以同期声为主的直播新闻文字直播上传网络等方式,都只是平台融合的方式,而并没有达到叙事方式、语言体系、情境环境等的真正融合。数字媒介的特征,如:传播语言碎片化、传播内容海量化、传播渠道交互化、受传对象互动化等和作为软媒介的游戏特征相似。后现代媒介时代,新闻游戏化将对传统新闻的传播环境、传播意义、传播方式以及受众认知渠道等进行解构与重新建构。通过游戏重现历史事件;通过受众参与激发学习动机;通过视觉传达构建游戏化的学习环境或社区;通过社群交流培养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过程,使一个既有政治倾向的人被说服、告知、激发、渲染。  相似文献   

4.
当今媒介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正日益趋强,通过多种渠道加强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已势在必行。电视媒体是青少年最熟悉、最易接近的大众传播媒介,将电视媒体作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主体和样本,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能增进青少年的学习成长,而且能有效搭建起宽阔快捷的交互平台,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5.
殷文  李思怡  甘雨柔 《新闻大学》2024,(2):44-56+118-119
研究以留守儿童的新媒介使用为研究对象,将一起玩手机视为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与同辈群体的“嬉戏”(play)方式,致力于讨论媒介与同辈群体这一社会化机制的关系。研究发现,“一起玩手机”对留守儿童同辈群体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起关键性作用,是他们的同辈群体社会化过程(媒介嬉戏),同时也是他们抗争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身份轻视、建构个体尊严的个体化过程(尊严游戏)。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需要的是接触心理认同对象的渠道,恰巧媒介拟态环境的成功运作需要有受众在其中扮演消费者和买账者,所以媒介的拟态环境成就了青少年获得偶像信息的最佳渠道;反过来正因为有青少年的积极响应,媒介塑造的拟态环境才成立并且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的拟态环境构成已与十年前不同,网络来势汹汹,广播电视勉强坚持,纸质媒介与传统人际传播的影响力则日薄西山。  相似文献   

7.
媒介使用与青少年闲暇生活--"离网离视"活动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0年代初,美国佩恩基金会开始着手于媒介与青少年研究。在讨论媒介究竟向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其对青少年社会态度、情绪、道德行为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时,青少年的媒介使用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施拉姆提出儿童是电视的“使用者”,集中探寻了年龄、家庭关系、社会规范和青少年娱乐与社交需要等对其电视收视行为的影响。"!在众多西方学者的研究当中,尼尔·波兹曼将童年这个概念与大众媒介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印刷媒介有效地隔离开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让儿童得以享有身心健康的童年,而电视则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导致童年消逝。"…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费与全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我国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费渠道趋向多元,网络等新媒体日益受到追捧.对媒介内容的选择除满足个人实用需求外,娱乐性需求已成为首要因素.个人需求和社会环境是驱动我国城市青少年媒介消费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地区、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青少年媒介偏好的影响表现显著.研究发现,我国城市青少年并没有接触外语媒介的强烈需求,他们的媒介使用和消费模式与其世界观的形成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我国媒介对外国报道的倾向性与我国青少年对这些国家的偏好上还存在着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9.
张丽娟 《东南传播》2021,(10):137-140
新媒体是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利用数字技术、通过数字化媒体形式,为受众提供信息与服务的媒介形态.当代青少年成长于数字阅读和纸媒阅读并存的媒体融合环境,使得青少年的阅读方式和习惯呈现出社交化、娱乐化、碎片化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初步了解新媒体背景下青少年阅读现状,并基于"涵化理论"视角和调查数据,分析新媒体对青少年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深远的影响,并针对现状,提出切实可以的对策及教育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0.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启发了我们不仅要关注媒介传播的内容,而且应该同样关注媒介自身形式.当前,青少年的成长环境随着我国传媒的迅猛发展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使得原有的教育方式面临更新的需要.尤其是在电视的包围和网络逐渐普及的情况下,怎样提高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培养独立的判断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就成了国家教育机构和教育者们必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媒介素养教育可以说是一种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的教育形态,而从媒介形式变化及其自身特征出发的研究则更强调把握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联系青少年心理,给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可操作的引导.  相似文献   

11.
在当下青少年发展与成长的各种环境因素中,媒介的"图像建构"作用越来越强大.媒介不仅对青少年以提供各种信息的方式对其予以心灵图像的直接塑型和描绘,而且通过对其监护人--父母、教育提供者--学校的信息提供而予以间接的"图像建构".那么,媒介的信息传播是如何对青少年成长进行社会认知、人生价值观上的"图像建构"的?  相似文献   

12.
闫翠萍 《今传媒》2013,(5):134-13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媒介技术的进步,媒介环境发生了改变,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受众的角色由被动变为主动,参与性大大加强。青少年的媒介接触行为也不同于在传统媒介环境下,产生了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由此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浩洁 《今传媒》2016,(12):43-44
"二次元"作为一种特定媒介,一种外来文化,更作为一种产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它彰显出青少年对个体主体性的自觉追求,但另一方面作为舶来品,它是无根的文化,其孱弱的思想力、碎片化的胡乱拼接、资本的急功近利,历史与现代的剥离,虚拟与现实的模糊,对青少年思维的养成、价值观的形成将会产生很深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倩  李昕言 《当代传播》2012,(2):111-112
家庭作为儿童接触媒介的主要地点和培养媒介习惯的首要场所,对提高儿童媒介素养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设良好的家庭媒介环境,充分发挥家庭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基础作用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课题组通过开展大规模问卷调查,对儿童媒介接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儿童媒介接触与使用的家庭因素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从家庭和家长角度提高儿童媒介素养,培养儿童正确的媒介接触和使用习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科技进步使当代社会处于急速变化之中,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场所变动导致亲子相处时间缩短,关系疏离,电子媒介成为陪伴儿童成长的"精神保姆"。媒介文化研究者波兹曼曾提出,"童年"的产生归功于印刷媒介的出现,而"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如今,以卫星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等构成的全新媒介环境正对儿童社会化构成新的影响与挑战。本文从分析印刷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入手,着重探讨电子和网络媒介对儿童世界的侵蚀,在此基础上,讨论家庭、学校和媒介工作者应该如何为保护儿童的童年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大众传播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环境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他们的社会化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这个问题的考察和研究国外从50年代就开始了。先前大多是集中在媒介使用模型、媒介对儿童身体和情感的消极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畲族群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我们可以看到现代媒介已经对畲族民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同时,媒介还触动了消费文化在畲族地区的萌生。而新兴媒介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盛行则可能使媒介对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新传媒环境下如何加强儿童媒介启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媒环境,是指由个体或群体接触的传播媒介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环境.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社会个体与群体的生存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传媒环境. 有调查显示,现代社会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图景"的信息95%以上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知的.媒介的技术特征(口头传播、书面传播、电子传播等)决定着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比例,信道特征与容量,而媒介的社会特征(媒介的立场、风格、传播内容及其选择标准等)则决定着人们的社会视野和社会认知(如看到什么以及以何种方式从何种角度看到等).  相似文献   

19.
江凌  陈丹凤  薛慧君 《今传媒》2021,29(4):148-150
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青少年群体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为实证考察对象,分析了智能手机使用对彝族青少年生活方式的影响,认为智能手机在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两个维度都给青少年群体带来了影响:改变了该群体的消费、社交、文化及政治生活方式。针对智能手机使用对彝族青少年生活方式的消极影响,本文从政府、媒介、受众三个层面给出了对策建议:政府要扮演好宏观"把关人"的角色;媒介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彝族青少年群体应积极提高媒介素养,勇于承担文化传承重任。  相似文献   

20.
一、当代青少年审美情趣之新变与中国动画传播之意义当代青少年生活在一个信息激增与文化多元时代,各种传播媒体和思想观念对其身心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即如我国著名媒介与儿童教育学者卜卫所言"将使儿童获取必要的和充分的信息资源、娱乐资源和知识资源"。①而其中动画片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形象和艺术魅力,更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