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尤为显著的是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差距的逐渐扩大。对近30年来经济重心的移动路径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经济重心东移南迁趋势明显,而且向南移动的距离要大于向东移动的距离,南北差距要大于东西差距。文章对近3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迁移路径进行分析认为由于历史、文化、政府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使得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  相似文献   

2.
《新高考》2008,(2):25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从西晋末年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  相似文献   

3.
周秦时期关中地方的开发获得突出成就.考察关中经济重心移动的轨迹,可以发现关中西部地区得到早期开发,而后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中部地区成为经济重心的发展趋势.秦定都咸阳,开始了新的农业跃进的高潮.而这一历史变化的策划和指挥中心,就设在咸阳.咸阳附近也自此成为关中经济的重心地带.秦人在以咸阳为中心的祭祀格局中对河川的崇拜特别突出,也值得我们重视.咸阳形胜,因生态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形势的优越,有力地促成了秦始皇的帝业.回顾秦人由雍城到咸阳的历程,可以与"鸡峰"到"凤台"神话传说情节的演变对应思考.  相似文献   

4.
北朝后期是一个胡汉文化趋同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生活在山东地区的汉士族大多加入到东魏北齐政权中。由于汉族的文明程度高于进入中原的周边胡族,这些士族又是世代传承儒学,在社会各阶层中学识水准较高,因此他们对于进入山东地区的胡族及胡化汉人的汉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对于东魏北齐政权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文化方面,还表现在参与国家重大决策以及典章制度的制定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运用区域重心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利用辽宁省14个地级市2000—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第三产业生产总值,计算出辽宁省各年第三产业重心、经济重心坐标及移动距离,分析出重心移动方向,定量地表示第三产业、经济区域差异的动态变化,从而对第三产业分布和经济分布的演变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重心和经济重心位于辽宁省几何中心的东南面,第三产业分布和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性;第三产业重心、经济重心迁移方向基本一致,总体有缓慢向西南方向迁移的趋势,第三产业重心迁移的幅度大于经济重心,第三产业和经济的不协调性有所增长;第三产业重心、经济重心在经纬度上均呈现较高的正相关性,经济重心偏移与第三产业重心偏移的相互影响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学与化有密切的关系。南宋时期,中国传统化重心南移,南方化兴盛,南宋词呈现出南方情味,其审美风格以阴柔为美。金元兴起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游牧化与北方化融合,北方化重心区形成。以阳刚为美的元散曲具有明显的北方化的特点。因此,从南宋词到元散曲艺术审美风格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怎样估价六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是六朝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史学界对此歧义颇多。作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重点研究,其基本看法是:六朝时期岭南一带得到初步的开发,巴蜀地区在原有的基础上稍有发展,长江中游两湖地区的发展显著,长江下游特别是三吴地区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新生的经济重心之一。  相似文献   

8.
汉魏晋时期的北方各游牧民族逐渐内徙,与当时气候变化而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及内迁,激起了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矛盾和冲突,引发了黄河流域的长期战乱,汉文化重心也随着大量的"中原士女"南迁避乱而南移.  相似文献   

9.
在GIS技术支持下,对重心及经济重心概念的理解上,分析了经济重心的技术路线,并通过经济重心模型的应用,着重对1999~2008年金华市经济重心迁移特征进行研究,最后基于行政区划体制的视角分析了经济重心迁移的原因。结果显示,金华市的经济重心总体接近几何中心,经济重心自西向东方向迁移的趋势明显,经济重心移动轨迹呈现出一定的曲折和波动。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北经济发展引人注目,在北方的地位迅速提升,成为“天下腹心”。其发展的过程主要有魏晋和北朝两个阶段,根本原因在于劳动人手的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