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晓静 《教育探索》2005,(2):108-109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属于公德范畴,与私德有别。在我国私德主导的传统伦理体系中,师德私德化了。私德化的师德之流弊在于师德成为延伸至教师私人生活领域的职业道德,从而导致对教师私人生活的合法侵犯。此外,对师德的要求被过分拔高了。师德私德化下的教师承受着道德重负,  相似文献   

2.
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贡斯当对卢梭的自由观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自由观,它包括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两个层次的内容。他突出了个人自由的核心地位,强调了政治自由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私人生活领域与公共权威领域之间界限的划分问题。贡斯当倡导的自由是政治和社会意义上的自由,是在法律约束下的、以个人自由为核心、政治自由为保障的自由。  相似文献   

3.
韩国初中德育开设“道德”课,内容分四个领域: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学校生活,国民生活,民族生活。每一个年级在每一领域中的内容均有所不同。例如:“个人生活”领域主要是加强对人生和道德意义的认识;“家庭、邻里、学校生活”领域主要是让学生懂得在家庭邻里和学校生活中的礼节和道德问题,并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社会生活”领域主要是使学生深入到社会范畴,  相似文献   

4.
个人自由与自我依赖任何与美国人接触过的人都有这种感觉:美国人把个人自由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不仅联邦宪法赋予个人以信仰、言论、出版和集会的自由,而且在日常交往中,美国人对“私域”(privacy)也严加防范,不允许他人随意侵犯。当个人自由受到威胁时,美国人有权用枪杆子保卫自己的生命;当个人“私域”遭受侵犯时,美国人可以诉诸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文学所再现的空间是一种打破了公私界限的空间,或者说是一种几乎没有了私人空间的空间。无论是劳动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占据,还是由于目视所导致的个体私人行为的转变,我们都可以发现乡村社会中公、私空间界线的消逝——公共生活空间的无限延伸侵入了农民私人生活领域,并使后者在一种不合法的名义下自行引退。这反映了个体农民与国家之间更紧密关系的建立,也昭示着一种国家全面掌控个体生活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当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当中,既不可以把道德教育局限在公德领域,也不可对学生私人生活所应该具有的德性完全不予关注。在公共领域与私人生活领域相区分的情况下,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道德规则应明确要求公民自觉遵守,而个人美德只能够提倡,即"公德要求,私德提倡"。在学校教育中,同样应该如此。  相似文献   

7.
教师身份泛化:法治视野下亟待消解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法治视野下,教师身份泛化会带来很多问题,如教师作为公民身份的某些权利被限制;本不该由其承担的义务强加于教师;学校超越职权限制教师私人生活领域的自由等。有必要消解这一问题,用理性的、法治的精神改造我们的教育管理思想和行为,既不把教师妖魔化,也不把教师神圣化,还教师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身份。  相似文献   

8.
表达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它与思想自由和行为自由有显著不同。美国公立中小学校教师享有职务表达自由与个人表达自由。教师个人表达又分为教师公言论与教师私言论。教师职务表达受学校教育的使命与学生的未成年人特点的影响而受到严格限制。教师的公言论比私言论受到更大程度的保护,但教师个人表达一旦与学生利益发生冲突,无论是教师公言论、还是私言论,都要受到适当限制。  相似文献   

9.
社会生活的个体化是当代社会的必然现象,它引起了私人生活领域与公共生活领域的分化、个人生活的碎片化、个体之间关系的工具化和社会整合力的弱化,可能会造成中国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偏失,使之形成个体本位、自由至上和为己取向等道德观念.为了健全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应该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以社会责任感教育为其重点.  相似文献   

10.
自由主义主导下的公民身份理论呈现出二元对立的自反性矛盾结构,主要表现在权利与责任、平等与差异、个体与共同体、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排斥与包容等五对基本范畴中。这种二元对立结构导致"弱"责任观衰减公共资源、抽象的普遍平等观压制实际差异、个体自由绝对化消解共同体联系、公私领域分界僵化遮蔽私域不平等现象、对外排斥性削弱移民的实质公民身份等弊端。探寻二元张力中存在的创造性,以人的主体性、分化的普遍主义、社会个人主义、私域政治、世界公民身份等理念整合二元范畴,是超越公民身份二元对立结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杜姣 《教学与研究》2023,(2):114-124
村庄治理是我国最基层的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村庄秩序的有序供给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与社会建设的活力。随着国家能力的增强,国家力量全面进入村庄治理。村庄治理具有多层次性,可划分为私域、共域与公域三大治理层次,私域事务、共域事务和公域事务具有不同的性质与特征。这决定了处理不同治理层次事务和实现不同治理层次秩序的主导性原则存在本质差别。村庄私域秩序的供给应坚持个人主导原则,村庄共域秩序的供给应坚持自治主导原则,村庄公域秩序的供给应坚持国家主导原则。当前诸多村庄治理困境的出现与国家力量的进入对村庄秩序供给原则造成破坏有关,尤其体现为国家力量对村庄私域秩序供给中村民个体主体性和村庄共域秩序供给中村社集体主体性的全面挤压,村庄私域秩序和村庄共域秩序的供给呈现出国家化趋势。要克服这一状况,国家力量需要充分尊重存在于村庄不同治理层次的事务特征,发挥国家力量引导村庄私域治理和激活村庄共域治理的作用,以实现国家力量与村庄治理的精准化与精细化对接,达到村庄善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教师专业化时代的到来,社会对教师的专业道德有了新的要求,新师德规范的提出成为必然。教师专业伦理视角下的师德规范应该体现两个基本要求,即公共服务性和专业自主性。公共服务性,要求教师坚守教育公正,防止滥用职权,保障个人私域,提高服务意识;专业自主性,要求教师有追求教学卓越的义务,要尊重教师专业判断,保障教师的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快速转型期,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面临着多重困境。男性离婚的随意性,对女性当事人情感伤害比较大;农村家庭暴力再次复制了父权统治、男强女弱的基本格局;“男主外女主内”的固化性别分工使得农村妇女在家庭往往扮演照顾者角色与家务劳动承担者角色,妇女负担较重,发展机会被限制。应对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困境,需要家庭私域的革命与公共领域的变革,从而提升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快速转型期,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面临着多重困境。男性离婚的随意性,对女性当事人情感伤害比较大;农村家庭暴力再次复制了父权统治、男强女弱的基本格局;“男主外女主内”的固化性别分工使得农村妇女在家庭往往扮演照顾者角色与家务劳动承担者角色,妇女负担较重,发展机会被限制。应对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困境,需要家庭私域的革命与公共领域的变革,从而提升农村妇女的家庭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亲密的神甫     
近年国内出版业虽冷清单调,但私人生活史、口述史的译著却如火如荼,叫好叫座。此类书籍的井喷或曰市场热点,或曰新史学、年鉴学派西学东渐,诸般原因都耐不住推敲。美国学者理查德·桑内特或许能够提供别样的解读法,即大众过度沉湎于个人生活,与之同步的是从非人格领域节节撤退,可称公共人的衰落。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社会中,友爱常被理解为私人生活中的亲密关系,公共友爱易被遗忘。公共友爱是民众间的友爱,它在民众致力于公共之善的共同生活中形成;虽然它在对象范围上不同于私人友爱,但它也包含着彼此间的善意;在性质上,公共友爱兼具用益友爱和德性友爱的特点。公共友爱具有超越私利、促进团结和实现卓越的作用。培育公共友爱具有时代意义,但也面临时代挑战:私人生活的膨胀挤压了公共友爱培育的土壤;价值多元威胁了公共友爱基于价值共识的前提;民族国家的性质难以承担起公共友爱中德性成分的实现。面对挑战,学校可以通过学校友爱共同体的建构,引导学生超越私化友爱;通过忧惧启示法,培育学生远距离的友爱意愿;通过超越性的教育,引导学生建构公共友爱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教师休闲需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震 《中小学管理》2003,(10):31-31
现代生活给每一个社会成员提供了比已往更多的休闲时光。在休闲生活中人们自主支配自我生活,恢复体力、陶冶性情、激发创意。教师休闲除了具有一般社会成员的休闲价值外,可以给学生的人格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通过休闲生活掌握的技能信息,还可以成为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高质量的休闲生活可以给教师个人和学校发展创造一笔宝贵财富。但是,目前教师的休闲生活不容乐观。一是教师普遍感到工作任务太重,心理压力太大,没有休闲的时间和心情;二是有些教师休闲内容单一、领域狭窄,甚至趣味低下,不利于教师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甚至从一定程度上损害…  相似文献   

18.
何勇海 《山东教育》2007,(7):128-128
教师个人生涯规划,就是指教师个人规划自己的幸福蓝图。在这份蓝图中,牵涉到三个主题:教师个人的物质生活,教师个人的身体健康和教师个人的精神生活。这是教师个人生活中的三座楼宇,这三座楼宇的高度决定了教师的幸福程度。  相似文献   

19.
作为职业道德的师德,在性质上属于公德,是师德的底线。作为教师道德的师德,超越了公德和私德的区分,凸显了师德的主体性与崇高性,但却存在着将师德抽象化和僭越教师私人生活领域的倾向。从教师专业道德的角度理解,师德是一个有着特殊主体性要求的公德范畴,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并应具备的自觉的内在的品质,是教师人格的体现。如何实现主体的善良品德,需要从其产生的伦理生活出发,完善其所依赖的具体的伦理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20.
运用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审视数字技术下的教育生活世界,发现数字技术与货币、权力一样是系统对生活世界进行殖民的媒介,并且后者须主动地融入并借助数字技术。数字系统对教育生活世界的殖民体现为,在文化维度导致人际交往的单体迷思与情感伦理遮蔽,在社会维度导致学校秩序的数字精控与不平等的再生产,在个性维度导致受教育者的外主体化与个性丧失的正向殖民困境。而教育生活世界通过数字技术对其他生活世界的殖民则表现为家庭层面上学校对私域的扩张,个人层面上学校对休闲的教化的反向殖民困顿。鉴于此,探求教育美好生活、复归数字教育生活世界需要培育数字公共理性,再造教育公共秩序;涵养数字解放兴趣,拉开技术反思距离;重塑数字语言交往机制,构建伦理性共同体;形构数字主体间性,确保交往主体共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