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力观与学力评价密切相关,共同作用于监控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力提升、教学改革、学生发展。日本对狭义学力观和广义学力观的对比分析研究为我国学力评价树立广义学力观、拓宽评价内容、采用多样化评价方法等改革举措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日本学力观的变迁,经历了战后的新教育学力观、系统主义学力观、人本主义学力观、生存主义学力观。当前的新学力观是日本教育走向成熟的标志,它是承继既往几者的核心理念并交相融合,所形成一种多元概念和内涵丰富的学力观。配合新学力观的教育评价主要采用目标评价为主的学力类别评价,而学力类别的评价通过评价标准的制定与基准的设定予以具体化和明确化。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日本的教育学者围绕青少年学生的学力培养展开了论争,形成了不同流派的学力观。学力观也在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影响日本的教育改革,这在不同时期日本的教育政策、报告及指导性文件中都有所体现。日本幼儿教育的目标从知识技能的习得转向人格基础的养成,再到生存能力基础的培养;教育实践也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集体性教学转向幼儿自主游戏中心,再转向知识技能与游戏相结合。日本幼儿教育的改革历程中亦可见学力观的影响,探究日本学力观对幼儿教育改革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把握日本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方向。  相似文献   

4.
探讨作为国民核心素养的"学力"的基本构成及其时代脉络,是教育研究中的根本性课题。通过日本"学力"概念与"学力论争"的考察表明,日本的"学力"概念随着时代的进展而不断演进:从战前倾向于"学科学力观",到战后初期一时占据上风的"实践学力观",再到90年代以来的"回归",勾画了一条明显的概念演进的轨迹。但这种"回归"并不是单纯地在传统的二元对立的两极之间的游荡,而是求得两种学力观之间的均衡。  相似文献   

5.
从概念到模型研究的日本学力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高速发展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深刻认识在“被压缩的高速成长”的东亚型现代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日本教育与教育理论,极具重要意义。日本学力论是日本土生土长的、最具日本本国特色的、独有的重要教育理论,它最能反映日本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日本人对教育的理解与把握。文章尝试从探求学力词汇应用的历史与现实出发,力求在学力概念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角度探讨以及五十年来学力模型研究的演进两大方面,展现作为模型研究的日本学力论发展的批判性继承关系,揭示日本本土教育理论的自我超越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学力"概念远远超越了"双基"研究或是"学业成就"的教学论范畴,比之"学业成绩"的概念,更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动态发展.学力研究解读的两种性质的学力落差--基于社会处境不利而产生的落差和基于个人先天素质而产生的落差,正是公共教育政策需要回应的课题.学力研究归根结底牵涉到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借以维护"社会公正"的课题.可以为我们提示分析"基础学力"问题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全球教育展望》2008,37(5):43-49,56
日本于2007年4月,由文部科学省组织实施了一次面向全国的义务教育学力调查。此次调查是继上个世纪60年代中断实施全国学力调查之后,第一次面向全体学生的测试。其目的在于掌握2002年以来课程改革实施状况。此次调查在调查方式、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上,以及调查结果中都反映出一些值得关注的特征和倾向。研究和分析日本的学力调查,对于我们考察和评价我国学生的学业成就、思考和评价我国课程改革实施状况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2007年4月24日,日本实施了以小学6年级学生、中学3年级学生为对象的第一次“全国学力调查”。  相似文献   

9.
10.
21世纪日本学力论争中最有价值的是从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思考和讨论学力问题,即从学力与社会阶层的流动角度重新审视了教育政策与日本公共教育的问题,揭示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潮指导下的日本教育公共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忧患意识特强的民族,日本非常重视国民的学力问题,尤其是基础学力。经过五十年来多次激烈的学力争论和深入研究,学力论已成为日本教育理论的重要部分,是推动日本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日本的学力论对其教学目的、师生关系、课程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进行系统探讨,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借鉴,以促进我国教学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基础学力问题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受到极大的重视。本文首先论述了在国际上被认为是高水平的日本学生的学力是怎样形成的,并具有怎样的特征。并且对日本式学力为什么现在正面临着危机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国际比较的视点,对各国应对学力问题而进行的改革进行了概观,指明了为建立新的学力观而应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在变化日趋激烈的当今时代,日本文部科学省根据中小学生的学力现状,修订了1989年以来的学习指导要领。新“学习指导要领”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真正的学力”,培养“生存能力”,并规定了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应采取的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兴起的艺术奇葩,题材多取自民众的生活习惯与日常景象,每幅皆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格,鲜活、生动地描绘了江户时期日本社会的风土人情,也反映了当时的日本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5.
匡清鹏 《考试周刊》2011,(21):161-162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知识经济时代,该时代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所以目前中学地理教育必须抛弃注重"学历"的陋习,转向注重真正的"学力"。因此,  相似文献   

16.
中日是亚洲的近邻,在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社会对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巨大变化不甚了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师日观"、"轻日观"、"联日观"以及"防日观"等几种不同性质的日本观,这对以后的中日关系及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日本学校开展学力调查的背景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对教育一直十分重视,尤其是1947年日本《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的通过,为日本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政府的官员、企业的领导等几乎都是著名大学的毕业生,很多大公司在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时,都以其毕业的大学是否为名牌  相似文献   

18.
美国劳工部“SCANS报告”对我国建构新学力观的启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力是借助学科和教材有计划的系统的授受,是以知识技能为核心而形成的种种能力。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对学力有着不同衡量和判断的标准。目前,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学力观的转型是我国教育领域所面临的难题之一。美国劳工部于1991年发表的"SCANS报告"中提出了"五种能力"和"三个基础",对我们构建新的学力观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日本江户时期,西教东渐,严重危及幕府封建道德伦理秩序。出于“禁教”的需要,德川幕府采取了一系列对内对外措施,最后形成了所谓的“江户锁国”体制。“锁国”的提法易使人产生误解,其实在“江户锁国”体制下依然保留了日本列岛与外界广泛的交流渠道,而并非将日本“锁”之于列岛,使其完全与外部世界隔绝开来。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日本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这些教育改革背后体现了日本对现有学力观和学力结构的检视。日本教育界对于“学力观”的研究由来已久,只有仔细推敲日本的“学力观”,才能真正洞察日本的基础教育。基于对日本“学力观”的分析,探究日本从实施“宽松教育”到“去宽松教育”这一政策演变过程所取得的效果。日本从“宽松教育”到“去宽松教育”的政策演变及相关经验总结,对我国现阶段实施的“双减”政策的启示包括:引导课后服务、减“量”不减“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制定执行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