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文学存在形式的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以语言获取存在形式的文学,也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结构反映人所认识的世界的结构,因此,体现人和世界的审美关系的文学,在文本组织形式上往往带有语言结构的烙印;语言的线性特征为文学的线性叙述提供了基础,同时也迫使作家进行挣脱线性叙事,走向审美自由的尝试;语言的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对应了文学作品诗意功能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效应,对此,索绪尔的发现和雅克布逊的阐发同样是建设性的  相似文献   

2.
散文的概念在演变中不仅有散文与非散文的区别,也有文学性散文和实用性散文的区别,在文学领域内,后者的区别更为本质,但常为人忽略,虚构作为一种创作技法,在大学性散文中的存在是由文学的形象性要求和话语叙述的特点决定的。虚构与真实并非不相容的概念,合理的虚构以生活真实为基础,使散文走向更深层次的真实。  相似文献   

3.
历史与文学的本质特性及其关系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转化为"真实"与"虚构"的本质内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问题。如果说真实作为一种观念性的建构,它是基于既定的有限度的现象材料而建构起来的,那么在最根本的存在之界中,它是"虚构"而成的。而"虚构"作为一种根本的主体精神能力,它表达着人们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和直观认识,反映着人精神维度上的最高真实。它不仅是一种事实,而且是主体确证自身存在感的源头,也即"真实"的源头。真实与虚构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实用主义主要代表的美国著名哲学家罗蒂,在真理观上反对真理是思想和对象之间的客观性符合,而认为真理是由具体、历史的群体约定的,避免不了群体因素随机性、流动性和开放性的制约,与实在无关,真理的实现更多地要依靠文学等媒介的“叙述”。这种真理观用想像力代替了理性,用希望代替了知识,同时赋予文学真理指向的意义。一是文学成为真理多元话语中不可或缺的一元;二是文学的性质得到重新理解,传统的反映论被消解了;三是文学批评只有采用民主的、谈话的和面向现实公共生活领域的态度,才能实现文学理论真正的价值;四是文学作品的真理指示意义不仅仅被束缚于作品本身,而是在文本的各种诠释中体现出来,即在交流中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5.
一、要结合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鉴赏实践,讲清文学真实对文学鉴赏的重要意义。文学的真实是文学普遍的、带有根本性质的规律。违背这个规律,创作就会失败。不懂得这个规律,在作品欣赏中会走许多弯路。如有许多中学生看了文学作品总爱在现实生活中找一个和作品中完全一致的人物形象或画面,结果往往失望,甚至以为作品是瞎编的,不真实,把虚构的文学作品和写实的记叙文章等同起来。二、结合文学知识短文和有关课文的学习,简单介绍一点关于文学真实的知识。如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知识短文《小说的阅读》中,涉及到了对文学真实的理解。教师在引导阅读时,完全可以  相似文献   

6.
卡西尔在《人论》中认为,“思考着未来,生活在未来,是人性的一个必要部分。”未来是对人类充满诱惑的永远的共同彼岸,人类通过艺术虚构以超越存在,对现实作理想化的处理,“借以非真实揭示出真理的线索”.在假定的世界里收获身心的满足。虚构背面的这种潜台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观念中,文学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构。文学被称之为折射生活七彩光芒的“镜子”。而进入90年代以来,社会生活异彩纷呈,世界的多样性早已把人们弄得晕头转向。此时,文学已不仅仅是生活的“影子”。更多意义上,文学以一种独立的姿态——文学事件——开始参与现实生活、甚至制造现实生活。很多时候,文学中虚构的现实比真实的现实生活更加令人信服。人们仿佛真的进入了电影《骇客帝国》所描绘的那个世界——真实与虚构混淆颠倒,真实——隐去,虚构的一切构成了真正的生活,犹如“假作真时真亦假”。本文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讨论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并对当代文学的虚构现象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8.
文学观,体现了作家自身对文学认知的基本观念,深刻影响其创作审美价值的取向。由于文学观的不同,两类“右派”叙事作品在艺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两类右派叙事作品文学观的比较,其实质仍然反映了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而虚构是建立文学与现实联系的唯一手段。正是由于作家从小说的虚构本质出发,在充分想象的空间里对人的存在境遇给予热切的关注,才使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真实。由虚构到真实,这是艺术文本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非虚构文学成立的关键在于非虚构创作者承认作者的文字能够再现现实、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用文字再现的现实,这是非虚构得以区别于虚构的两条界限。米勒在《共同体的焚毁:奥斯维辛前后的小说》一书中,将体裁上存在非虚构与虚构争议的四部作品《辛德勒名单》《黑犬》《鼠族:一个幸存者的故事》及《无命运的人生》都归在虚构小说这一类别之中,有意忽视这两种体裁的对立,消除它们之间的界限。受德里达的影响,米勒解构界限的原因在于:非虚构创作对象的不可再现性及作者主观性的存在会使非虚构内部存在巨大的悖论,读者的“非认知性”阅读行为也会使文学作品难以被看成是社会的、物质世界的映像。但米勒没有否认文学作品见证大屠杀的可能性,他虽拒绝记述性的再现行为,但鼓励创作者以运用文学技巧的施行性作品进行见证,从而瓦解读者不愿直接面对大屠杀的心理,化解使用陈述话语描述集中营时所遭遇的质询窘境。  相似文献   

10.
文学审美:文学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能画等号吗?主持人:大家好!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活动往往与阅读动机和审美需要密切相关,这时,就会出现文学作品中的生活与现实生活存在差距或相悖的情形。那么,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能画上等号吗?从文学审美活动的角度来观照,如何理解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文学真实的价值何在?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教学》2010,(4):14-17
文学审美: 文学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能画等号吗? 主持人:大家好!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活动往往与阅读动机和审美需要密切相关,这时,就会出现文学作品中的生活与现实生活存在差距或相悖的情形。那么,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能画上等号吗?从文学审美活动的角度来观照,如何理解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文学真实的价值何在?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争论所涉及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科学理论术语有无真实指称,即在客观世界中是否真正存在着科学理论术语所指称的对象。在某种意义上,这个问题也可以看成是科学理论术语所指称的对象是实在的还是虚构的问题。某些科学实在论者坚持科学理论术语真正有所指称,如“电子”、“基因”等术语所指称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而非人为的虚构。他们把这一点作为他们真理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这正如L.劳丹所指出的:“一个实在论者从来不会认为,一个理论的核心理论术语如果没有指称,它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真实观念存在一个"经验之真—真理之真"结构,这个结构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有所变迁,以来自西方的社会真理和科学精神取代了结构之中传统的人伦真理维度,但是"经验之真-真理之真"的文学真实观念结构本身依然稳定存在,体现出路径依赖特征,并深刻影响此后的经验表达和文学形态。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内容、特征、文学价值等方面对《史记》复仇故事作了较全面地分析,认为这些复仇故事,或实录或虚构,不仅真实表现了作者复仇情绪,而且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汉武帝以前复仇文化面貌,对后来的复仇文学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青年学者摩罗近日在一场名为“虚构文学作品在学生阅读结构中的地位”的演讲中说,年轻人尤其是我们的中学生应该多读虚构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他说小说是现当代文学的主流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世界精神文化在小说中表现得最充分;同时小说也是两百年来虚构文学的主流文体,人类精神、情感、想象、幻想的最微妙之处,最多地表现于小说之中,个体生命最深刻的活力,最本源的创造力,跟人类的想象力、幻想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不是纯历史著作,因而文学作品内容上的“真实”与现实生活的真实有很大程度的差异,意即文学作品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虚假性,但读者不能因其虚假而否定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更不能把文学作品当作考证历史的可靠依据,因为文学作品允许在反映现实生活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虚构——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虚构不是作者有意哗众取宠,故弄玄虚,而是作者有意让读者对自己作品的某些“非真实的真实”产生疑问,从而在释疑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写作意图,达成与自己心灵沟通、情感共鸣的一个方面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中,不失时…  相似文献   

17.
198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西班牙小说家卡米洛·何塞·塞拉在受奖演说《虚构颂》中说:“通过思想,人可以逐渐发现踪迹不定的隐藏着的真理,但是虚构的存在又使人能够创造一个与其所处世界和希望达到的境界不同的世界。真实、思想、自由和虚构,就这样被一种艰深的,有时是含混的关系及一条分出不少歧路(甚至有如迷宫)的永远走不出的黑暗通道所联结。但是,处境越危险就越有理由去冒险,历来如此。”  相似文献   

18.
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真实性散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虚构文学是伴随着"真实"这样有争议性的问题而诞生的,但这个"真实"应不单是以量化的方法来判定,而是更多的依靠接受者、创作者去还原非虚构的本真。非虚构意义上的"真实"更多表现为理性的真实,这也是区别于虚构文学的感性真实的。  相似文献   

19.
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文学形象主要由一国文学作品自身的文学价值和艺术决定,也与翻译紧密相关——翻译的选材和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决定了特定文学作品能否被异域读者所接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整体文学形象。在笔者看来,国内外译介中国文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选材倾向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信息的过度关注,都不利于展示良好的中国文学形象。当代中国文学形象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英语世界没有选择最具有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的作品进行翻译,对于其所选的作品,因为看重的是作品中的信息,而不是其文学价值和艺术水准,译者没有将其当成文学作品来翻译,作品的文学性被忽略、被抹杀。  相似文献   

20.
形象思维是一种想象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艺术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文学欣赏是以文学作品为对象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是整个文学活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因此,它不可缺少形象思维。所谓整个文学活动,一般包括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两个方面。没有文学创作活动,就不可能有文学作品,文学欣赏也就无法进行;反之,没有文学欣赏活动,就不能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发挥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