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因层次分析法是预见式行动研究的有效方法,于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未来研究工作坊,整合了社会科学的预测、诠释与批判等三大取向,新融入"哲学反思"、"剖析隐喻"和"行动研究"等三大支柱;超越传统社会科学研究和预测方法的平面式分析,新增了立体分析的层级,在铺叙层通过实证资料预测问题的发展趋势,并深入社会原因层、世界观层和隐喻层解构问题的成因,诠释其文化意义;通过立体四层不同利益相关者平等参与行动研究,批判和变革现实危机,创设多元未来并优选,从而超越传统未来研究,从"预测未来"走向"建构未来"。原因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创新性的方法,开发了整体主义的"程序图"、后结构主义的"工具箱"和整合方法论的"支柱系"等策略,已被个人和组织高效应用于诸多领域,并发展出"因果多层教育学"、"因果多层综合法"和"因果多层矩阵"等,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
"预见式行动研究"注重预见未来、不断创新,适合需要预见未来并创新的研究生在教师引领下参与教学,进而创生知识。师生基于"预见式行动研究"协作教学能够创生知识,形成了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即"创生模式"。"创生模式"的"本性追问"是"以学为本","价值诉求"是"创生知识"。在运用过程中应优化创生模式,弘扬其创新性,超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以及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亟需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行动研究有望加速高素质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开设"行动研究课程"培养师范生的研究意识与能力;通过"合作的反思性教学"、"主题式"职后培训及培训后管理促使一线教师走上研究型的专业教师之路。  相似文献   

4.
行动研究与课程创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课程变革的场景中,行动研究意味着研究范式的转换。由于行动研究具有反思和批判的性格,可以运用它对课程变革的"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进行改造,从而使广大一线教师成为变革的动力,激起自下而上的课程创新。在课程创新的过程中,课程叙事、研究性教学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等都蕴涵着行动研究的理念,它们代表着行动研究在课程创新中的具体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黄甫全  左璜 《教育学报》2012,8(1):40-48
行动研究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复兴历程中,虽然遭遇了科学实证主义偏狭的质疑与压迫,但是却以文化发展的阔大胸怀报之以扬弃性的接纳与反哺。研究方法论发展史表明,行动研究在快速发展中已经出人意料地吸纳并融汇了被人视为异质性甚至对立面的思辨研究、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正在超越早先被定位为一种研究范式的限定,实现从保守观到自由观的转身,努力成长为研究方法论的一种当代整体主义形态。行动研究作为当代形态的研究方法论,一方面在历史生成中努力为自身建构逻辑合理性,它以现象学的多层世界观为本,以文化的多元认识论为根,以系统科学的分析—综合辩证法为茎,孕育起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统一的整体主义哲学原理;另一方面在现实开发中努力为应用彰显新颖的方法论构成,拓展了有结构和无结构并存而交织的复杂多变的情境问题对象,形成了开放与发展互促而累积的动态系统的具体方法工具,孕育了革新行动、生成知识与培养类主体的多元和谐的价值追求目的。  相似文献   

6.
杨青 《职教通讯》2011,(14):66-68
从内涵、范式学等方面对职业能力和职业行动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职业行动能力属于教育学范畴、行动范式、具有客观性、可用于课程开发与设计;而职业能力属于心理学范畴、要素范式、具有主观性,不宜于课程开发与设计。二者之间联系是,职业能力与职业行动能力呈倒三角形结构关系,底层是职业行动能力,顶层是职业能力;职业行动能力是职业能力形成的手段和不断累积的过程,职业能力是职业行动能力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7.
协商课程就是师生共同作出有关课程的决定,一起开发、创生课程,使"文本课程"转化为师生共同的"体验课程".协商课程的过程就是一种课程行动研究的过程.许多教师对于课程行动研究的实际操作感到棘手,协商课程的实施过程:计划、协商、教和学、展示、评估五个阶段,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做课程行动研究的一个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8.
学习研究范式的转变及其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研究范式是学习研究群体所遵循的一般性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学习研究范式的转变意味着研究者对学习研究独特看法的形成,它在本质上体现的是认识论、方法论及其价值观的变化.本文探讨了科学主义、人本主义两大学习研究范式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也探讨了基于复杂认识思维的复杂性学习范式及其价值取向,最后指出"基于设计的研究"是未来学习科学领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话和和谐统一的有效实践范式.  相似文献   

9.
行动研究发展至今,面临着认识论重建的重大课题。当代实践哲学的复兴与发展,为我们重建行动研究的理性基础开辟了新的路向。在实践哲学看来。实践理性具有与科技理性完全不同的特点,植根于实践理性的行动研究也需要自觉地建构自己独特的研究旨趣、研究风格与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0.
行动研究的主旨是鼓励教师成为研究者,重视教师"反思性实践者"身份,这为当代德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和范式选择。德育行动研究开展具有可行性,一是因为关于德育的研究需要在实践场域发生和展开,二是因为拥有实践经验的德育教师对"问题"有真实的判断。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不仅要遵循行动研究的一般性准则,还要准确把握德育的人本功能、社会功能和实践性特性。  相似文献   

11.
行动研究是实际工作者为了提高实践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采取的一种研究范式。"为行动而研究,由行动者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的行动研究基本理念,与高等职业教育对于教师在观念与素质上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契合性。高职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是应为和可为的。高职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路径可以归结为:确立"实践-理论-实践"研究观,进行"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探究。开展行动研究,是有助于高职教师个体"双师素质"培养和高职教师队伍"双师结构"形成的一种值得导入和推广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12.
课堂行动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双主体性、规范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合作性,比较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的范式,提出提高数学课堂行动研究的有效性必须基于重新认识教学过程、具有问题意识、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及加强自我反思.  相似文献   

13.
本土研究范式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对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应用于本土研究时的边缘化、独断主义、伦理缺失和知识等级标准的不满和"否思"。本土研究范式反映了本土人民应用本土知识促进社会发展的要求,其要义是:坚持整体逻辑,要求以关系和关系责任消解西方式严格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之间的鸿沟;要求将知识生产置于本土观念中,知识能够扎根于本土并切实地服务于本土发展;要求将伦理和道德置于研究过程,而不是事后的关怀;旨在发展一种独立的研究范式,进而基于这种范式参与到与西方科学研究范式平等的"研究"话语中,转变西方式研究传统的独断倾向。  相似文献   

14.
行动研究是研究教师发展的有效范式,主要包括发现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观察、评估反思.在教师发展行动研究中,反思是重要一环,贯穿于行动研究的始终.在梳理教师发展团队行动研究有效范式的基础上,通过定性的研究方法,探讨教师发展团队行动研究的有效范式,发现反思是影响教师教学学术的关键因素,并认为教师的个人反思与协同反思有利于塑造教师团队开放包容、守正创新、从容不迫、厚积薄发的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被视为具有技术层,社会层和内容层三个层次结构的交往生态。新媒体行动研究是基于技术与社会协同进化观,吸取了行动研究的方法,交往生态为研究焦点的行动研究范式。本文拟从方法论的视角对其核心概念和理论进行简要述评,为我国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在实践中被证明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范式,在信息技术发达的网络时代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作者在教学实践与科研的基础上,总结了网络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对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优势、应用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代鸣 《铜仁学院学报》2009,11(4):115-118,122
行动研究是西方在20世纪70年代兴盛起来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所秉持的信念、方法和反思实践理性的认识论使它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它为解决传统“技术理性”的实证主义的教育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分离,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教育行动研究的出现推动教育研究由简单范式向复杂范式转换,促使教育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合一,成就沟通理论与实践的复合型研究主体。同时,由于教育行动研究本身的局限,也导致实施过程中的误解和误用。从方法论角度反思教育行动研究,能更好地理解和更主动地运用教育行动研究。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教育科研的行动研究得到普遍认同.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是教师行动研究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20.
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在理论基础、研究主体、研究场域、研究目的上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行动研究具有自身内在的逻辑,即“行动一研究”逻辑、“反思一行动”逻辑、“理性一反思”逻辑。行动研究与传统教育研究走向融合是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