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时期高校内迁概述徐国利抗战时期,我国高校为躲避战火,或免陷敌手,以保存力量,支持民族持久抗战,向内地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迁移。高校内迁是中国抗战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中国抗战的胜利,为推动内地教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迄今我们对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国立浙江大学内迁广西宜山,在此办学一年有余。其选择内迁广西宜山,且得以很快复课,实由多方面因素促成。包括抗战形势的影响、广西当局的大力支持、国立浙江大学自身的努力,广西人民的贡献、宜山地理环境与历史文化的吸引等。《国立浙江大学宜山学舍记》则详细记载了浙大内迁广西宜山的概况,是论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真实、可靠的资料。以碑文为基点,由上述几方面因素着手,考察浙大内迁广西宜山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哲学热”余波影响,加之各私立大学为追求规模而滥设科系,上海高校哲学系逐渐兴办起来,30年代以后却普遍衰落乃至停办。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为发扬文化、复兴学术,指定同济大学创办哲学系,三年后因政权鼎革而并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近代上海高校哲学系两次从兴起到衰落的转变,既有上海缺乏高水平综合性国立大学的原因,也与国民政府教育部缺乏科学、公正的教育决策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国立东北中山中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国立中学,成立于1934年,开创抗战时期国立中学的先河。它广泛收容流亡关内的东北学生和教师,几易校址,由北平而南京,继而转汉口至湘乡,最后辗转经桂林到达四川自流井,完成长途迁徙,直到抗战胜利后复员沈阳,复至在北平停办。文章旨在考察国立东北中山中学的创立和在战火中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功绩做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5.
四川师范大学是四川省重点建设高校,位于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创建于1946年,其办学历史与抗战时期辗转南迁到四川三台办学的东北大学有很深的渊源。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返沈阳,留川师生在原校址上创建了川北农  相似文献   

6.
为保存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血脉,大批高校在抗战爆发后开始内迁,虽历尽艰难,却使这些高校得到一定的保存和发展。由于战事变化、国民政府对抗战持久性认识不足、政府能力有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高校内迁在启动、落脚点和办学形式等方面呈现出被迫和多样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云南师范大学是云南省唯一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地处省会昆明市,前身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创办于1938年。是年,在抗日烽火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南迁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校下设工学院、理学院、文学院、法商学院,同年增设师范学院。抗战胜利翌年,西南联大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留昆独立建校.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解放后,定名为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4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2月云南师大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进行实质性合并办学,重组云南师范大学。重组后的云南师范大学分为三个校区(一二·一大街校本部、学府路校区、龙泉路校区)。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高校,也是一所在高教改革与社会发展中与时俱进的学校。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贵阳有一所著名的中学,她以学业成绩突出,办学严格而享誉当时的大西南后方。她就是贵阳东南郊、地处马鞍山麓的国立第十四中学。当年,她曾是贵阳青年学生最向往,和最羡慕的一所学校。1943年夏,贵州全省高中毕业班学生云集贵阳,统一会考,前十名全是十四中的学生。 十四中的前身是中央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抗战初期由南京迁来贵阳。1938年,中大实校在贵阳水口寺附近,马鞍山之下,南明河之滨,辟荒建校。1941年,更名为国立第十四中学。1946年,抗日胜利,该校迁返南京,现称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十四中在贵阳历时八载。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的文化内迁是中华民族为抵御外敌侵略、取得抗战胜利所作出的被动选择。从总体上看,文化内迁保存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全民族持久抗战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对迁驻地而言,内迁文化促进了三峡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建设,推动了三峡地区教育现代化事业的起步与发展,催生了三峡地区精神文明的整体“跃进”等。  相似文献   

10.
战时须作平时看——国家动荡中的教育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战时教育总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抗战时期实行了内迁高校、设立国立中学以及贷金制度等措施。这些措施不仅保存了中国教育的命脉未因战事的发生而中断,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抗战的顺利进行,并对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云南师范大学地处四季如春的云南省省会——昆明,是一所历史悠久、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省属重点大学。其前身是1938年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抗战胜利翌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复员北返,留昆的联大师范学院改称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  相似文献   

12.
抗战爆发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迁至陕西城固,与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组成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在北平师范大学的基础上,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成立。在抗战的岁月里,国立西北师院秉承北平师大诚笃朴实、艰苦奋斗的校风,在推行民众教育、服务地方建设、加强本校的高等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抗战胜利的时候,西北师院在师生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处在各国立西北高等院校的前列,甚至和各国立师范院校相比,也不相上下。  相似文献   

13.
全面抗战时期,为缓解地方人才短缺与青年升学困境、优化高等教育整体格局,国民政府先后增设国立英士大学、国立中正大学、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贵州大学四所综合性大学。这些新增大学不仅在孕育与面世之时饱尝艰辛,且因声名未显、偏居一隅、根柢不深及战局万变而面临的良师难聘、白手起家、颠沛流离等难题,亦远甚于战前原有高校。然而各大学均能振翮奋发,铸就非凡的精神价值,为战时新增高校树立典范,进而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且在抗战胜利后持续发挥辐射一方的作用,在高等教育史上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南京医科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高校、国家培养高级医学专门人才的重要园地,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和知名度。 南京医科大学创建于1934年10月,原址江苏省镇江市,初名江苏医政学院。抗战期间,迁至重庆北碚,1938年改名为国立江苏医学院;抗战胜利后,返回镇江原址。1957年初迁至南京,改名南京医学院。1993年12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现设有2个部(基础医学部、社会科学部)、5个系(临床医学系、预防医学系、口腔医学系、儿科医学系、护理学系)、10个本科专业、3个  相似文献   

15.
抗战爆发后,日本军国主义为了彻底摧毁中国,对我国高校进行了有计划、长时期、大规模的摧残和破坏。据统计,从抗战爆发到1938年8月底,我国的108所高校,有91所遭到破坏,10所遭完全毁坏,25所因战争而陷入停顿。为了从这场浩劫中抢救和保存我国文化教育的命脉,东部地区的高校进行了历史上罕见的大迁移:106所高校进行了300余次搬迁,迁校3次以上的有19所,8所高校迁校达4次。战火硝烟炼就了师生英雄,在残酷的敌后战场,高校坚持办学,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广东后方商业的特殊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广东省沿海地区沦陷,商民内迁,贸易路线变动,广东省后方商业在战时环境中,呈繁荣景象,为后方抗战提供了军需民用物资。抗战后期,后方商业受敌摧残,抗战胜利后,环境变迁,为后地区商业的繁荣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南地区成为抗战大后方。国民政府把包括民用工业在内的一些重要工商企业内迁到云南,进行"战时经济"建设。内迁、兴建于云南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俄罗斯第一所非国立高等学校的诞生到20余年后的今天,俄罗斯非国立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已经成为俄罗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俄罗斯非国立高等教育具有如下特征:学校数量剧增但分布不均;学生总数庞大但全日制学生比重不高;师资队伍层次较高但很不稳定;专业设置以转型期急需专业人才培养为主但面临国立高校巨大的竞争等。  相似文献   

19.
全面抗战爆发后安徽省沦陷区的部分中等教育学校迁往湘西,成立国立安徽第一中学,即后来的国立八中。为厘清抗战时期安徽省当局为维持教育发展所做出的努力,文章以安徽沦陷区教育内迁湘西的历史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历史学和教育学的角度,通过文献法研究国立八中的办学历程。该校在艰难办学过程中表现出独有的教育特点,如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努力丰富学生课外活动等。此外,该校为湘西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内迁进步知识分子中的共产党员群体自觉担负起了领导抗战化运动的重任,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夺取全民族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