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除用数学表示人的年龄之外,还常用许多词语来表示年龄,有的表较具体的年龄,有的表较模糊的一个年龄阶段。如“龆龀”表七八岁,“暮年”表晚年,等等。  相似文献   

2.
《列子·汤问》:“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对“魁父之丘”的“之”,许多古汉语论著作了不同的解释:有的说是结构助词,表示一种特殊的修饰关系,相当于“的”,或不译出;有的说是指示代词,表示同一性的偏正关系,相当于“这样”、“这类”;有的又说是结构助词和指示代词的溶合体,既表示偏正关系,又表示同一性,相当于“这样的”、“那样的”。①我以为,对“魁父之丘”的“之”的这些解释和争论,都忽视了一个语言事实:这个“之”仅仅是一个用于专名的语间助词,它的主要作用不是表示某种或某几种关系,而是调整音节,舒缓语气。  相似文献   

3.
礼的本意是敬神,引伸为表示敬意的言行.在古汉语中,礼是多义的,一是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二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表示等级制的典章制度,如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复礼”等即是;三是指社会行为道德规范,如子产说过“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其意即指人  相似文献   

4.
前置词в表时间意义时 ,与之搭配的名词或数词有的用第四格 ,有的用第六格。一、用第四格的情况1 表示某个具体时段内重复发生某种行为多少次时。如 :Больномунадоприниматьлекарствотриразавдень .2 与表示星期的名词连用。如 :Всредумыходиликучителю .3 与某些表示自然现象的名词连用。如 :Вморознеходитенареку ,тамоченьхолодно.4 表示某个笼统的或具备某个特征的时间、时刻时。如 :Вгодсмертидедушкивну…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里,状语由副词充当,还可以由时间名词、能愿动词、形容词充当,介词短语、量词短语和其他一些短语也可做状语。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做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做状语却相当普遍。一、普通名词做状语普通名词做状语有的表比喻,有的表对人的态度,有的表示处所,有的表示工具、凭借或方式。1.表示比喻。这是拿用做状语的那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来描绘动词所表示的行动的方式或状态。例如:(1)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2)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3)豕人·…  相似文献   

6.
双重否定句,亦称否定之否定句,即在一句话里连用两个表示否定的词语,以表肯定。如“不得不……”意为“得……”,“不是没有……”意为“有……”。它表示的肯定语气,比一般肯定句的语气  相似文献   

7.
<正>游子思乡是古诗中常见的话题,许多作品叙写游子的思乡、思亲之情。这些作品中有的写触景生情,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的写闻曲思乡,如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有的写逢节思亲,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有的写思乡成梦,如温庭筠的“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有的写书信传乡情,如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有的写感时思归,如杜甫的“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有的将思亲之情转为报国之情,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  相似文献   

8.
<正> (一)集合运算的量词表示 如所周知,集合的基本运算有三:“C”(取余)、“∑”(或“∪”,取并)、及“∏”(或“∩”,取交)。如用量词的语言(而不象一般教材中似的用文字叙述)来给出集合(用A、A_i表之,i∈Ⅰ,Ⅰ表某指标集)的并与交的定义,则有  相似文献   

9.
在一个句子里,词与词之间,或者短语与短语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包括结构关系和意义关系。在单句里词与词或短语与短语之间的结构关系,主要有陈述关系、偏正关系、支配关系、补充关系等。每一种结构关系,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意义关系。例如同是支配关系,宾语和动词之间的意义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有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如“看电影”“学文化”),有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如“做衣服”“写文章”),有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处所(如“上中学”“去上海”),有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手段(如“吃大碗”“抽烟斗”),有的宾语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的事物(如“挂着一幅画”“来了一个人”“丢了一支笔”),等等。我们在这里谈词与词或短语与短语的关系,主  相似文献   

10.
“ほと、くらぃ(ぐらぃ)和ほかリ”三词均为表示数量与程度的副助词,在一定语境下可以相互替换使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替换的,各自具有其独特的含义。“くらぃ(ぐらぃ)”主要表示大约、不太确切的笼统之数量和可容忍的较低之程度,且带有“轻视、轻蔑”之语气,被称之为高雅的模糊含蓄的表达方式;“ほと”含有“大约”之意,主要是一种更为客气、含蓄的语言习惯性的表达方式,多用于表示时间之量。表数量时,重在表达数量之多,程度之高;“ほかリ”是比较陈旧的用词,具有一种郑重之语感,表量时,重在表达数量之少,表程度时,多用于比喻夸张。  相似文献   

11.
“坠”与“堕”都可表示落、掉下来的意思,而且有时还可以互换。如:坠马,堕马;坠地,堕地。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表示往下垂,只能用“坠”,不能用“堕”,如:橘子坠弯了树枝。表示垂在下面的东西,只能用“坠”,不能用“堕”,如:表坠,耳坠子。表示失去,也只能用“坠”,不能用“堕”,如《国语·晋语三》:“敬不  相似文献   

12.
我们先来看两组例句: Ⅰ组中的两个“有”都是动词:一个表领有;一个表存在。这是大家所公认的。问题是Ⅱ组中的“有”,分歧就大了。有的说是动词表比较(如吕叔湘先生等),有的说是介词表比较(如宋玉柱《介词“有”应该肯定》,见《汉语学习》一九八七年第二期)。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晋语有下列常用语气词: 了 的 来 呀 嘞 哇 么 这些语气词,有的和普通话差异较小,有的差异较大;有的使用范围较广,用于多种句类,有的较窄,只适用于某一种句类。本文描写其中的“的”、“呀”和“么”。 一、 的 内蒙古晋浯的“的”来源不一,用法较复杂,可用于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 1.1.“的”在陈述句中的用法,有的跟普通话相同,如在动词性谓语句末表“确实如此”,这里不赘述。而在形容词谓语名末,则和普通话不同。 在某些相互问答的场合,“的”在答话的谓语后表示肯定,所表口气跟“嘞”相同。试比较: (1) 对不对——对 (2) 好不好——好嘞 通不通——通的 行不行——行嘞 (3) 白不白——白的/嘞 明小明——明的/嘞 袭人不袭人——袭人的/嘞 其中,有的形容词后只能用“的”,有的只能用“嘞”,有的可换用“的/嘞”,换用后语气的  相似文献   

14.
文言虚词一般被定义为不表示实在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份、在句子中只起语法作用的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以、而、于、乃、焉、然等。绝大部分虚词在不同语境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但这些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定规律可循,要深入理解。例如:“而”一般是连词,表示以下四种关系:(1)表并列。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而”连接的成分一般不分主次。(2)表顺承。如“温故而知新”,必须先“温故”,然后才能“知新”,有先后关系。(3)表修饰。如“吾恂恂而起”,“恂恂”做状语,修饰“起”。(4)表转折。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前后的意思相对或相反。因此,复习时无需一味地去死记硬背,主要的应是积极地积累材料,深入理解,寻找内在的规律,然后再加以记忆。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归入实词,在文言文中归入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组合、连接、辅助实词而使之成为完整的句子,从而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因此,文言虚词的学习若不落到实处,就会严重影响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怎样使文言文虚词的学习落到实处呢? 首先,要了解各虚词的特点。文言虚词相对于实词而言,数量少,因此它常常是一词多用。如“何”,既可用作疑问代词,表“什么”“哪里”“什么原因”,又可用作副词,意为“怎么”“多么”“为什么”。又因为虚词用法的灵活,有些相似的语言环境中就可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表示“怎么”的意思,既可用“安”来表示,又可用“何”来表示;表“并且”的意思则可用“以”、“而”、“且”等不同的词来表示。对于以上这些特点,在学习时首先要理解把握。  相似文献   

16.
<正>现代汉语表持续貌助词“着”是由表示“附着”义的动词演变虚化而来,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其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点:1、“V著”在东汉已有之.V与“著”构成表示动作和结果的复合动词,“著”表结果,大都与“附着”义有关;2、南北朝时期,“V著”由表示与“附着”义有关的动作结果,发展为表示一般性的动作结果,其主要形式是“V著十处所(记为Loc.)”;3、“V著+Loc.”最早见于六朝文献.在六朝时期,“V著+Loc.”比“V在+Loc.”明显占优势;  相似文献   

17.
高中第二册课文《兰亭集序》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个句子中的“一”字如何解释?有的人认为它是名词“一点儿”的意思,因为课文下面的注解中就将“一觞一咏”翻译成“喝点酒,作点诗”;有人认为它是分指代词“有的人”,“一觞一咏”即“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还有的人依据教师用书中“一边饮酒一边赋诗”的翻译将“一……一……”理解为并列关系的连词“一边……一边……”。笔者认为以上几种解释都不够准确。“一觞一咏”虽然可以意译为“喝点酒,作点诗”“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但并不能据此将“一”解释成“一点儿”、“一边”,不论是古代汉语词典还是现代汉语词典,“一”都没有作名词或连词的解释;至于将“一”理解成“有的人”,将“一觞一咏”理解成“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则既找不到佐证,又不符合文中所反映的实情。在聚会中,明明是大家都喝酒都作诗,怎能说成是“有的人喝酒,有的人作诗”呢?《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认为“一”可以作副词,解释成“有时,或者”,如“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在现代汉语中,它也有这种用法:用在相对的动词前面,表示两个方面的行动协调配合或两种动作交替进行,如“一唱一和“”一张一弛”。...  相似文献   

18.
<正>“规则”一词当名词使用时,表示“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章程或制度”,如“交通规则”,也表示法则或规律,如“自然规则”;当形容词使用时,表示“合乎一定的方式”,一般是指在结构、形状上的整齐度,如“这个图形很不规则”等。我们这里所指的“规则”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章程或制度”。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2017年9月,教育部统编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在全国推广使用,新教科书的重要转变之一是将学生的规则意识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19.
汉语拼音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显得抽象、枯燥 ,但这一教学内容却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也是教学难点。如何围绕《语文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 ,组织课堂教学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教学中 ,我进行了这样的教学改革尝试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看。看插图、看投影 ,启发学生思维 ,从图中体会字母的形和音。新教材上每个字母都配有形象生动、极富童趣的插图 ,有的图表示字母的形状 ,如蚕表示“s” ,椅子表示“h” ,伞把表示“t”等 ;有的图表示字母的音 ,如人们用力砍柴时发出的“ei、ei、ei”的声音。更多的图则既能表示音又能…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文言文涉及到表时间的副词。这些时间副词数量较多,用法也广,意义各不相同,在句子中出现的位置大多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下面结合具体例句,对中学文言文教材中出现的时间副词从用法上进行归纳分类,以便于掌握。一、在范围上表示短暂时间1.旋:表“一会儿”,如“旋闻垂帘之谕”。——《谭嗣同》2.俄:表“片刻”,如“俄有武夫出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