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内容目标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的7~9年级以“课题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课题学习”是《标准》中最富特色的新增内容,它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数学“课题学习”领域的设置,标志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发生重大的转变.如何搞好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新任务,本结合宁波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试卷中的一道压轴题,谈一下这方面的体会,以便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将内容目标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的7—9年级以“课题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课题学习”是《课标》中最富特色的内容,它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  相似文献   

3.
按《现代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探究是指“探索研究”,即努力找出答案、解决问题.《辞海》对探究的解释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用很大的篇幅提到“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  相似文献   

4.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教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题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色,在教研交流中发现,这一内容被广大数学教师不同程度地忽视。许多教师对课题学习内容不习惯,心理上难以接受,甚至认为“课题学习”这块内容可有可无。笔者对此进行了如下思考。 误区一:“课题学习”没有新增数学知识,可教可不教  相似文献   

5.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  相似文献   

6.
“课题学习”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最富有特色的全新内容,它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也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课标》指出:“教材编写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和有关人员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也设置了“数学探究”、  相似文献   

7.
王永 《福建教育》2005,(8A):39-39
这是个好案例。去年看到它时,就想为它做个评析,但却找不到恰当的切入点和理论背景。最近,读佐藤学的《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突发了灵感。佐藤学认为数学课程改革,从“广而浅”的课程向“少而深”的课程转型,是迫在眉睫的课题。他还指出,从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出发,数学课程改革有两个基本课题:一是在数学的学习中如何建构创造性、操作性的活动的课题;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内容目标分为四个部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在“实践与综合应用”部分的7~9年级以“课题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课题学习”是《标准》中最富特色的新增内容,它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的“实践和综合应用”领域是《标准》的一个特色。这个领域反映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也提供了学生进行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  相似文献   

10.
1教材分析 1.1 整体感知 “投影与视图”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主要包括:投影的基础知识、三视图及制作立体模型的课题学习.  相似文献   

11.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中,“符号感”作为核心概念,首次明确地被列为数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在《新课标(修订稿)》中,“符号感”改成了“符号意识”。为何有这种变化?到底什么是“符号意识”?如何建立学生的符号意识?这些问题成了老师们迫切需要解决与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睛境中学习数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题被我们广大教育者研究和探索,并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题也颇感兴趣,并不断尝试,虽也走了不少弯路,但也有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4.
郑巧燕 《新教师》2019,(9):51-52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原来的“统计初步知识”拓展为“统计与概率”,成为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并提出了发展学生统计观念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进一步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同时指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基于这样的改变,笔者在“统计与概率”知识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升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题被我们广大教育者研究和探索,并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对“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题也颇感兴趣,并不断尝试,虽也走了不少弯路,但也有一些体会,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划分成四个部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课题学习.其中,“课题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它是根据我国国情和教育现状,改“学数学”为“做数学”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活动.然而,笔者在与同行们多次交流中发现,“课题学习”这一内容不同程度地被忽视了,许多教师对“课题学习”内容不习惯,甚至认为这块内容可有可无.对此现象,笔者进行了思考,认为主要应该纠正如下几个误区:  相似文献   

17.
·教材简析· “比多少”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准备课的内容。这是根据国家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颁布后修订的准备课,是整个小学阶段学习“差比”、“倍比”等数量关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的评价作了全面而精要的论述,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概括起来其特点就是一句话:三“多”两“突出”。  相似文献   

20.
刘北荣 《湖北教育》2002,(21):24-2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评价学生不能用“一把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