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民族性格形成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它反映了一个民族大多数人所共有的心态和行为模式。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迥异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民族性格决定了家庭教育的不同。本文从民族性格的角度对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对中国家庭教育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任何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都有着它本原性的精神内涵,不同于其他民族和文化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然而,“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存在意义叉使不同民族与文化间的精神内涵得以沟通。21世纪,生活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人类,  相似文献   

3.
舍伍德·安德森的《丛林中的死亡》与鲁迅的《祝福》都取材于社会底层不幸妇女的悲剧性命运,都塑造了相似的妇女形象,营造了忧郁与悲凉的世界,揭示了孤独与死亡的主题,而且都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表现手法达到真实感人的客观效应。社会背景的相似性与作家的文学使命感的一致性使两篇小说结成一对异国姐妹,但由于中美两国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又使得两篇小说各自蕴含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4.
任何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都有着它本原性的精神内涵,不同于其他民族和文化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然而,"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存在意义又使不同民族与文化间的精神内涵得以沟通。21世纪,生活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语境中的人类,直面文化交流与加深文化反思将成为必由选择。在审视东西方文化精神异同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陈磊  王琳 《考试周刊》2011,(46):49-50
作为非言语交际系统的一部分,时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不同的民族由于受到不同的文化的影响对时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即,有着不同的时间取向。本文从中美影视作品的角度,在时间取向上对中美文化进行了比较,以解决中美跨文化交际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由于迥异的哲学理念与民族文化传统,中美两国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各自独特的特征。比较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哲学理念的差异,借鉴美国高校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对改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也是文化的传播工具。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 ,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的文化形态。中美两国领导人的贺千禧讲话也反映了中美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内涵。文章试图从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体风格三个方面分析两篇千禧贺词中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8.
服饰作为文化的载体,直接或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审美文化趋向,中美不同的着装风格不仅在视觉特征方面形成较大的差异,同时也蕴藏着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对中美着装风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中美国际商务谈判中,双方代表的语篇模式由于受到了各自文化的影响而有所差别,对谈判能否有效地开展下去产生了威胁。谈判双方应清楚地认识到商务活动的背后是文化的交流,从而克服民族中心主义,保证中美商务谈判顺利、成功地进行。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属于教育范畴,教育文化又是各国不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东西方传统文化及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了教育文化存在差异,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因此呈现不同特征。这里,希望通过中美《木兰诗》教学设计个案的研究,来比较中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差异,以期吸取美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长处,促进我国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分别是以儒家思想和欧洲清教主义为历史渊源的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从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视角进行两国国民性比较并解析其文化渊源,希望对于化解两种文化之间的隔膜、实现互利双赢作出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思想和化的直接体现。一定的民族语言与一定的民族性和化特征相联系。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化倾身构成不同的思维定势,在各自民族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中反映出来。本从字、词语、句法等层面,对思维方式的差异在汉、英语言中的表现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综观20世纪美国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广为吸纳,积极移植,重视人的主体性的研究;以及务实求真的价值观念与理性思维方式,促成了美国文化的多元斑斓,铸就了美国的民族性格与文化特征。然而,随着晚期资本主义的到来,面对美国民族文化结构内在稳定关系的失衡及不协调的产生,如何重建理想的文化格式,应引起美国有识之士的警觉。  相似文献   

14.
《典型的美国佬》是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品.故事讲述了张家人文化身份的认同和重构的过程.张家人初到美国时,对美国文化极度鄙夷和排斥,坚决固守传统文化身份,后来逐渐接受并认同异邦文化,但是对美国文化的盲目认同使得他们遭受了巨大的灾难.通过反思,他们意识到化解认同危机的办法既不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完全背弃,亦不是对美国文化的盲目接受,而是汲取中美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传统节日的走向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国传统节日中留存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凝聚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化心理、审美旨趣和生活方式。在欧美节日日渐东来而我国传统节日日趋式微的今天,复兴我国传统节日就和保护民族文化一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技术全球化的衍生品,文化全球化以文化传播为媒介,体现不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和互动。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之间的发展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呈现出在碰撞交流的过程中相互之间挪用、吸收、融合有益成分。"文化转换"(transculturation)正是体现出不同文化融合和趋同的现象。《花木兰》和《功夫熊猫》是两部以中国故事为背景的美国制造影片,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中国元素和美国精神。文章试图从人物、情节和场景三方面分析影片中涉及文化转换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云南温泉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但由于开发的时代不同,民族习惯不同,文化背景及温泉的温度、处所等不同,名称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称谓.这些称谓也反映出古今用语的差异,以及雅与俗、洋与中、生活用语与专业术语、少数民族与汉族语言文化的交融与共存,反映了云南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态及地理形态.  相似文献   

18.
1920年代,美国电影大量进入中国,主要盛行的有侦探长片、滑稽片和爱情片.美片风行引起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关注,但是这种关注呈现出两极化态势.一种是以积极正面的态度来看待美国电影,从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给与很高的评价,并视美国电影为教科书.一种是站在民族独立和文化独立的立场上,给与美国电影以冷静的批判,认为美片内容上对社会有危害,并会对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带来双重的侵略.当下,这种两极化观照依然构成中国人对好莱坞电影的基本认知.  相似文献   

19.
民族文化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美国、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文化背景的介绍,指出文化背景对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影响。并提出建立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要点。  相似文献   

20.
从话语分析角度对比英汉婚礼致辞中的隐喻及其文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礼习俗在整个中华文化中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对中国传统婚礼中的特殊语言现象——婚礼致辞的研究却只局限于社会文化研究及民俗研究层面。文章从话语分析角度对中美两国的英汉婚礼致辞进行对比阐释,揭示两国在婚礼致辞中最常使用的隐喻,并分析与其相应的社会文化模式。一方面证明了婚礼致辞是一种特殊的话语行为,其中包含着丰富的隐喻表达,不同国家因受到其社会文化模式的影响,既有相同点,又都各有特点;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个社会的文化模式会影响人们的话语表达,而话语表达又可以鲜明地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文化,两者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研究婚礼致辞的隐喻表迭,对社会发展,对文化进步以及我们的现实生活都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