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路上》     
《海外英语》2013,(8):23-23
《在路上》是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之一作。一伙青年男女,在美洲大陆上一路狂奔。梦想.是诱惑、自由还是放纵,《在路上》发出一次次对生命的拷问。本期影片即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  相似文献   

2.
【大师小传】杰克·凯鲁亚克,美国现代作家,“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早年他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主要作品有自传性小说《在路上》《达摩流浪者》《荒凉天使》《孤独旅者》等。他以离经叛道、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与文学主张震撼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社会观,其中《在路上》已成为20世纪不折不扣的文学经典。【分享经典】读书人语:《孤独旅者》是凯鲁亚克的合集,收集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旅行。作为以自述为主要风格的作家,凯鲁亚克在记述了早年的行迹——遍及从南部到东部海岸、西部海岸、遥远的西北部…  相似文献   

3.
《在路上》(On the Road)是凯鲁亚克(Jack Kerouac)最重要的作品,它堪称是“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小说出现了多次对爵士乐的描写。本文将从爵士乐的角度出发,结合爵士乐这一黑人音乐反映的音乐文化现象和它的特点来讨论战后“垮掉的一代”的精神状态以及小说《在路上》中人物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4.
作家的文化身份对其文学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赛珍珠的《龙子》和老舍的《四世同堂》同样都是以日军侵华战争为主题的小说,但由于作家的文化身份不同,所以他们的抗战小说也呈现出诸多相异之处。以《龙子》和《四世同堂》主要人物为例,分析了作品中的几组同类型人物形象,探析了作家的文化身份对其人物形象书写的影响,归纳了他们塑造人物形象的特色,为研究异质文化身份下的文学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何朝辉 《文教资料》2010,(20):25-27
《郊区佛爷》是当代英国移民作家哈尼夫·库雷西的代表作。小说通过描写第一代移民及其后代在伦敦的不同生活经历,以及他们对以伦敦文化为代表的英国主流文化的不同态度,成功地再现了身处宿主国文化与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之下的移民及其后代身上的身份焦虑与身份危机。本文拟简单地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卡里姆·阿弥尔身上的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西方文化和语言文字方面的差异,其文学创作也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形式。《老子流亡路上著道德经的传奇》是德国作家布莱希特在流亡途中所著的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主题诗作,颇具西方文学色彩。论文针对该书谭渊的中译本,基于对等和等效翻译理论,分别从词汇、句法以及篇章层面逐步深入探讨其翻译特色,以寻求更具指导意义的诗歌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路上》是美国著名作家杰克·凯鲁雅克的代表作,它以狄安和萨尔的流浪经历作为故事的主线,狄安代表着欢腾的美国;而萨尔则是一个沉思的智者,他在认真地思考和怀疑着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所有问题,他要找寻人性的本质,找寻让人快乐和平静的根本。他就这样一路推翻着、建构着、思考着。  相似文献   

8.
身份和身份寻求一直为华裔作家们所关注,谭恩美也是其中之一,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始经出版,就引起了美国文坛的关注。该书荣获多项文学大奖,并被选入《诺顿文学入门》教材,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9个月之久。《喜福会》以中国移民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素材,描述了华裔女性在东西方两种文化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已成为目前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而身份认同问题则一直是困扰新加坡人们的敏感话题。《玛门公司》主人公甘家灯正面临着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身份认同的困惑,此时这种身份认同困惑已演变成一种身份认同危机,面对此种困惑和危机,她踏上了身份认同的寻求之旅。强化个体的身份认同是形成民族文化和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0.
苏丹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塔依卜·萨利赫的小说对阿拉伯及非洲民众寻求自我认知的艰辛历程多有描述,其代表作《北迁季节》被誉为“阿拉伯文坛当代的奇葩”、一部非常重要的处理复杂跨文化身份问题的作品。书中叙述者和穆斯塔法的东西两种文化碰撞下的心理矛盾非常震撼人心。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中身份归属问题的框架下,两位主人公的身份危机、归属感的缺失和流放的状态醒目而富于启迪性,揭示了人类面临失根时放逐自我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取向。  相似文献   

11.
《在路上》是美国著名黑人作家兰斯顿·休斯的名篇之一。作者站在被压迫黑人的立场,将象征、梦幻、神话等艺术手法溶于一体,真实地再现了以主人公萨金特为代表的美国黑人在经济大危机时期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有力地抨击了白人统治者奉行的种族歧视政策,他的这一力作意在启发黑人觉悟,发出了黑人要求自由平等和民主的呼声,号召黑人起来斗争,冲破黑暗,去迎接光明和自由。本篇简约含蓄,蕴含遥深,在美国文学史上是当之无愧的佳作。  相似文献   

12.
在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作品《无声告白》中,女主人公莉迪亚面临着身份建构的难题。后殖民学者霍米·巴巴在《文化的定位》中提出的"杂糅性"和"第三空间"为文化殖民背景下少数族裔寻求身份建构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美籍华裔女性来说,霍米·巴巴的理论也是帮助她们利用自我意识抵抗美国白人文化权威、平衡文化身份、完成身份建构的有效策略。而莉迪亚正是缺乏相应的自我意识,忽略了自我身份的"杂糅性",无法在中美文化身份中找寻出一个居间的"第三空间",从而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走向了失败,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她痛苦而短暂的一生。  相似文献   

13.
从问世到今天,《在路上》一直保持了其对青年的独一无二的吸引力,甚至产生了蔓延全球的"上路"文化现象。《在路上》既具有西方文化的"热"传统,乐观疯狂;同时又容纳了东方文化的"冷"精神,寂寥忧伤。小说通过在路上与不在路上截然不同的生活构成了一个多重的文本结构,其中既有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抗,又有对人生虚无的宿命思考,这些不同的思想融合产生了凯鲁亚克式的人生哲学。凯鲁亚克式的人生哲学是"垮掉的一代"上路精神的出发点,它所投射出来的综合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反叛,而是对生命的拷问。  相似文献   

14.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垮掉的一代在美国乃至西方文学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也是历来饱受争议的一个流派.《在路上》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作家杰克·凯鲁亚克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评论界对这部作品褒贬不一.文章以“禅”作为切入点,从一个独特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全新解读.通过层层剖析,得出“垮掉一代,从未垮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喜福会》是著名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对四对母女从矛盾冲突到沟通和解过程的描写,进一步说明了华裔女性在父权制和帝国主义影响下的生活困境以及对身份的认知和寻求的心路历程。笔者旨在以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角度浅析《喜福会》,讲述华裔妇女尽管遭遇来自性别和文化的双重压迫,依然努力追求女性"自我"的权利和非殖民化道路,吸纳了民族文化和中国血统,建构具有女性"自我"特色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6.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后殖民文学作家V·S·奈保尔的扛鼎之作,书中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的身边有一大批和其出身类似的印裔特立尼达人,作家刻画主人公坎坷一生的同时也真实生动地描写了这些印裔移民的生存状态,移民们为了摆脱身份危机,消解无根性,尝试了不同的道路,有人回归传统宗教,有人模仿西方文化,但最终都归于失败。通过塑造这些次要人物,奈保尔进一步阐明了他对后殖民背景下文化身份问题的悲观态度,即印裔特立尼达人不可能获取明确的、独立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7.
美国当代女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其小说多通过表现暴力与身份认同危机来揭露美国普通人生活中面对的种种困难.其新作《鉴定》以作者亲身经历,从暴力和身份认同危机角度,揭示美国普通人的悲惨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今天,难民问题依旧是当代英语作家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巴基斯坦裔英国作家莫欣·哈米德的《西去》是一部聚焦难民问题的小说,它讲述了以萨伊德与纳迪亚为代表的难民艰辛的心路历程。从跨国难民所遭遇的源自地理、文化以及精神等三重空间变动,难民在接纳国身份调适的多重障碍以及难民的身份建构等三方面展开,重点探讨小说中难民在接纳国的身份建构问题,从而试图为难民问题寻求积极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在《爵士乐》中,美国非裔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刻画了女主人公维奥莱特在社会压力和家庭危机中迷失自我又重新寻回自我的坎坷经历。小说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建构的困境,通过从身份缺失、情感扭曲和精神救赎三个方面分析维奥莱特实现主体建构的过程,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莫里森对美国黑人女性身份困境的反思和对黑人女性主体建构途径的思考,使读者更好了解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戏剧家托尼·库什纳的《天使在美国——关于国家主题的同性恋幻想曲》集中描述了五个男同性恋者的生活,但其意义超出了同性恋主题,再现了少数群体在美国的身份危机。本文运用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论述的对艾滋病的污名化的概念、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中关于宗教对教徒的规训的论述、以及他的酷儿理论中对于异性恋霸权的挑战来探讨戏剧中艾滋病患者的身份危机、宗教信徒的身份危机、同性恋的身份危机。在此之上探讨库什纳对于多重危机的解决办法,从同性恋走向酷儿,有意识地建立文化身份;从个体走向群体,在公共空间上提出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