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一书多以寓言联体形式构成散体论说文.论文通过对<庄子·内篇>中寓言的分析思考,以阐释其美学追求.庄子通过寓言这种文体调和了言与意的矛盾关系,同时寓言中产生的众多审美意象使得作品内涵丰富深刻.无论是语言还是意象都体现了庄子对自然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寓言","重言"和"卮言"就是所谓的<庄子>"三言"."寓言"有寄托、寄寓的意思;"重言"一般理解为引重之言;"卮言"就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描述、去论说的话."三言"在<庄子>一书中不是简单地相加构成篇章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言"中那些充满奇特想象的故事是<庄子>一书具有持久魅力的原因之一.超乎寻常的想象,反差强烈的对比使形象与思辩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让读者有一种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感觉.  相似文献   

3.
概念合成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对于自然语言在线意义建构过程和意义生成机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从认知角度,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庄子》中的部分经典寓言的在线意义建构过程进行研究,发现概念合成理论对于《庄子》部分寓言的在线意义建构过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适用性。同时,对《庄子》部分寓言进行认知角度的研究,能够清晰地展示《庄子》部分寓言在线意义建构过程背后的深层认知操作机制,丰富《庄子》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庄子>一书以其绚丽多姿的寓言景观赢得了较多的关注, <韩非子>寓言的研究成果则相对匮乏.文章分别对<庄子>和<韩非子>寓言的语言、体制、构思等艺术特征进行比较,以凸显<韩非子>寓言植根于现实生活并给予民众温情关怀的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5.
隐喻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由于隐喻意义具有非字面性等特性,阐释隐喻的意义,需要兼顾隐喻生成和理解的文化背景、情境等诸多因素。历史地看,尽管语义法、语用法等隐喻及其意义诠释方法提出了许多的洞见,但它们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鉴于规范推理主义能够为意义的诠释提供一个通用的框架,并因它在意义诠释之始就涵盖了语境等信息,因而可以用来为隐喻意义的诠释提供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庄子>散文中以庄子自身活动为材料的寓言故事凡二十四则,占<庄子>寓言总教的较大比例.从这些寓言中可以大体看出庄子其人的生活境况、志趣追求、处世方式和哲人智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庄子研究史料不足的缺憾.要理解庄子思想形成的原因,这类寓言的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庄子》寓言在先秦诸子寓言中独树一帜,在中国古代寓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庄子》寓言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和极高的美学价值,其美学价值体现在自然美、雄壮美、和怪诞美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为寄寓哲思,避免争论,庄子注重其寓言的叙事方式。在现代叙事学视野下,庄子寓言的叙事技巧得以深层揭示。庄子寓言的叙事策略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直接引语、场景叙事为主,使叙事客观灵动、张弛有致;"庄子"作为隐含作者和叙事人在寓言中或隐或现,使其叙事亦真亦幻,进退自如;庄子寓言亦具互文性叙事特征,社会、历史、自然万物交相辉映,构成自在悠游、博大精深的庄子寓言世界。  相似文献   

9.
<庄子>可以说是中国寓言文学的鼻祖,在寓言创作中,庄子也算是我国古今第一人,在<庄子>整部书中共有一百八十多则寓言,庄子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行云流水、汪洋恣肆的语言,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诡谲荒诞的寓言世界,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抵达了他的逍遥国度,到达了他自由的心灵世界.总之,当我们在庄子的寓言世界里遨游时,庄子已在不言中把他的思想自然而然地传给了我们.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庄子>文本入手,结合以往的研究,着重探讨了"重言"的涵义以及庄子"三言"的关系.<庄子>中的"重言"即为"借重之言",实际上就是庄子借助有名望、有影响的人的话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重言"和"寓言"、"卮言"一起,构成了<庄子>一书中三种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三言"是打开庄子哲学迷宫的钥匙,而隐喻是庄子"三言"表达方式的本质.庄子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技巧和言说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这一表达方式决定了对<庄子>解读要采用"体"与"悟"的直觉方法.庄子这一独特的表达方式,在<庄子>文本的建构上表现出哲学与文学、思想与艺术的水乳交融.庄子隐喻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再创造的可能,也使<庄子>一书成了一本有待读者参与书写的文本.但是,任何解释者都必须尊重原著,尊重作者,以正确解读文本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就会失去阐释研究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之首,在雄奇瑰丽的想象、独特怪诞的寓言和复杂矛盾的情感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多样的明清庄学诠释文本中,以诠释庄子为名,而实为解构后建构一诠解系统,做一客观的论述者。本文试以林云铭《庄子因》举证,说明诠释内容与方式是以"因"为解构之主轴,还诸庄子一本然之面貌,而建构一以读者为视角的阅读系统,提出全面观照的地理法、细读文本的观贝法、五经学养法及传奇法等四法解读庄子。林云铭《庄子因》诠释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因之以作品、因之以读者、因之以作者、因之以道的论点诠解庄子,建构一兼容文学与哲学特色的诠释理论。在庄学诠释的历史中,建构一别具特色的由解构而建构的庄学诠释。  相似文献   

14.
学界关于<文心雕龙·辨骚>篇有"非文学与纯文学"之辨、"正与奇"之辨、"常与变"之辨、"事义与抒情"之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辨等观点.根据<文心雕龙·辨骚>篇若干诗学命题的正反离合关系及其诗学观念,其中还暗含着寓言诗学与感物诗学两种诗学范式之辨.前者导源于汉代以<毛诗><郑笺>的"比兴美刺"说为核心的诗学话语系统,是对<楚辞>中大量存在的神话寓言、历史寓言、咏物寓言和艳情寓言的诗学总结,其特征是感性形象与抽象寓意的分离;后者根植于汉末魏晋以降直至刘勰当世蔚为大观的以"缘情感物"说为核心的诗学话语系统,反映的是<楚辞>中已经出现的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景物形象与情感意义的统一.这两种诗学范式贯穿于整个<文心雕龙>,而<辨骚>篇是<文心雕龙>中这两种诗学范式转换的"枢纽".  相似文献   

15.
<逍遥游>为庄子内篇中的第一篇,主旨为追求绝对自由无所依恃的人生境界.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庄子选读>第二课<鹏之徙于南冥>节选自<逍遥游>.该课的"相关链接"将"庄子的高远追求"阐释为"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的,是那不偏执自我、不汲汲追求事功和名声的至人、神人或圣人".即庄子原文中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一理解吻合<逍遥游>.  相似文献   

16.
在参与、共享文化基本假设的研究视野中,现代组织成员不仅经验性地参与到组织活动中,还会介入组织文化生发、阐释、传递的文化表征和意义诠释过程,对表征材料的选取、意义的建构等发表意见,从而进入组织的话语体系和意义沟通系统,实现组织与成员文化理念的深度体验.唯有如此,成员才能切实参与到组织文化氛围中,成为文化参与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庄子>其文,汪洋恣肆.小寓言,大智慧,课文节选的<秋水>虽然短小却韵味无穷.因其短小,更能实现"小切口、深挖掘";因其内涵丰富,可以尝试让学生多视角解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并从寓言中获得人生启迪.教学思路分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诠释一词在西方有着悠久的传统,它所指涉的乃是关于文本的理解等问题。然而,对于"诠释究竟是否意在还原作者本意?"这一问题历来却聚讼纷纭。如果从文本、诠释与意义的逻辑关系此一进路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诠释活动并非是以还原作者本意为目的,而是不同的诠释者在面临其所涉境遇时,基于各自不同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启文本意蕴的过程。这种开启的过程既是丰富文本本身的过程,也是文本意义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安贝托·艾柯在<诠释与过度诠释>一书中,提出了过度诠释这一观点.在书中,艾柯涉及到读者意图、作者意图和文本意图,并对文本诠释进行限定.艾柯过度诠释的提出以及对诠释的界定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阿来的<尘埃落定>与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有诸多相似之处.笔者选取超越"影响的焦虑"的角度,探讨<我弥留之际>对阿来的影响以及阿来超越"影响的焦虑"的路径.文中从三方面人手:从"疯子"到"傻子"的"非常态"叙事过渡;寓言主题呈现方式的转变;"盲人在命运与责任间"的不同抉择等.阿来超越"影响的焦虑"后,同化并生成了具有东方民族史诗意义的<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