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聚源中学瞬间坍塌的校舍,改变了许多死难学生家长的命运。他们被哀伤、愤怒、茫然纠缠着,他们开始羡慕赵德琴的两个女儿,可以在迟开的“生命之花”中获得重生 那一夜,他们总算梦见了她们。先是父亲,坚持说姐妹俩给他托梦,不要让怪人把她们带走,她们不想和地震的瓦砾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汶川!汶川!强震凝聚中国》英文版封面中文版封面外文出版社5月23日出版5月19日—21日,在举国哀悼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同胞的悲伤的日子里,外文出版社第一时间编辑出版了中、英文版画册——《汶川!汶川!强震凝聚中国》,这是国内出版界推出的第一本有  相似文献   

3.
分析《"5·12"汶川地震专题数据库》资源特色,确定资源收集范围,明确资源收集渠道,建立资源收集的有效策略,为今后大型专题数据库资源收集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月12日,一场不期而至的人类灾难; 5月12日,13亿中国人的热血汇聚汶川; 5月12日,一个民族众志成城共赴国难。 汶川大地震,灾区孩子的安危牵挂在众人的心间。一首《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献给在大地震中遇难的孩子们》的诗篇,令无数人的心灵震撼,它让我们一次次模糊双眼,让我们一次次禁不住地心颤……愿逝者安息,生者平安。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眼光投向各大新闻媒体对于5·12地震灾区民众的报道上,试图了解和分析"灾区人民"这一特殊群体在新闻报道中呈现出何种形象,这种形象构建有何特点、规律.  相似文献   

6.
刘秀萍 《新闻世界》2008,(11):89-90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出现了信息传播平民化浪潮。作为非大众媒体的自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以5·12汶川地震为例,探讨了自媒体在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中发挥的独特作用。它与大众媒体的不同,提供了另一个看地震信息传播的角度,也将给大众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灾难性新闻"因其"负面性"历来是政府和媒体较为敏感的一个话题,其报道机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颇为薄弱.而在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的报道中,其信息的高度公开化、议程设置的多元化、报道指向的人性化、媒介融合的现代化等表征,使其传播效果达到了最大化、最优化,这在国内灾难新闻报道史上是空前的. "5·12汶川地震"报道模式将对国内灾难新闻的报道机制、新闻理论的变革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建设"5·12"汶川地震文献专题数据库旨在保存人类历史记忆、传承民族精神,供学术参考和行政决策以及为其他专题文献数据库建设提供借鉴。数据库建设平台的规划与设计围绕系统管理、数据管理、用户共享、门户基本服务、文献检索与服务展开,其中文献量的增加、文献质量控制与及时更新,以及提供利用的开放性与公益性是该数据库建设的关键与难点。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新的数据库定位思路、文件数据库及开放资料收集平台的引入以及一批标准规范的制定,而该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表现为研究报告及数据库两大部分。  相似文献   

9.
灾难面前 我们不只记录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灾难面前,我们义无反顾履行好新闻工作者记录和见证的职责。我们根据抗震救灾阶段性工作,相继策划推出应急抢险、恢复重建、冬暖灾区等特别报道,在近一年的时间里,打了一场既漂亮又持久的宣传仗。  相似文献   

10.
新闻记录历史,历史也记录了新闻人。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三条恐怖的断裂带斜穿川北,从那刻起,数万同胞与我们阴阳相隔……一年后,当我们再次回望那个黑色时刻,大自然的残酷仍让我们潸然泪下,人性的壮美仍让我们嘘唏不已。作为四川重灾区的地市报新闻人,一年来,他们与这里的人民生死不离,用手中的笔,忠实地记录下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历程,同时也抒写了他们自己克服困难、坚守阵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的壮丽诗篇。在“本期特别视点”专栏里,本刊编辑部精心策划并强势推出《地震周年祭——地震灾区地市报社的英雄壮举》这组稿件,以此来缅怀逝者、慰藉生者……  相似文献   

11.
去年“5·12”那天.我在首都机场候机。突然,脚下晃动,座椅摇摆,那座世界最大的单体新候机楼似乎发生了倾斜。说实话,在奥运之前.带有喜庆之意的中国人.根本就没有想到会发生这么一场大灾难。顿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抄起手机,向外打听到底发生了什么。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通讯员任春)为"5·12"地震一周年之际,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下属各社新近又推出了纪实文学《赤子之心》,报告文学《废墟上的觉醒》、《震中在人心》,一线医务工作者优秀征文集《大爱无边》和纪实摄影集《一年》等图书,记录下令全国  相似文献   

13.
我家柜子里珍藏着一个消防头盔.上有“成都消防5号”字样.尽管上面沾有泥污.我一直舍不得丢掉.这是我采访四川汶川大地震灾难时.一位重庆籍消防战士送的.这个5号头盔和我一同走废墟、钻缝隙。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但在唐朝人眼里,对于担任驸马这件事情,不但不羡慕,大多数还非常排斥。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16.
《四川档案》2008,(5):49-50
“5·12”大地震,地处震中的汶川县档案局(馆)在抗震救灾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近日觅得顾随的女儿、河北大学教授顾之京新著《女儿眼中的父亲:顾随大师》一书,兴味盎然地读完,一种崇敬感不由自主地从心中升腾而起。  相似文献   

18.
新闻周刊:小平同志走了已经七年了。你们是不是非常想念他?在你们家里,每年会用什么样的形式纪念他呢?邓榕:我们非常想念他。每年的2月19日,是他的忌日。他老人家去世以后,什么都没有留下。他的遗体捐出来供医学解剖,角膜也捐献了,骨灰撒在了大海里。他这个人对于生死问题非常达观,一再明确地反复地跟我们交待,死后不留骨灰,不要修纪念馆,不要竖铜像,不要这些钢筋水泥的东西。他说与其修这些东西,不如多种几棵树。我们知道,他是想回到大自然中去。所以,每年到了2月19日这一天,我们就买好多花,每个人拿一个小花篮,妈妈带着我们全家所有在北京…  相似文献   

19.
“5·12”慈善捐赠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截至2009年4月30日,来自海内外各式各样的抗震救灾捐赠款物总数高达767.12亿元"[1],被公认创下中国捐赠史的新纪录.许多人用"井喷"这个词,来形容2008年那场大地震激发出的公众捐赠热潮.2009年8月12日,一篇名为<谁来执掌760亿元地震捐赠>的文章刊载于<中国青年报>颇具影响力的栏目"冰点".难以数计的博主全文转载,天涯、猫扑、新华网、人民网等重要网站论坛也相继出现该篇报道.  相似文献   

20.
针对"5·12"特大地震灾害对灾区图书馆造成的严重损失、灾后图书馆必须进行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实际情况,研究了需要恢复重建所包含的具体内容;针对图书馆近三年来的恢复重建工作以及图书馆灾后恢复重建的模式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