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担任驻地记者12年中,我共采写了500余篇稿件,其中有1/8是批评报道.人们对我议论最多的是批评报道,我感触最深的也是批评报道.我认为要写好批评报道,一要得到编辑部的支持,二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理解,三要讲求采写技巧.  相似文献   

2.
作为专事三峡工程报道的记者之一,在新闻竞争的大小战役中,我深切感受到,世界级的开放性工程,应培育出与国际新闻潮流同步的记者,至少,这里应该催生出一批有职业化理念诉求、职业操守和专业级能力的记者。 第一,职业化的心理感觉 三峡工程报道与一般的时政、  相似文献   

3.
驻站记者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根据当地党委、政府某个阶段的中心工作,迅速、及时地予以报道和反映。此类工作性报道,是当地所需所求,但有的不一定符合新闻报道规律,是驻站记者头痛的一项工作,因为此类稿件很难写出彩,版面上也不好处理。如何化解此类报道的难度,有以下选择:  相似文献   

4.
深度报道是党报宣传的重要内容。说其重要,理由有三:其一,深度报道是权威媒体的优势,是大报风格的体现。是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重要手段;其二,深度报道往往在重要时期。对重大新闻起着重要引导作用,是读者深刻了解党的中心工作、重大决策的有效报道形式;其三,服务大局,推出典型,反映成就.深度报道有强势,有力度。  相似文献   

5.
刘彦军 《军事记者》2009,(11):31-32
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动用武装力量参与处置的突发事件的次数逐渐增多,军事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为适应突发事件报道的新形势、新变化,驻站记者必须弄清自己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增强驻站记者的责任感、事业心,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突发事件报道任务,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了4年多的驻站记者,本人常听到记者站小兄弟们这样的慨叹:“我们不如编辑部记者发稿方便”、“遇到采访,我们也不如编辑部下来的记者受重视”云云。果真如此吗?不然。地位是你自己通过努力争取来的。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中说:“少年心事当拿云”,这一句,诗人道出了自强不息立身世间的满怀豪情。驻站记者也应该有这样的信心和豪情。唯如此,才能把报道工作做好,为自己和所在的记者站谋取较高的地位。胸怀全局才能天高地阔偏居一隅,驻站记者采写的新闻很容易由于受地域之限,驻站记者很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出现新闻不新、没有深度…  相似文献   

7.
驻站记者,就是报社长期派驻在各地的新闻记者。驻站记者的工作和其他一些记者的工作有所不同,除了要及时、准确、客观地报道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来到中国,中国走向世界”的时代大势下,新闻宣传对内与对外的分界实际上已越来越不明显。无论宏观还是微观的新闻报道,都将因其多变的进展,复杂的结构,较高的公众关注和较强的专业色彩,给记者尤其是承担一个地区三百六十行报道任务的驻站记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出彩”机会和“落伍”的挑战压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驻站记者,我从1991年起就被<中国青年报>派驻到江苏,并长期驻守江苏.如何宣传江苏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反映当地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阵痛和矛盾,报道重大并有全国意义的突发性新闻事件?一句话,怎样做一名尽职合格的驻站记者?这是我经常思考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动态性,更具有一定导向性.思维方式的科学与否,决定着我们工作的好坏和工作成果的大小.驻站记者远离报社编辑部,面对诸多的事情,更要求有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我认为,驻站记者要想把工作做得让编辑部满意,让地方赞许,应具备以下三种思维方式.一是交叉性思维.记者站是报社的派出机构,驻站记者是报社派出人员,从角色上讲,驻站记者一不同于编辑工作人员(就业务范围而言),二不同于地方工作人员,这就决定驻站记者要扮演双重角色,也就是说要具备交叉性思维.从地方来讲,自然希望驻站记者多报道,多写一些有深度、客观反映当地经验的新闻,这一点同编辑部要求一致.但某一地区的某项工作出色,并不等于这项工作在全省、全国也出色.在这种情况下驻站记者就应该站在编辑部角度分析、从全省乃至全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来写本地的新闻,而不能去做“井底之蛙”.当然,驻站记者又长期在一个地区工作,在接受报社领导的同时,应接受地方领导,搞好本地区的报道,这是驻站记者应尽的职责.做好这一点,驻站记者在同编辑部各部门的交往中,需要扮演“地方干部”的角色,换言之,就是站在本地区的角度,多反映当地的情况,增加编辑部对当地情况的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及时把当地的经验、成果反映出来.二是“形象”性思  相似文献   

11.
开始当省报驻站记者,有点儿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感觉,像是被遗弃了似的.不像编辑部,早上可参加有值班总编主持的发稿会、评报会;回到办公室和大家在一块,讨论个选题也可互相受启发.  相似文献   

12.
朱谦 《今传媒》2006,(4):47-48
典型事件报道历来是记者追逐的目标,它是事件性报道中的特殊种类,因事件本身的突发性、行进性和典型性而受到受众的特别关注。作为报社派驻一地的驻站记者,是报社在当地的耳目,应该特别关注发生在驻地的大大小小的典型事件,如果这些事件适合本报报道,应该及时撰稿发稿,不使遗漏  相似文献   

13.
谈驻站记者     
陈岳海 《新闻界》2000,(4):57-58
驻站记者较之本部的记者 ,在取得宏观信息上 ,存在较大的缺失和时差 ,而在捕捉微观信息时 ,则又难于得到本部的指点。那么 ,驻站记者如何才能独挡一面 ,成为报社灵敏的神经触角呢?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体验和认识。置于当地党政的领导下在当地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 ,这是党报办报的原则和传统 ,也是驻站记者必须遵守的准则和搞好记者站宣传报道的前提。实践证明 ,取得地方党政领导的支持 ,对驻站工作的开展有两大好处 :一是易于得到当地各级党政干部的支持与配合 ,二是从他们那儿 ,更易于了解到重要的新闻线索。1995年 ,我在与遂宁市主要党…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记者,尤其是党报记者,政治敏感、讲大局是个基本功。一个不敏感的人不配当记者,一个缺乏政治敏锐性、心中没有大局的人也成不了党报记者,更成不了党中央机关报的记者。实事求是地讲,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这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有锐利的目光、敏锐的思想,加上比较麻利的手脚。近年来,人民日报福建记者站也正按照这个要求努力去做。翻看一下记者站的剪报,近段时间福建确实也刊发了不少稿子,见报率也有70—80%,有点分量的也能挑几篇。特别是几件大事都抓住了。譬如党的十六大召开期间的配合报道、十六大精神的贯彻报道、“两个务必”…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众日报》的重大战役报道,驻站记者参与的机会较少,想出彩更是不易。看到重大题材只能“袖手旁观”,心里着实不是滋味。然而今春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  相似文献   

16.
刘晓辰 《今传媒》2006,(8):48-50
1999年1月,我受《经济日报》报社编委会派遣来到陕西记者站。《经济日报》的记者顾名思义是搞经济报道的,但是在常人眼中,经济报道比较枯燥,不像社会新闻那么抓人眼球。特别是经济类的正面报道,很容易搞成数字报道并流于形式。为了客观、全面地报道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特别  相似文献   

17.
驻站记者谈     
陈岳海 《新闻界》2000,(4):57-58
驻站记者较之本部的记者,在取得宏观信息上,存在较大的缺失和时差,而在捕捉微观信息时,则又难于得到本部的指点。那么,驻站记者如何才能独挡一面,成为报社灵敏的神经触角呢?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体验和认识。...  相似文献   

18.
驻站记者如果能深刻认识基层的重性,积极践行"走转改",就能充分发挥基层记者站新闻宣传方面的前沿作用,传递和落实中心工作的号角作用,重大战役性报道的配合作用,地方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主力军作用。作为一名驻站近十年的记者,近年来,笔者逐渐摸索出一些驻站记者工作的特点、规律。  相似文献   

19.
驻站记者如果能深刻认识基层的重要性,积极践行"走转改",就能充分发挥基层记者站新闻宣传方面的前沿作用,传递和落实中心工作的号角作用,重大战役性报道的配合作用,地方重大新闻事件报道的主力军作用。作为一名驻站近十年的记者,近年来,笔者逐渐摸索出一些驻站记者工作的特点、规律。  相似文献   

20.
驻站记者是编辑部派驻基层的信息尖兵,因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上头"的大政方针在这里都有鲜活的典型。如果驻站记者有一种主动参与的意识,敢于担当主角,再大的事件都会在驻地落地生根,驻站记者都可以在这些大事件的报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面对大事件,驻站记者要能吃透"上头"的精神,能结合"下头"的典型,要写出"沉"得下去"跳"得出来的针对性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