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什么是文学风格,众说纷纷,布封有句名言:“风格即人。”我国历来就有“文如其人”之说。这就道出了风格与作家的精神个性有着密切关系。文学创作是个体的精神劳动,是作家精神个性的表现,人的个性千差万别,因而,作品的风格也就会象作家的面貌一样互相区别,即“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在任何发达的民族里,都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作品,所以风格的多样性,常常是一个时期,一个民族文学繁荣的表现,也是文学繁荣和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随着文学的发展,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多种风格的作品。最早论及风格问题的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  相似文献   

2.
3.
打开文学历史的画卷,有豪放派的激昂慷慨,有婉约派的缠绵多情,有边塞派的雄深博大,有花间派的卿卿我我。有鲁迅的闪闪匕首,有沈从文的潺潺溪流。……总之,照中国人的话说是“文如其人”,照外国人的话说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赵树理及其文学话语无疑是独特的.赵树理文学话语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讲述"姿态、"讲述"内容、"讲述"方式等方面.这种"讲述",是他以善为本的文化人格衍生的道义焦虑支配下的泛道德化行为.换言之,独特的文化人格成就了他独特的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赵树理及其文学话语无疑是独特的。赵树理文学话语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讲述”姿态、“讲述”内容、“讲述”方式等方面。这种“讲述”,是他以善为本的文化人格衍生的道义焦虑支配下的泛道德化行为。换言之,独特的文化人格成就了他独特的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介绍了幼儿在感知.欣赏文学作品时,由于自身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方式与习惯,有着独特的欣赏角度和时作品的认知。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在接受文学时,以“倾听”为主要方式;在理解文学作品时以“画面”为主要依托,在意知文学作品时,以表层的“感觉”为主体感受。由于幼儿有着独特的阅读习惯,所以教师在幼儿接受文学时,要遵循其自身的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方式开展教学,使幼儿真正热爱阅读,并从中能够感知文学作品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潘天寿是和吴昌硕、齐白石齐名的20世纪中国画坛的巨匠。本文通过对潘天寿绘画风格图式的分析,指出其艺术的独创性,并为其独创性的不被理解正名。  相似文献   

8.
东坡词的研究者几乎没有不肯定苏轼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但取《东坡乐府》细加寻绎,则不难看出,“豪放”二字是难以概括其词风的.苏词的艺术风格是丰富多样的:豪爽放诞者有之,婉约蕴藉者有之,清淡秀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丽圆转者有之,奇艳绝艳者有之.因此,不能说苏轼只会豪放词,只会“横放杰出”,翘首高歌.我们既要看到苏词的豪放超旷的一面,也要看到其蕴藉空灵的一面.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把握苏词风格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世人以为柳永曲俗,这是就其创作以情词为主流而言的,也是儒学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创作以雅正为标准,对柳永词的不尽全面、不尽公允的评价。如果我们今天仍这样评价柳词,那是不客观的,其实,柳永词俗只是一方面,柳词内容多样,在艺术风格上也呈现多方面的特色,不可一以概之。本文就对柳永的男女情词、羁旅词和表现太平气象的词作一分析,来看柳永词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老舍是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表现在提炼口语,纯净至极,清浅俗白,雅俗共赏;创造"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的幽默;融会多种体裁语言,并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创造地摹仿欧化语法及句式,描写简捷洗练,学习和研究这些风格,会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风格与流派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学现象,它是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对风格与流派的研究,既与文学的内容紧密相关,又与文学的形式不可分离,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的问题。翻开世界文学史就可以看到,一切优秀作家的创作,总是各具不同的风格,而在一定的历史时  相似文献   

12.
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即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写作特点。它贯串于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从题材、体裁的选择,主题思想的确定,艺术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以及语言技巧的运用等一系列因素中表现出来。一部文学作品与众不同的特点的总和,构成了它的艺术风格。独特风格的形成,是一个作家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每个作家、艺术家个人的风格虽然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时代、相同的民族、相同的地区会给他们独特的风格烙上某些共同性的印迹。于是就产生了文学艺术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与地方风格等。时代风格,往往体现在作品的情调和表达方式上。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13.
语言风格和文学风格是两个相互独立又有交叉的概念,二者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不能以语言风格分析替代文学风格定位。"汉味小说"的整体风格印象源于语符传递的信息,语言风格强化了该印象。  相似文献   

14.
主体人性--创作个性--文学风格,这是文学风格攀升的三个阶段。同时,由于符号化和创作对象性质对主体的偏离倾向,这又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复杂过程。风格的诞生是完美境界的诞生,但也是对生命的创造活动的限定、因而现代作家的创作活动对风格表现了强烈的戒务倾向。风格在诞生的瞬间,也面临着瓦解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这里要说的文学风格是偏重于语言形式及行文方式的一种习惯,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艺术特色,这为教学方式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一种可能。我们在重视根据内容和体裁考虑教学方式的同时,有必要探讨文学风格与教学方式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两首诗歌。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  相似文献   

16.
苏轼力求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早年,苏轼大力提倡豪放、雄壮的风格,到了饱经忧患的晚年,却推崇平淡朴质的风格。这种风格在艺术渊源上吸收了韦、柳的简古,白居易的浅易,陶诗的质癯。  相似文献   

17.
文学风格对于文学创作至关重要。随着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中国和西方在风格理论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文学风格的形成固然同时代、民族、阶级等客观因素密切相关,但更主要地、更直接地来自作家的主观因素即创作个性。其具体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创作个性的丰富性和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又共同构成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传统的风格“个性说”,认为刘勰的“各师成心,其异如面”;布封的“风格却是本人”和我国当代某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确认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它没有认识到风格的真正本质。其缺陷在于把风格看成是被动产生的东西,看不到风格是作家自觉的审美创造的结果。笔者认为:风格是作家对某一审美规范的超越和创造,并在作品里显示出稳定的、鲜明独特的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19.
苏轼词在风格上有多种多样的创新.他一改词之绮罗香泽之态,给词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他的词作,或豪放,或婉约,或旷达,均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和一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赵勋 《嘉应学院学报》2005,23(1):100-101
面临空前开放的艺术世界,安静已久的院校教学也产生了思维动荡,如何摆清理念,需广大教育者来论证。文章中并非反对现代艺术教学理念,也并非提倡完全传统的教学方向,只是站在一个传授者的角度为我们的学生想想问题,要使学生懂得,求变的基点都来自于坚实的绘画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