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学写稿的人,大凡喜欢抓“四体”、“五官”,甚至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岂知,这样既费笔墨,又降低了“含金量”,使投出去的稿件上稿率低。何以解决?笔者以为,应学会“画眼睛”,提高“含金量”。  相似文献   

2.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健康人如果再有一双炯炯有神、水灵灵的大眼睛,就显得格外有精神。一篇小评论,如果有一个准确、明快、新颖、有趣的标题,就会对读者和听众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反过来,如果标题枯燥、呆板,或官腔、官调十足,就很难把读者的目光和听众的耳朵吸过来。制作评论标题,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如说明式、结论式、对比式、提问式等等,但都要力求贴  相似文献   

3.
立体性新闻(樊云芳称“全息摄影”式报道)的含义及其特征是:“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反映事物,既反映它的“正象”,也同时反映它的“反象”;把事物当作一个发展中的过程作动态的透视,而不是当作一个凝固的物体的表象的反射;放弃以往固定不变的视角,对事物作多方位的扫描。这  相似文献   

4.
唐代张彦远说:“颐恺之……画人尝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奔妍蚩本亡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东晋画家顾恺之画人物,曾经几年不画眼睛。有人问他不画眼睛的原因,他回答说:“四肢丑俊本无关于要害,人物的生动逼真,恰好在眼睛上。”东晋画家颐恺之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他的画轰动当时,影响后代。他提出的重要绘画理论,如“迁想妙得”、“以形写神”、“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等,对中国  相似文献   

5.
李喜 《军事记者》2004,(2):18-18
新闻“求短”不是新话题.但却是个难题。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中央党报就带头倡导“短些,再短些!”如今看来.“求短”之路,仍显艰难。新闻写短好处多,这个“理”大家都懂;求短之“术”.也有不少专论成书。这里“老生常谈”几点,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6.
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以《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为题,要求杜绝"长、空,假"的不良文风,提倡"短、实、新"的优良文风,并就怎样大力改进文风提出三条意见。至今读来,  相似文献   

7.
“读书”专版要热中求好光明日报去年12月2日刊登报道《报人争办“读书”版》指出:创办“读书”版,是1994年报界流行的新时尚。诸多报纸以“倡导健康读书风气,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宗旨,为出版界和读书界架桥梁、通信息,确实是个好现象。但是,在这风风火火办...  相似文献   

8.
1942年,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就讲到:"应当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1946年,胡乔木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题为《短些再短些》的文章,倡导写短新闻、短通讯。上世纪50年代,新闻界前辈赵超构进一步呼吁文章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可以肯定的是,在国内新闻业内,新闻要短,  相似文献   

9.
标题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有人曾形象地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还有人说“标题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精彩新闻”,这话一点不假。近来浏览各地报纸,发现有些新闻标题制作得十分精彩,有些标题就像一幅“画”一样,使人看过之后可以联想。这样的标题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言论是报纸的灵魂。小报要小办,小报的言论也要小办。江苏无锡日报除了抓社论、评论外,着重抓了三个不同类型的言论小专栏:一是《梁溪论坛》,及时反映中央的新精神、新观点,新措施,对党内和社会上的错误思想倾向进行评论。二是《世风小议》,广泛触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一事一议。三是《灯下随笔》,配合当天重要新闻,画龙点睛。小言论首先要短。我们规定《梁溪论坛》700字上下,《世风小议》一二百字;《灯下随笔》不超过300字。这样层层把关,逼着大家花力气去短中求深,短中求新。怎样短中求深?我们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把一个大题目化成多个小题目,就象蚂蚁啃骨头一样,选择不同角度,咬住不放,连  相似文献   

11.
在业余通讯报道的摸索途中,我攀上了《新闻与写作》这位良师益友。每期内容我都仔细阅读,受益非浅。最大的收获是使我找到了报道失败的原因,认识了报道失实的危害,懂得了新闻报道必须“真”中求“新”的道理。 1985年秋,听说家乡川兴堡开工兴建一座60米长,10米宽的水泥大桥。想到河两岸人民解放以来的夙愿实现了,自己以激动的心情,采写了一篇《凉山大学投资19万元兴建川兴大桥》的报道。稿  相似文献   

12.
军事新闻能不能“写实”,关乎导向、关乎宣传效益。如何把军事新闻写实?值得军事新闻工作高度重视、认真思考。在这里,结合新闻实践,谈点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骆飞 《军事记者》2008,(2):I0002-I0002
一幅摄影作品,只是火热生活的一个切片。当某个瞬间被定格,便自然化动为静了,但读者常常想看到其中的“流动感。” 流动感,通常会体现为一种气息、一种动势,或一种故事的暗示。在图片里,流动感会形成一种艺术之“气”。而这种“气”,或慢慢弥散开来,或瞬间奔涌而出,或自然蕴含其中。  相似文献   

14.
许多报纸、电台办起了《快讯》、《今日新闻》之类的专栏或专题节目,赢得了广大读者和听众的喜爱。快讯,顾名思义,要快。然而,要做到快而不误,还需要新闻战线上的同志们共同努力。从湖南日报和羊城晚报关于广州空军派机送药、抢救一名被毒蛇咬伤的工人的不同报道中,使人感到既快又准、准中求快的重要。 7月9日羊城晚报的消息说: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0月18日至20日.湖北日报一板推出“武汉南部新经济带描画”系列报道。与传统系列报道不同的是,这组报道不是长篇大论。而是短小精悍.3篇合计2100字,仅相当于某些长篇系列报道中的一篇,甚至比一篇更短。报道甫一见报,即赢得各方面的普遍关注。人们认为:“这是一组开眼界的报道。”“好看好读,我们面前是一幅幅画面。”“原来系列报道可以这样写。”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我国电视新闻纪录片涌现出不少成功作品,在这些纪录片中,不但抓取了很多感人的典型细节,而且编导注意在繁多的细节中找寻那些能够结构全片的典型故事。这些典型的故事,用纪录片编导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见事的眼睛”。笔者认为,如果在我们经济报道中,记者注意寻找“见事的眼睛”,就会使经济节目宣传摆脱陈旧的模式。那么,具体来说,“见事的眼睛”在经济报道中都将起到哪些作用呢?一、“见事的眼睛”可以以小见大,深化主题《上海市民纷纷东迁浦东》是荣获92年全国电视新闻一等奖的作品。记者抓住市民东迁搬家的小事,展示…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电视新闻诞生于1958年。它是随着电视的诞生而起步,最初也是口播形式的《简明新闻》栏目。第一批记者是来自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电视新闻独特视角与审美2008年初春,我国南方发生五十年不遇的冰雪自然灾害。以央视、湖北卫视、湖南卫视为主和受灾害影响的以提高组织效率。豫、鄂、苏、皖等地方电视新闻媒体聚焦灾区、反映灾情、跟踪赈灾,全景式、立体化、深度、真实、及时报道了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共同抗击冰雪自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新闻记者在报道新农村建设中,不但承担着记录者的职责,还承担着参与者的责任。面对新形势,新闻记者需要从自身角色、报道方式和报道重点的转变中,寻求新思路,开辟新境界,让新农村建设出新出彩。  相似文献   

19.
2008年1月28日,为奥运专门打造的国家游泳中心(简称“水立方”)正式竣工。它与“鸟巢”相邻而立,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整体外观呈蓝色,设计宛若一个巨大的水珠,走近时又如“一个方盒子”外附着许多“水泡泡”和许多的“水分子”。“水立方”也因此得名。  相似文献   

20.
今年5月,我收到了湖北省恩施县畜牧局寄来的《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山顶畜牧基地进行草籽飞播试验》一稿,记得湖北日报曾登过一篇内容与此稿基本相同的稿件。于是,我找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