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10年动乱,中国集邮活动的复兴和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特别是1982年8月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集邮事业的发展,各级集邮组织相继成立,集邮爱好和集邮协会会员迅速扩大。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1983年加入国际集邮联合会,中国成为国际集邮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经过20年,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对待和评价中国集邮的现状呢?  相似文献   

2.
禅石 《中国集邮》2001,20(7):41-41
集邮与邮票投资是不同的,集邮是一种爱好、一种娱乐,所花费的资金不大,集邮一船根据自己的喜好,按不同的专题进行收集、购买。  相似文献   

3.
从这期开始向集邮的朋友们介绍关于集邮展览方面的有关知识和认识。集邮展览又称邮票展览,简称邮展,集邮展览是指将收藏的各种邮品公开陈列,供参观、鉴赏和评比的一项集邮活动。邮展是集邮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的集中表现,它又是集邮活动走向成熟的标志。一个国家的集邮展览无疑是这个国家集邮研究水平的标志,也应是这个国家集邮事业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柳承美 《中国集邮》2001,20(7):24-24
近5年来,笔每年都要在国外旅居3,4个月。这对于退休还念念不忘集邮、经常参加各类集邮活动、几乎把集邮当成一种新“职业”的我来说,远在异国他乡,仅靠邮友间的通信和邮寄集邮报刊,实难及时了解国内的各种集邮信息,生活中似乎缺少了重要内容与一大乐趣。去年10月我又赴国外,一住半年有余。年近七旬的我,开始学用电脑,学习上网。众多的集邮网站,令我及时地了解到国内外的各种集邮信息。网上浏览多了,对比之下有了一些看法,愿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5.
我集邮已逾花甲之年了,但一无成就,老的一些邮票都逃脱不了那场浩劫,在横扫一切中全部被查抄而失去了。直到改革开放,集邮事业开始复苏,我的集邮情思才又复燃起来.  相似文献   

6.
宋琛 《中国集邮》2001,(11):36-36
我国的集邮活动自1979年恢复以来,加入收藏邮票行列的集邮与日俱增,导致了J、T邮票呈现了洛阳纸贵的状况。为了缓解集邮购买纪特邮票的不便,全国各地的集邮公司于1981年开始逐步推出方便集邮购买新邮的措施,新邮预订也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上海集邮》2001,(1):7-7
上海,是中国集邮的发源地。十年动乱中,集邮活动一度处于低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化范畴的集邮活动也进一步发展。l981年1月l0日,全国第一个省区市级集邮组织——上海市集邮协会宣告成立,至今已有20个年头。为纪念这一值得庆贺的日子,本刊特将上海市集邮协会自成立之日起的上海集邮大事记陆续刊载,以飨读。  相似文献   

8.
2005年上海集邮节各分会场活动从3月3日开始至3月24日结束,历时22天,共有28个基层邮协组织了26个分会场活动。今年的上海集邮节已经是第8届了,但各分会场的活动仍富有新意,别具一格,各有特色,使人感受到上海集邮活动的春潮涌动,具有强大的青春活力和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9.
1996年8月,笔调离编辑部,由本刊老编辑王安军任主编主持工作。第二年夏天,即1997年7—8月份传出消息,《中国集邮》于1997年底停刊,后又决定1998年延办一年。1998年春夏之交,在本刊编辑部的建议下,在新一任社领导的支持下,经原邮电部及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批准,决定从1999年1月起把《中国集邮》改为以中出版的月刊,以宣传集邮化、传播集邮知识、报道市场情况、促进邮品交流为主要内容。中版的《中国集邮》月刊,从1998年下半年起开始筹备,1999年1月正式出刊.至今又出版了整整36期。为了充实骨干力量,笔  相似文献   

10.
集邮组集,是邮人通过长期征集邮品,复以集邮知识的增长、技巧的发挥而创出的一项智慧成果;甚至可以说是为发展集邮文化而达成的高雅境界,也是酷爱集邮文化的邮人冀求攀登的最高殿堂!它与“误区”绝对不能等量齐观。  相似文献   

11.
一年一度的上海集邮节从1998年举办首届起,至今年已是第十届了。2007年上海集邮节除3月5日主会场活动外,各分会场活动从3月3日开始至3月31日结束,历时29天,是历年最长的,共有24个分会场开展了活动。在10年的分会场活动中,一些基层邮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为共建共享和谐集邮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是今年集邮节分会场的最大看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年底集邮协会“盘点”时,有的协会领导往往是愁思百结,干了一年,虽然也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是眼睁睁的看着会员人数缩减,而百思不得其解。当然,也有些例外的。北京的“北京集邮茶座”、“老年集邮沙龙”、“新新集邮沙龙”,他们的活动挺热闹,“玩”法也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13.
张立 《上海集邮》2007,(7):15-16
发表于各种非集邮报刊的集邮著作,因过于分散而容易被人“遗忘”。有幸的是,我近来从有“新中国第一画报”之称的老《人民画报》中发现了两篇,作为集邮(邮政)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今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上海集邮》2001,(4):3-4
2001年卜海集邮节各分会场的活动有声有色,与主会场的活动相映成辉,形成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这届集邮节共有18家基层邮协组织分会场举办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详见第3期“分会场一览表”)。时间从3月1日铁路分会场的2000年年会开始,至3月2l日黄浦分会场的“纪念夏镇波逝世一周年集邮展览”止,前后长达3个星期。这是历届上海集邮节中组织分会场最多、活动时间最长、参与面最广、  相似文献   

15.
宝木 《上海集邮》2006,(1):36-37
邮市怎样了?这是每一位集邮都想知道的消息。笔感到,集邮始终关心邮市,当前这个市场毕竟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26年,从自发形成的市场,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被承认为正规合法交易市场,邮市的壮大与发展让集邮和投资瞩目。  相似文献   

16.
田中牛 《上海集邮》2003,(11):31-31
开宗明义地说,本人不才,舍集邮数十年,迄前尚未闻什么"快乐集邮",以及由此相对而言还必有什么"烦恼集邮"(案:此词为本人杜撰,乞勿引发,免致谬种流传);想必是随着中国集邮活动的发展而分野派生的吧?且由它去。但既有"快乐集邮",拍脑门想了一忽,自我归队:我是"快乐集邮"派!  相似文献   

17.
张立 《上海集邮》2006,(2):34-35
眼下,无论在有关集邮献的述中,还是在集邮献的目录中,几乎难以见到连环画这一门类。究其原因,大约因其所述邮事过于“肤浅”、简单,学术含量不高,是真正的“小儿科”吧!然而一些集邮献的收藏早已开始关注这类图书,并以自己的行为将其纳入了集邮献的范畴,在下即为其中之一。所列表是新中国出版的有关集邮或邮事的连环画(部分资料搜检于相关书目),供同好参考,并望补充。  相似文献   

18.
二、报刊集邮文献的种类与特点由于报纸、期刊具有信息传递快、出版周期短、时效性强、内容新颖等特点,因而非常适合大众的口味。我在统计分析大量报刊集邮文献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报纸(含非集邮类报纸)刊登普及知识性、趣味性和信息类的集邮文献较多一些,所载的内容比较分散,系统性不强;而期刊除上述内容外,还具有很多的学术内容,对集邮领域中诸多问题的研究、探讨、分析构成了期刊的一大特色。期刊上汇集了较多连续的、系统的、完整的集邮知识和集邮理论,便于检索,有利于集邮文献的再利用,对于提高集邮水平,深入集邮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上海集邮》2006,(6):6-6
本刊讯 南京市集邮协会、献集邮研究会,《集邮》杂志社,《集邮报》社、《集邮博览》杂志社,《上海集邮》编辑部,《天津集邮》编辑部等七单位主办“我心目中的2005年‘五佳’、‘十优’集邮报刊”评选办法:在下列10种省级集邮报刊内,挑选5种(其中报纸型至少1种,数字下带划线的为报纸型);在下列30种其它集邮报刊内,挑选10种(其中报纸型至少2种,数字下带划线的为报纸型)。  相似文献   

20.
云南邮友晓梅撰写的《神舟飞船:大版张比小版张少》在《中国集邮》今年第三期上刊出后,就引起了集邮爱好者的极大关注,邮人十分重视大版张的收藏和投资价值,初读时。我主要对作者所分析的发行量感兴趣。作者十分谦虚,说:“这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题”。随着去年下半年邮票发行量的正式公布,大版张市价开始攀升。这一切证明了作者具有深厚的数理统计预测知识功底、丰富的投资技巧。《中国集邮》发表的这篇文章不失为一篇成功的投资指南佳作,其成功之处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