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环节。然而传统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言传轻身教、重积极轻消极、重政治轻文化等问题。在研学旅行中渗透道德教育具有体验性、全面性、民族性等优势,恰好可以弥补传统德育的缺陷。在研学旅行中,可以通过研学旅行的体验教育、榜样教育和环境教育进行德育渗透,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坚定其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2.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兴教育形式正逐步成为当下许多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德育的视角来审视,其具有培养集体意识与自律力、民主意识与合作力、责任意识与意志力、奉献意识与担当力、爱国意识和自强力等多重价值。为增强实效,德育工作者开展研学旅行时需整体考量、多元保障,要加强过程指导、"研联跟进",并及时进行总结分享。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20,(83):101-102
研学旅行是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其德育价值决定了它将是新时代需求下的德育新模式。研学旅行对学生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挖掘研学旅行的德育价值,将其与德育活动相融合,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合力的帮助下切实参与活动,在多方评价与自主反思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8月17日,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组织研学旅行,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促进研学旅行与学校课程、德育体验、实践锻炼有机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创造性地做好德育工作,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责无旁贷。我校地  相似文献   

5.
闽西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地区,拥有410处革命红色文化遗址资源。学校依托龙岩市革命遗址、纪念馆等,在具体研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利用纪念馆中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进行现场教学;结合革命遗址进行历史氛围、历史情境等体验教学;在研学期间听取报告,丰富研学活动,进行头脑风暴式教学,进而探索出一条"闽西红色文化研学与提升苏区学校德育"的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国外中小学研学旅行发展至今,其课程实施主要表现为四种模式:自然教育模式、生活体验模式、文化考察模式和交换学习模式。这几种模式呈现的共同特点为:注重"研学"与"旅行"相互交融、游学活动的弹性设置和经验知识的动态获取、创造研学体验的情景记忆以及研学旅行需求的分化。综合国外经验和我国中小学校特点,对推进我国中小学研学旅行提出建议,一是丰富教育空间,拓展多元化研学旅行实施模式;二是转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开放学习;三是延伸育人格局,实施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策略。  相似文献   

7.
研学旅行是集旅行体验和户外研究性学习于一体,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和安排学生以集体旅行、共同研讨、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校外教育实践活动。研学旅行倡导学生要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活学活用。一方面,研学旅行有助于推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另一方面,地理核心素养也规范了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地理核心素养的研学旅行活动,是将研学旅行作为地理核心素养塑造的一块阵地,将核心素养的培育渗透在研学旅行的整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李伟 《少儿美术》2020,(2):15-16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德育、美育、体育等范畴。城雕研学通过文化考察模式、生活体验模式等进行展开。本文综述了在城雕研学过程中通过不同模式的研学逐渐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教育的创新形式,能够有效地勾连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为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开展提供新视角、打开新格局。指向学科知识体验的研学旅行,为学生发展奠定学业基础,指向学生生涯教育的研学旅行,为学生发展明晰长远规划,指向学生全面成长的研学旅行,为学生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相似文献   

10.
指导思想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指导意见》颁布,研学旅行受到广泛重视和关注。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学生可通过研学旅行进行考察探究学习。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研学旅行校外教育活动,成为新时期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红色研学旅行是课程思政和跨学科教学的新型德育模式,因此设计兼顾思政教育和地理教学的红色研学旅行课程,有助于促进中小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和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机融合。以"丹桂飘香"安徽金寨红色研学旅行课程为例,阐述红色旅游资源对接研学旅行课程的内容设计与实施困境,并据此提出展望。旨在延伸校内课堂以拓展学生学科知识,注入红色教育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进而充分发挥研学旅行课程中思想政治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自研学旅行提出以来,各地加快了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步伐,通过校外教育+旅游的形式,实现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的深度结合。文章提出了研学旅行基地系统的建设模式、核心内容及建设标准,并结合赤峰市红山区的文旅资源,对研学旅行基地系统建设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决定其在开展研学旅行中的重要地位。文章以“书香大陈”研学地为例,以地理学科为核心,融合历史、人文、体验等多科目,通过充分挖掘研学资源的多重价值设计研学活动,依据学生兴趣设计研学方案,采用跨学科问题探究方式开展研学活动等途径,实现研学旅行中的跨学科融合教育。  相似文献   

14.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新时代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以培养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会生存能力,养成勤思乐研思维,提高综合素养水平。面向学生真实世界的研学旅行课程内容包括文化认知课程、生活体验课程、实践活动课程和主题探究课程。实施研学旅行课程要把握关键因素,构建适宜可行的策略,要亲历“研学旅行”、学于“研学旅行”、做于“研学旅行”、研于“研学旅行”和惬意“研学旅行”。  相似文献   

15.
研学旅行已成为中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是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研学旅行课程设置有利于推进中小学育人方式的变革,让学校教育回归本性与初心。它具有主体在场性、具身体验性、综合育人性和开放生成性等主要特征;活动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类、人文历史类、科技创新类、生活生产类、营地体验类等主要类型;实施模式主要有主题教育活动模式、融合学科研究性学习模式、营地实践教育模式、社团整合模式等,运用这些模式有利于推进研学旅行课程常态化开设,实现其预设目标。  相似文献   

16.
研学旅行是使学生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有效地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然而,当前研学旅行在活动设计、教师指导与活动评价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研学旅行学习的效果。增进研学旅行的学习效果,需抓住研学旅行"体验性"这一核心特征,将学生置于活动设计的中心;基于经验,帮助反思;激活体验,指导完善经验;对接生活,检验经验,完善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学习机制。  相似文献   

17.
"会宁资源研学旅行"是根据会宁县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的研学旅行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有价值的资源,并且合理地利用有价值的研学旅行资源,同时组织学生到有价值的研学旅行资源点体验生活,让他们体验与学校不一样的生活,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旅行,也可以利用不同的形式来锻炼学生的户外生存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更具团队意识,为更好地学习和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有着丰富育人内容、多样方式、健全机制的德育实践育人项目。从本质上讲,它超越了传统德育,是体验德育、环境德育和榜样德育的综合,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吴凯  刘慧 《教育科学》2022,(5):67-72
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其本质上是生命教育。在生命教育视域下,研学旅行应以回归生命、回归生态为旨归,着力于学生的生命体验、生命理解和生命表达。在具体实施中,为了发挥研学旅行功效,优化学生生命样态,应“调转”站位与视角,让学生成为主体;引导学生“眼睛向内”,通过体验认识生命;帮助学生学会对生命负责,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力。  相似文献   

20.
研学旅行是研究性探索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有机融通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宁波市M学校研学旅行具体实施的调研,提出了"倾听—行动—评价"的研学设计模式,指出了学校需要立足学生,以生为本,从课程体系构建、运行机制构建、基地构建入手,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加强运行保障机制建设,形成新时期研学旅行的发展思路与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