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继承和发掘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大力推进学校的道德教育改革,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危机问题。通过阐述德育建设对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意义,借鉴西方20世纪德育发展的经验以及特征对于我国德育建设的启示,提出加强德育建设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因其"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学无忧"被误读为反对道德教化的老子思想,事实上有其自身的德育诠释,它以体悟"道"为根本旨归,崇尚"自然无为"的德育教化路径,保持"虚静守中"的德育心灵环境,主张"辩证思通"的德育思维取向,为当代德育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与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规范伦理的外显性和易操作性深刻影响了道德教育实践,其道德教育模式带有明显的“知性特点”,显得抽象枯燥和苍白。德性伦理以挑战规范伦理的面目兴起,反映了当代道德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德性伦理重新找回了道德的根基,即人本身,有着现实的合理性,它与规范伦理有着密切的契合性,两者互为补充。德性伦理运动的出现对我国当前的成人道德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必须重视成人教育的德育功能,并且要在规范伦理和德性伦理之间找寻合适的道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与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目标和途径。就德育研究者而言,若想在当代中国人心中培育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能与现代文明良好对接的和谐伦理德性,就不能不准确弄清“和”的含义。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先生是我国近代道德教育的积极提倡者和主要实践者,在近代学校教育中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各级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尤其是先生提倡的德育主张促进了我国近代道德教育的开创与发展.应该说,德育思想在蔡元培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拟进一步发掘蔡元培先生“德育实为人格之本”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理论、具体实践和现实意义,以便发挥其对当前高校德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曾蓉  洪黎 《教育探索》2012,(6):156-157
借鉴美国德育的内容及特点,我国的德育一要贴近学生实际进行设计,二要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三要注意学校德育的组织和制度建设,四要挖掘各门课程蕴藏的德育内容,积极发挥德育的渗透作用.  相似文献   

7.
陈淼芳 《职教论坛》2007,(2X):53-54
加强德育建设是目前我国职业学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杜威作为二十世纪著名的教育家,其部分德育思想拿到现代来看。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虽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杜威的这些德育理论却给我们正确开展工作.解决现实问题带来了一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新加坡的良好德育途径,试图为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旱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明显成效的德育途径.  相似文献   

9.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然而。当今的中小学教育,却过分强调知识教育,德育教育显现出很多问题和不足之处。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启示我们:把德育工作融入到实践中去;转变德育教育的方式;重视德育主体,明确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0.
徐瑶 《家教世界》2013,(4):204-205
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论思想对我国德育理论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他从个体发展差异性、社会发展趋势、社会时局三个层面阐述了教育目的论的特征。对当代德育实践的启示是:要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要在生活实践中培养锻炼被教育者;要形成多方合力进行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中小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及启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探讨了新加坡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的历史发展、目标与内容及方法,并从中总结出对我国道德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为高等学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落实《纲要》,要充分认识高校德育教育的形势和挑战;要突出德育教育内容;要优化德育教育环境;要发挥教师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杨曦 《中国德育》2007,2(8):29-32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迫切需要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培养公民意识,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心理和文化基础。作为公民道德中的核心要素,如:自尊自治、公正观念和公共精神等应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涵。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内容,“道德的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本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受到动机论和效果论道德评价模式的影响,没有把道德教育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把“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道德的教育”,结果使得“道德教育”往往变成了“不道德的教育”.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道德教育”必须自觉地走向“道德的教育”,克服道德教育中的不道德性.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认为家兴则国旺,家败则国衰。因此他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将调和家庭关系、整饬家庭生活等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家书形式将其家训思想予以呈现。曾国藩家训因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先辈传世家训的影响,达到了中国传统仕宦家训的巅峰,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被后世文人贤士奉为教子圭臬。曾国藩以训诫族中子弟为己任,要求子弟要遵行以"孝悌"为本的传家之道、以"勤俭"为基的兴家之本和以"谦敬"为要的待人之道,以达到家族长存、国家兴盛的目的。将曾国藩家训中的德育思想合理运用于当代家庭教育中,不仅能够培养孩子正确的伦理观和道德观,而且能促使孩子构建起合理的劳动观和消费观。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对待中国传统道德必须持辩证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应当与现实相结合,强调时代感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刘邦春  孟娟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6):113-116,139
美国和平教育是19~20世纪在世界和平运动的促进与指引下在对教育作用的反思的过程中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在论述美国和平教育形成的社会背景的基础上,近一步探寻了美国和平教育的哲学理念。为普世知识开辟和平道路的夸美纽斯、主张用实用主义的学科教学促进和平的约翰.杜威、力推培养全球公民意识促进和平的蒙台梭利和用对话与批判推进和平的保罗.弗莱雷等皆为美国的和平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美国和平教育也经历了“和平世界愿景的提出——从反战走向积极的和平教育——迎接女性的和平教育——和平危机的时代——和平教育的积极发展”发展轨迹。美国和平教育发展对促进我国教育中对和平教育本质与使命的理解、提高对和平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儒学德性传统与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完备的德性传统,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梳理儒学德性传统的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价值理性、内在超越、整体主义等文化特征。植根于儒学德性文化传统,才有我国道德教育的根深叶茂,才能在全球化时代保持文化教育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道德教育是主体性与规范性的统一;是现实性功能与超越性本质的统一;是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工具价值与本体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传统德育建基于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养成了中国人德性.进入近现代,虽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但传统德育文化仍然是现代中国人德性构成的基因,并吸收了西方文化科学民主的精华,孕育生长新的德性.新时代中国人的培养,仍然要坚定文化自信,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不失本性地自觉创造民族新文化,自主参与构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养成中国人的新德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