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应以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为历史和逻辑的起点;是党总结从八大到十四大历史经验的结晶。邓小平最具备全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能力和条件,最能作出理论上的新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时代主题转换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的建构需要考虑到起点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例外。起点包括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它们在逻辑上必须是相一致的,具有逻辑上的关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加以综合考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把握。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起点是1978年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逻辑起点应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学术界基本一致的意见。但是,对于中国近代史终于何时?中国近、现代史的分界点,认识却很不一致。主要意见有两种:一种认为应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界,这是解放后教育部在指导编写高校教材时采用的观点;一种认为应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同意此说。此外,有人分别提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905年同盟会成立、1911年辛亥革命、1915年新文化运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等等,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讨论,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商品”“生产关系”“人民”“国家”四大核心范畴展开。而关键性争议则涵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经典命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形态发展成熟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特征、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观点等一系列核心命题。这种状况反映了既有相关研究一方面呈现学术观点多元,另一方面呈现缺少充分对话的特征。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研究,需要回答的核心命题是如何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合理推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要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注重把握逻辑起点确立的原则性与现实适用性的辩证统一。逻辑起点直接决定着理论体系的构建起点与逻辑方法,因此对逻辑起点命题的探讨,可以更好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基于此,应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索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5.
"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提法,作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矛盾,甚至作为一定阶段的主要矛盾,在我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怎样看待这一矛盾?它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们臆造的?略抒己见,就教于同志们.在探究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时这一提法又被重新提了出来.有的认为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有的虽然不赞成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作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但认为这一矛盾是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争论的焦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理是否已经过时了?它是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有的同志认为,“把扩大再生产下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作为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奠基于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毛泽东1956年倡导"进行第二次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其历史起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其理论起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其逻辑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其产生已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邓小平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江泽民成功突破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锦涛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8.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科学观点,强调必须把德育,即思想道德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他说:“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走过了人类漫长的历史道路,而它作为一个被研究的领域,只是近几十年来的事。国内外高教界在高等教育研究的许多问题上,至今没能取得一致的意见,即便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产生这一基本问题,也是如此。在国外,有人认为高等教育的产生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而另有人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发端于中世纪。国内的意见更是莫衷一是,就中国高等教育的产生而言,有人认为在殷商时代,有人认为在西汉时期,也有人主张应以“书院”的产生为起点,还有人提出中国近代的大学教育,严格意义上应以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为界碑(或者以1895年盛宣怀创办天津中西学堂为始)。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是1949年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就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然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起点是什么?历来有三种提法:一日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一般的提法,并未反映中国开始过渡时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在学生面前应以什么形象出现?怎样才能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住学校里,这是热门的话题一但在许多同志当中,却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一有的老师认为,只要对学生狠一点,使学生惧怕,自己在学生面前就有威信;也有的老师认为,只要对学生随和点,多和他们一起玩,师生之间有感情,威信自然就高。这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新时期历史教育思想的主题是,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邓小平用中国近现代史教育人民,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爱国主义者的强国之梦。邓小平高度重视从民族历史中提炼出来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以爱国主义为强大的精神动力。他站在历史的前沿,从全球发展势态的高度,指出发展是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统一的最高交汇点。  相似文献   

13.
试论教育的出发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些年来,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哲学思潮,也波及到了教育界。有的同志用异化论来论证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有的同志认为应把人提到是教育的出发点的高度来研究教育的理论;有的同志认为人自身的自由和幸福就是人的最高的价值所在,因而教育目的就是使人成为人,成为自由幸福的人;甚至有的同志认为人类的历史,人的发展的历史,教育的历史,就是人的需要的产生、需要的满足和新需要产生的历史。这就向教育理论界提出了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到底怎样看待教育,教育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全国展开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后,史学界的同志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禁区,对中国封建社会中的“让步政策”问题重新进行了讨论。这对于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发扬学术民主、繁荣社会主义的历史科学是很必要的。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究竟有没有“让步政策”?如果有的话,它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在历史上又起什么作用?本文想结合西汉初年的历史实际,谈谈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并与一些持不同观点的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5.
学界目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起点的定位基本上在建国后,特别是50年代后,这与十二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是有很大关系的,随着十六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正式确立,以及十七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笔者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特别是对它的起点的认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这个概念本身的理解。作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也是丰富的、多层次的,而决不是单一的、绝对的。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一充满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辉的科学论断,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入总结,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动员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战斗号角.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继续解放思想作为十七大主题的重要内容,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步跨越,每一个成就,都是解放思想引导和推动的结果。解放思想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有20多处谈到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认为,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还以他一贯的世界眼光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在十三大前夕,小平同志曾明确提出这样的要求:“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可见,如同毛泽东同志当年把搞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作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一样,邓小平同志是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行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革命的首要问题来对待的.  相似文献   

19.
如何把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落到实处?我认为有这么几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明确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的战略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人才,不但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技能,而且要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和觉悟。要使他们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和国情。只有懂得了历史,把握了国情,才有了认识、思考、解决我国一切社会问题的起点和依据,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作为专门培养造就人才的机构——学校不能不把历史和国情教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和现实国情教育,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放在学校教育的核心位置上。二、把握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内容的层次性这里的层次性具有两重含义。一方面是历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不断深化。教育者应该由浅入深地向学  相似文献   

20.
?北京100871社会主义;;继承;;创新创新是社会主义活力所在 ,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之所在。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和当代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出发 ,提出了社会主义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