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究活动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具有探索研究本质的活动,以问题情境为载体,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地、探究地学习,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获得知识、学会方法、培养能力.这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究活动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过程.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发挥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主探  相似文献   

2.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现,可以说,学生的发现越多,探究学习越成功。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  相似文献   

3.
物理新课标倡导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科学探究。基于此,"探究性课堂教学"并不是要在课堂上让学生解决多少实际问题,而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此,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特别提出在教学中推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其中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要求教学以科学探究为新课改的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现学生的创新发展。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积极响应新课改,进行探究实验教学,促进化学教学的发展和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提升。一、积极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  相似文献   

5.
小学科学是关于自然规律的学科。在科学教学中,要转变旧的传统教学观念,尊重、信任学生;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要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给学生展示自我和体验成功的机会,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6.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并强调科学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活动和实践过程,是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探究乐趣的学习经历,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如何把科学探究引入化学课堂教学是每一位化学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运用化学实验手段、注重发挥“导师”功能。  相似文献   

7.
“科学探究”是科学和科学学习的核心,在教学中须寻求有效策略,促进学生积极投入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8.
小学科学是关于自然规律的学科.在科学教学中,要转变旧的传统教学观念,尊重、信任学生;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创新;要走出课堂,鼓励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给学生展示自我和体验成功的机会,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9.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要实现这一理念,科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课堂面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能够积极地、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真正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学会参与、学会探究,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做到活学活用,真正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0.
李文星 《教育》2009,(1):54-54
在化学课教学中,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而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关键是要积极地、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时中注重这方面引导,要通过探究这个载体,使学生把学习这块蛋糕做好、做大,并在“做”的过程中体现自主、参与和合作,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相似文献   

11.
生物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论之一就是倡导探究性学习,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主旨是有利于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献身生物科学的精神,生物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加强学生探究活动的的自主性,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材中安排有许多探究活动,如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调查活动、模拟制作、探究实验等,这些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环境资源,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供了途径和源泉.在教学实践中,鼓励学生提出和实施个性研究方案,肯定学生符合科学性的自主性探究,鼓励学生创新.学生通过探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快乐,不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和形成新的技能,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人类是生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类群,人的学习行为也表现得最为复杂多样,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更多依赖于复杂的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应“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科学探究应该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  相似文献   

13.
颜银玉 《辅导员》2013,(Z2):137
在新大纲和新教材里,明确指出要引导孩子们自己去探索自然界的规律。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可见,在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探究科学真理。这就要让孩子们走出课堂,到现实生活去寻找、去发现,才有可能让学生爱上探究。一、鼓励孩子提出"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  相似文献   

14.
小课题研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关注生活,大胆质疑,注重对学生探究方案设计的指导,让学生进行真实有效的独立探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5.
小学科学教学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是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是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青岛版《科学》教材以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自由活动、拓展活动四大模块建构教材体系,展示探究过程,具有鲜明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把握教材内容重难点,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步骤,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自主获得知识,提升探究技能,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IAO“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积极引导学生自能读书,通过小组合作、师生互动去探究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创造精神。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在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互动交往中创造性地阅读,提高语文素养。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和探究性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导,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取别人之长,补自己所短,达到相互鼓励…  相似文献   

17.
<正>小学科学以发展学生科学志趣、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为主要途径,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习得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发展科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教师作为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合作者,要发挥好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和作用,在科学教学中组织教学、引领探究、良好互动,更要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有效地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黄桂兰 《考试周刊》2014,(19):172-172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必须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应该在积极从事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对自然界有所认识,对某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教师要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从事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活动在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做科学"(即"科学探究"活动)学科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加深对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倡导科学探究应着眼于学生动手动脑兴趣、技能、思维和活动能力。要鼓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探究第一手资料,逐步提高其初步的启蒙的科学素养。基于这一点,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0.
科学探究是学生能动地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有效地引领学生科学探究,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性学习,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上关注动态的生成;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重视探究过程,兼顾学生"动手"和"动脑";鼓励学生交流质疑;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