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早期颇有远志。但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使其难以有所作为,历尽坎坷,后虽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不为五斗米折腰”又使其归隐田园。陶渊明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赋成一首完美的诗。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抉绝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魏晋时期的政治纷争使得无数士人无谓丧命,对士人阶层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威胁,他们对现实不满,却又无力反抗,只  相似文献   

4.
《宋书》、《晋书》、《南史》等史书皆有陶渊明"不解音声"、"性不解音"的记载,但从其诗文作品看,陶氏是精通音乐的,尤其是古琴艺术。对此矛盾,历来治陶者的解释是史书有误。本文则从道教音乐出发,指出陶渊明所不解的是灵宝"玉音"。易言之,陶渊明精通的是世俗琴乐,而非宗教音乐。  相似文献   

5.
田园诗中的隐逸意趣与先秦以来的隐逸思想一脉相承,但又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追求一种可游可居的田园之隐。隐居田园是田园诗人们在既不能改变官场黑暗又不愿放弃人格理想时的被迫选择。他们逃避官场,却并不逃避人生,而是在田园生活中追求独立完美的人格,追求悠闲适意的人生,追求真诚纯朴的友情、亲情。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指出与陶渊明诗文中的"爱"字涵义相似或相关的"爱"字最早出现的文献资料,再次讨论陶渊明诗文中的"爱"字和其在最早出现的文献资料中的涵义之间的承接性,最后论述陶渊明"爱"字的独特性,从其在上下文语境和全诗诗意中所起的作用探讨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和做人原则。  相似文献   

7.
性本爱茶     
我不懂茶,但茶是我的最爱。我不懂绿茶的清新,红茶的浓郁,花茶的芬芳,只是喜欢饮茶时的那份恬雅淡然。听人说,乐观的人爱酒,悲观的人爱茶。我不敢苟同。茶有酒所不具备的那份飘然神韵的气质。饮茶可提神解渴,亦可修身养性。久别重逢的人待在飘袅着茶香的古典小楼里,同味昨日之事,畅叙手足之情;若是踌躇  相似文献   

8.
性本爱茶     
我不懂茶,但因父亲爱茶如命,天长日久我也就爱茶了。曾经问过父亲为什么那么爱喝茶,他很认真地告诉我:“茶不像烟酒,给人一时的快感,它给人的是无穷的回味。”在冰冷的雨夜里,丢了睡意,沏杯茶,将自己融进柔和的灯光中,透过那腾腾的水汽,我看见一片片绿叶升起沉下,再静静地舒展开来,等那茶水散发出清香,我的心也沉静下来,淡雅的茶让我想起了欢乐的往事。什么是幸福?天冷时,有茶水暖心暖身;孤独时,有茶叶静静陪伴;烦恼时,有清茶听你诉说……尽管茶带来的是微苦的味道,但若没了茶,水便是平淡无味的。生活难道不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说陶渊明的作品是“和平”的。在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里,他“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加之自身性格方面之原因,及当时玄风之影响,他最终选择了一条归隐田园的路。与山川相拥,与农民同劳动,与自然相亲近,最终才有了我们今天津津乐道的田园诗歌。  相似文献   

10.
周红兵 《辅导员》2009,(12):41-41
要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备课观。教师要尊重和热爱学生,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要努力优化课堂结构、丰富教学手段;要正确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新课程教学,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或常规的角色,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学生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杰出代表之一,其早期颇有远志。但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使其难以有所作为,历尽坎坷,后虽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不为五斗米折腰”又使其归隐田园。陶渊明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赋成一首完美的诗。  相似文献   

12.
根据《咏贫士》的“仲蔚爱穷居”,可以判断该诗创作于晋宋易代之际,明确体现了陶渊明的全生心态:在乱世中驰骋官场,必遭无妄之灾;而安居田园,才是最大的幸福。  相似文献   

13.
刘明杰 《家长》2013,(10):38-38
儿子非常喜欢画画儿,还将他的画儿订成了一本厚厚的画册。 有一天,我和老公好奇地翻开画册看。这时,儿子凑上来,指着我们正在看的一幅画儿问:“爸爸妈妈,你们猜猜我这张画的什么?”画面是妈妈和儿子牵手穿过马路的情景,那不是我和儿子吗?老公装做看不懂,问:“画的什么啊?”儿子自豪地说:“爸爸去年出差时,不是交代我要保护妈妈吗,每次过马路时,我就拉住妈妈的手,保护妈妈。”我原本以为是我在保护着儿子,可没想到,当时儿子拉着我的手,是为了保护我。这么想着,心里备感欣慰。  相似文献   

14.
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不足万言(9600余字),文不过千句(900余句),生前别人只把他看做一个“只作农家语”的田舍翁,然而他身后的声名却越来越大.自从钟嵘《涛品》把陶渊明列为“古今隐逸之宗”后,围绕着陶渊明诗歌风格的笔墨官司,一直打到现在.  相似文献   

15.
正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不足万言(9600余字),文不过千句(900余句),生前别人只把他看做一个"只作农家语"的田舍翁,然而他身后的声名却越来越大.自从钟嵘《诗品》把陶渊明列为"古今隐逸之宗"后,围绕着陶渊明诗歌风格的笔墨官司,一直打到现在.朱光潜先生认为"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渊明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鲁迅先生则提出截然相反的论题:"历来伟大的作  相似文献   

16.
刘红梅 《教师》2008,(2):6-7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怎样才能使教育的过程成为师生情感的愉快过程,进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几年的实践告诉我最重要的一条原则是以“爱”为本,从“心”抓起,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7.
18.
近日。笔者与几位教师朋友就“孟母三迁”与孟子最终成为一代圣人是否有着必然联系进行了激烈的口舌战。朋友们说,孟子最终能成为一代圣人完全是“孟母三迁”的功劳和结果,如果孟母当时不将居住地多次搬迁,孟子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商人或筑墓者,理由是孟子最初所处的环境闹市区和坟山旁非常不利于孟子的成长,孟子天天学商人叫卖,后来又天天学着筑埋死人等等,孟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是注定成不了才的。笔者认为,孟子能成为一代圣人与“孟母三迁”并无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读先秦史书时,经常会接触到"寡人"这一君主专称之词,而且一般注家皆将"寡人"解作"谦辞,寡德之人。"以下试以《左传》为例,对"寡人"略作考释并作新解。首先,春秋之世,"寡人"并非单单为诸侯国国君之自我称谓,国君的夫人(嫡妻)也可称为寡人。《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郑玄《毛诗笺》云:"戴妫思  相似文献   

20.
陈敦文 《文教资料》2010,(15):101-102
如今.封建帝制早已成为历史.而儒家思想文化依然广为传播,深入人心。同时,国人的劣根性也代代相传。绵延不绝。要想医治国民的劣根性,本文认为还得从儒家文化入手.将“三纲五常”重新定义和诠释.用新的“三纲六常”替代旧的“三纲五常”.有望对国民性进行长期的全新的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