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分别是中国新闻界和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通过对两个奖项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其新闻价值取向,然而目前基于获奖作品文本的分析较少,或是时间久远,因此本文选取2001年至2010年两个奖项获奖作品进行分析,运用内容分析法及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而看出中美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李舒 《新闻记者》2006,(11):18-21
新闻作品往往折射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价值标准和文化传统,新闻奖的获奖作品更代表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文化观。作为美国新闻最高奖和中国综合性新闻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集中体现了各自国家的传媒政策、传媒伦理和传媒文化。普利策奖由约瑟夫·普利策设置,自1917年开始,在每年4月中旬公布,5月下旬颁奖,距今已有88年的历史。其授奖对象包括:小说、戏剧、诗歌、音乐、历史、传记、非小说类纪实文学著作以及新闻。新闻奖是普利策奖中最重要的奖项,被世界公认为美国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的前身是始于1980年的全国好新闻奖,199…  相似文献   

3.
4.
杨华  何斌 《东南传播》2010,(5):61-63
本文以仪式建构的视角看待新闻奖,从仪式规则、仪式程序和仪式象征性三个层面对普利策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进行文本对比分析,探析二者完成自身符号意义的完整过程,同时进一步思考由这种仪式所导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奖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年度最高奖,是由中央宣传部批准设立的最为权威的新闻奖项,每年评选一次,自1990年至今已经评选了14届。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s)是美国一种多项的新闻、文化奖金,由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出版家约瑟夫·普利策出资设立,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其中新闻奖设有14项,被誉为美国最有威望的新闻奖项,在国际享有较高声誉。新闻的评奖活动既是对新闻事业发展及成果的集中反映,也起着引导新闻实践方向的“指挥棒”作用。本文通过研究、比较两者的异同,试图为中国新闻奖的改革提供若干建议。一、样本…  相似文献   

6.
7.
王珊珊 《青年记者》2020,(11):35-36
中美两国在社会制度、文化历史背景上存在的诸多差异,造就了两国新闻理念的不同,而两国新闻理念的不同又使两国在新闻漫画的创作中形成各自鲜明的特色.作为新闻舆论观点表达的一种重要视觉文本,新闻漫画中评议内容的选取并不是任意的.选题方法作为新闻漫画创作的首要环节,不仅体现了创作者个人的观察视角和思维特征,更揭示了所属国家的社会文化和价值思想.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获奖新闻漫画作品代表了中美两国新闻漫画创作的最高成就.本文对2015-2019年获得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的漫画作品从选题内容、评议倾向和观察视角三个维度展开对选题方法的分析.了解和掌握两国新闻漫画在选题方法上的异同,并结合两国的文化传统和新闻理念解释两国新闻漫画选题方法形成差异的原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助于繁荣我国的新闻漫画创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奖和普利策新闻奖分属于不同性质的奖项,在设置主体、设置目的、设置类型、评奖规则上均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两者之间存在许多不可比拟性,既不能等量齐观,也不可同日而语.简单地把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整体摆在一起作比较研究,既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妥当的.这样的比较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当然是站不住脚的,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自...  相似文献   

9.
新闻价值是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诸因素之集合。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新闻价值指新闻事实自身含有的满足社会信息需要的要素。就传播效果而言,新闻价值是新闻经过传播后所产生的社会反应。就传播而言,新闻价值又是“把关人”——传播和传播调控机关衡量与取舍新闻的标准。中西方的新闻价值观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流派的新闻理论中,评判的要素有很大的差异,但较为公认的是及时性、接近性、重要性和显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通过对普利策新闻奖中的中国题材的历史梳理,简析在最为美国主流新闻媒介所欣赏的新闻文本中,中国国家形象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迁.研究发现,普利策新闻奖中的中国题材经历了一个从边缘、负面聚焦到理性批评的轨迹,相应的中国国家形象也经历了一个从被忽视、敌视到正视的转变.文章认为,这种转变,一方面是美国主流新闻价值观对新闻客观性的回归使然,一方面是一个更加开放、发达、自信的中国向世界展开胸怀使然.  相似文献   

11.
今年10月23日,凭借"9·11"事件报道获得2002年度普利策新闻奖的<华盛顿邮报>记者艾美·格尔德斯坦,在香港浸会大学参加完首届普利策奖得主工作坊论坛之后,绕道来到西安,在紧张的两天旅程中,先后参观了兵马俑、大雁塔、西安城墙和汉阳陵.  相似文献   

12.
李蓉 《新闻前哨》2022,(6):79-80
本文以曲江涛导演执导的中国小成本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的中西方文化冲突和交融进行讨论.《孙子从美国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揭示了以蜘蛛侠和孙悟空这两个作为东西方文化符号的现实隐喻下,探析了以此为代表的中西方文化冲突逐渐转化为文化融合的过程,进一步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之路中深刻的实践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本身的维度空间去考察档案实践及其研究,能深度发掘二者间的关联和互动.文章在剖析档案研究在文化的内容、形式和功能三个维度的自然存在基础上,探讨档案理论与实践之于文化的普适性、专业性和独特性,并提出从受众面向、方法输出、主体定位和时间向度等方面,全维度地增强档案界文化研究的自信和自觉.  相似文献   

14.
新闻奖的设置是新闻话语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中国新闻奖"与《南方都市报》新闻报道奖这两种看似不在同一层面新闻奖的比较研究,考察媒体如何尝试在"中国新闻奖"为代表的价值标准之外另辟别途,寻求对新闻专业主义话语进行价值彰显的策略。本文在国家话语体系以及新闻专业主义话语之中,为赋予了多重价值取向的媒体寻求在当前的社会情境中可行的生存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的确如此,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每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化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进入21世纪,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更加紧密,与经济、政治等因素的融合进一步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2019年,中美正式建交四十周年,而在这四十年里,两国在国际事务、经贸、科技、医疗、文化等领域逐渐恢复交流并发展为深度合作。电影合作作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组成部分也开展起来,并且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合作频率更高,合作模式更丰富多样。本研究以中国票房影库2002到2018年的770部中美合作电影为数据来源,重点分析两国电影合作的模式、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影星合作、深化导演交流、拓展剧本来源、消弭文化误解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一稿,在第1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赵明 《大观周刊》2012,(27):22-24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斯诺发表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文章,文中提到了“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分裂,以及这两种文化的分裂对社会是种损害的问题。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针对于“斯诺命题”的讨论,斯诺认为产生分裂的主要原因是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因此他主张通过教育改革这种分裂。然而针对斯诺问题,许多科学家和教育家都将科学史视为连结两种文化的一座重要的桥梁。不管是哪种解决办法,科学与人文的分裂都引起了我们深刻地反思,这种反思对整个世界的发展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两种文化的分裂确实给我们带来了现实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将中美两国的一段新闻史放在一起作对比研究,发现中美两国的新闻客观性的出现与萌芽经历了共同的历史条件,但是两国最终的新闻客观性的发展却走向了两条道路:一个是作为职业道德准则被坚守,另一个则走向了消退。如此之大的差别是和两国的媒介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有关。笔者认为,我国的新闻客观性最终没能被坚守下来与这几方面的原因有关:首先,中国的"士"的传统是积极的"参与",这与西方的"客观"原则不相一致,其次,虽经启蒙,但民主思想并未得到巩固;再者,近代以来资本主义商业没有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20.
以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为内涵的五缘文化说起源于中华大地。其核心理念从初民的自然人伦进而宗法五伦,再到五缘,发展到天下一家,万物一体的境界。五缘文化心理场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和中国地大人多的国民心态息息相关,本文借鉴勒温的心理场理念,论述了五缘文化心理场在形造大国成熟心态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