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武术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而乡村武术是完善城镇功能的构件之一,进军城镇能够延续乡村武术的血脉。为增强乡村武术在城镇中的适应性,必须夯实乡村武术发展的经济基础,契合大众的健身热潮,鼎革创新,以适应城镇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城镇化进程中人们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多的期待和要求,面对培养目标、专业结构以及办学模式与城镇化要求不相符的困境,扩大职业教育范畴、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人们终身学习和发展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扩大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构建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政策支持与保障力度、构建多层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来寻求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教师专业化持续推进、社会角色深刻转变、群体性失落亟待缓解等问题呼唤乡村教师的文化转型。乡村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由"人情"到"金钱",由首属群体向次属群体的过渡以及进入"弱关系社会"的现实,构成了乡村教师文化转型的基础。生活方式的重构和人文精神的重塑为他们的文化转型提供了方向。为了回应转型中的诸多挑战,除外源性的助力之外,还需要该群体挖掘其内源性动力,完成自我提升。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符合公平、正义、均等、有效、服务要求的最新战略部署,引领乡村社会朝着一个更健康乐居的方向发展。此背景下,明晰并逐步谋求解决阻滞乡村良性治理和转型发展的现存问题,对发展地方经济、调整和优化权力、权利和利益关系格局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展和成效。  相似文献   

5.
乡村旅游的发展打破了乡村的封闭性,推动其从封闭走向开放,乡村的经济发展与外部的广阔地界联系在一起,村民关注的目光不再限于封闭的乡村,村民超越乡村自治提出了更高的民主参与要求,这些要求推动了中国乡村从传统的村民治理向现代公民治理发展,乡村治理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下开始了重构,并且重构后的乡村治理反作用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6.
城市文明是对农村文明的超越和发展,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在实现自我蜕变的同时,被动地承受着城市文明的浸染。其中,传统的乡村治理模式、思路和措施也开始经受新的挑战和质疑。贵安新区当前的城镇化率还不到40%,新区的城镇化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实现区域范围内基础薄弱、欠开发、欠发达的农村和农民的城镇化,如何面对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治理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必须迅速明确思路,找到切实可行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有着自身独特的秩序逻辑和治理模式.近代以来随着国家政权向基层社会的渗透,传统礼治秩序受到极大挑战,导致了深刻的秩序危机.1949年以后,中国乡村社会逐渐形成一套以政治权力为主导的新的治理模式——政治秩序,从而实现了对乡村秩序的重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国家权力对乡村的控制力度大大降低,加上乡村社会自身的自治能力很弱,导致了新一轮的乡村秩序危机,而现代法律与乡土社会的冲突加剧了这种危机.在新的历史时期,乡村秩序重建的核心是要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走出二者非此即彼的困境:一方面要重建适合农村的公共权威系统,特别是法律系统;另一方面要重建民间的权威系统,特别是民间调解系统.此外,要建立起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8.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要以有效的乡村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广西不断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仍存在村民自治能力较差、社会组织参与度不高、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落后、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较低、乡村文化治理尚待加强等突出问题。要因地制宜,通过“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模式、“新乡贤+三治融合”模式、“村企合作共建共享”模式、“超级乡村”治理模式提高广西乡村治理水平,并不断创新治理路径,完善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凝心聚力打造乡村治理品牌,切实解决好“三留守”问题,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完善人才、资金协同政策。  相似文献   

9.
科学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至关重要。该文力求准确把握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态势,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剖析城镇化存在的显著问题和面临的巨大挑战。根据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的战略要求,从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改革体制机制、优化城镇化规模和空间结构、提升城镇综合功能等四个方面,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11.
推进乡村学校治理数字化转型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乡村学校治理在技术、制度、组织、决策上面临新的机遇,具体表现为从“技术治理”到“治理技术”、从权威式管理转向公正性治理、从科层制结构转向扁平化网络结构、从经验式决策转向证据驱动式决策。然而,乡村学校治理面临诸多困境,如数据导向下乡村教育的育人价值迷失、乡村学校治理的“数字秩序”亟待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组织保障缺位、智能化决策责任与问责主体难以判定等。因此,应通过增强数字化决策过程透明度,厘清治理主体的责任边界与行动框架;以育人价值引领技术整合,保障技术赋能学校治理的方向与流程;聚焦数字化转型愿景规划与调整,助推乡村学校精准自治与特色发展;破除数字化认知障碍与数据壁垒,提升学校组织数字化治理能力等策略提升乡村学校治理。  相似文献   

12.
红枣产业作为吕梁市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对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提高农民收益质量、预防农村返贫风险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吕梁市红枣产业存在生产大而不强、销售市场波动频繁、缺乏职业枣农等问题,围绕强化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产业特色发展、鼓励产业全面发展、提升产业市场化发展四个方面提出吕梁市红枣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以实现吕梁市红枣产业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共同体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在深入分析民族地区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党委领导为根本,乡镇政府、乡村社会组织、村委会及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治理共同体路径,为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的发展与振兴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十四五”规划下,新型城镇化是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的战略支点,两者相互协同发展,是促进新时代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关键。结合2006—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乡村治理内涵的发展,分析新型城镇化下乡村治理演化的新趋势,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如单一行政化管理问题突出、空心化村庄现象日渐加剧、农村产业发展乏力、乡村传统文化衰落明显、乡村环境保护工作不力等。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立足于现阶段高质量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规划,探索如何更有效地推进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与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的振兴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三农为根本,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教师队伍等方面厘清发展思路.目前农村职业教育面临办学定位错位、办学条件制约、专业设置去农化、人才培养脱离实际、教师队伍落后等困境.农村职业教育应坚持三农特色办学,紧抓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实现办学定位、专业设置、培养方式、教师队伍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义务教育转型需要主动结合城镇化进程进行通盘考虑。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指导农村义务教育转型的出发点,城乡教育制度一体化是农村义务教育转型的途径。农村义务教育要以此为依据,在功能定位、价值选择和发展思路上进行全面调整。在具体操作层面,科学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优化配置农村教师资源、完善师资保障机制和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技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农村义务教育转型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转型背景下城市治理与安全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结构分化与利益格局调整对城市治理和安全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政治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使城市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面对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出现的安全挑战,城市政府在安全领域的职能发挥变得至关重要.为了实现城市的良性治理与安全稳定,城市政府需要以与时俱进的认识与理念在政策、规划及行政管理中践行科学有效的城市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三种较为典型的发展路径:其一是通过城乡教育互动,利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带动农村教育发展的以城带乡之路;其二是结合本土资源,开门办学,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其三是撤并乡村学校,扩大城镇教育资源的乡村教育直接进城之路。以城带乡之路和特色化发展之路有治标不治本之嫌,直接进城之路又过于极端化,发展小城镇教育可以弥补直接进城的不足,应该成为今后农村教育发展的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畅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重要手段,也是匹配供给和需求的关键节点,它强调以人为本,贯彻新发展理念,力求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应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机遇,在数字经济时代加快数字化革新,实施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拓展的多元化经营战略,稳步推进绿色建造,以助力国家尽早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乡村文化发生了急剧的变迁,表现出一些变迁的特点,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该文在分析乡村文化变迁特点的基础上,揭示了乡村文化变迁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