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罗喆 《教学与管理》2022,(22):81-84
网络的普及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使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日益严峻。日本针对网络欺凌采取了一系列预防和干预措施,由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协同应对,通过立法先行、加强行政干预、建立监管机制、注重教育引导、提供技术支持等手段来共同防范、治理日益蔓延的青少年网络欺凌现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中成功经验可为中国治理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校园欺凌作为攻击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在青少年的生活中并不陌生.但对于广大教育者和家长而言,校园欺凌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或者说在很多老师和家长看来,孩子之间的欺凌行为只是孩子之间的游戏,不用大惊小怪.但事实上,校园欺凌正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夺去一个孩子的生命.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是发展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校园欺凌行为的积极预防现已成为校园心理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欺凌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攻击行为,得到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网络欺凌与传统欺凌的异同、发生率、影响因素及局限与展望几个方面,对网络欺凌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以期为后续研究及实践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网络欺凌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他人受到伤害.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网络欺凌现象严重,并对青少年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国内外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现状,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青少年网络欺凌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7.
分析我国青少年网络欺凌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提出制止网络欺凌出现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发展普及,校园欺凌也呈现初新的形式——网络欺凌。对此,教师应积极探究网络欺凌的特点危害以及预防策略,以防止学生受到伤害,从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的校园欺凌问题向虚拟空间发展,未成年人网络欺凌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害”问题.近年来,澳大利亚、欧洲国家和美国结合本国实际情况,针对网络欺凌开展相关研究,探索、采取了一系列预防和干预措施.澳大利亚着重于为学校开发各类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从源头防范网络欺凌的发生;欧洲国家在开展网络欺凌研究上采取的态度是通力合作、共同防范,在预防教育上下大力气;而美国则主要是通过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来遏制日益蔓延的网络欺凌现象,用立法来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10.
围殴、扒衣、扇耳光、拍裸照……近期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情节恶劣,令人震惊和气愤.一些青少年作为施暴者,毫无羞耻和怜悯心,更有甚者,还将欺负他人的视频传到网络上,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整个过程他们表现得非常嚣张和无所谓,这让家长和社会各方惊愕不已.面对日益严峻的校园欺凌现象,2016年5月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组织发布关于“开展全国中小学校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对发生在学生之间的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相似文献   

11.
校园欺凌在我国中小学中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包括学业适应问题、行为适应问题、情绪和人格适应问题三个方面。为了防止孩子受到欺凌,要锻炼其身体素质,提高心理素质,自尊自信自爱;训练人际交往能力;智力因素,内疚感缺乏,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容易成为欺凌者,对于这样的孩子,要提高他们对欺凌的认识,不要贴上坏孩子标签,引导他们将力量和自身的优势发挥到积极的事情上。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遭遇网络欺凌的现象日益增多,网络欺凌青少年的消权问题已严重危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成为当前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基于增能理论视角,需从个人、人际、环境等三个层面对网络欺凌青少年进行增权。同时,在实务操作层面上,社会工作可从个人、人际关系和环境等三个层面对网络欺凌青少年消权问题进行介入,以提升网络欺凌青少年的增权。  相似文献   

13.
14.
西班牙"反网络欺凌项目2.0"是基于证据的实验性防治青少年网络欺凌项目。在行动路径上,项目确立从认知导向行为的目标体系,构建模块化的活动课程,帮助学生认知网络欺凌的概念、角色,分析欺凌行为的后果,探索应对欺凌行为的策略,并以合作教育游戏2.0模拟实践强化,体验式培育学生社会情感能力。项目采取了模块课程育人、专业队伍支持、游戏活动强化和政策环境保障等几项反网络欺凌行动策略,在预防和减少网络欺凌和提高学生社会情感能力方面效果显著,为防治校园欺凌提供了独特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校园欺凌涉及对象有:欺凌者、被欺凌者和旁观者。这些对象有其独特的心理性格特征,影响这些特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家庭教育认识的不当,学校教育的局限与无奈,社会教育转型的无根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畸形。针对这些问题形成合理建议,为有效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责任感是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责任感的基础上才能架构整个道德体系的各种元素,没有责任感也就没有道德。青少年在网络聊天中存在着一定的责任感淡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自我的责任感淡薄;对他人的责任感淡薄;对社会的责任感淡薄。要解决青少年网络聊天中责任感淡薄的问题,相关的应对策略有:加强技术监管,净化网络聊天环境;重视知情意的培养,促进网络聊天道德责任感内化为青少年的德性;注重网络聊天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推进网络聊天道德责任感外化为青少年的德行。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网络欺凌的认知提高,职业院校的网络欺凌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分析网络欺凌的定义和特点基础上,通过职业院校对于网络欺凌的认知现状、应对现状和社会现实的影响三个方面的研究,探讨职业院校应对网络欺凌要从构建认知体系,明确责任健全制度,利用技术监控三个方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当前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的现象,讨论了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反思改进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受害-欺凌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道德脱离"的理论框架,展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受害转向欺凌的行为过程以及行为转变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他们在遭遇欺凌后,经历与传统受害者分离、责任转移和欺凌行为正常化的三个道德脱离过程,习得了欺凌行为正常化与合理化的行为解读,从而完成从受害到欺凌的行为转换.校园欺凌治理不在于惩罚欺凌...  相似文献   

20.
采用网络欺凌问卷、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和父母情感温暖问卷,调查了906名大学生,考察了手机成瘾在网络受欺凌与网络欺凌间的中介效应,探究了父母情感温暖对这一中介过程的调节效应。发现:网络受欺凌、手机成瘾、网络欺凌两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手机成瘾在网络受欺凌与网络欺凌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父母情感温暖在这一中介路径中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而言,随着母亲情感温暖水平的提高,网络受欺凌通过手机成瘾对网络欺凌的间接作用会减弱;然而,随着父亲情感温暖水平的提高,网络受欺凌通过手机成瘾对网络欺凌的间接作用会增强。大学生网络受欺凌既能直接影响网络欺凌,也可通过手机成瘾产生间接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合理利用父母情感温暖对大学生网络欺凌与成瘾行为的干预作用,避免网络欺凌在高校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