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社会各领域不断有不道德新闻传出,道德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销售人员为研究被试,选取员工道德推脱为主要研究变量,从组织管理的层面出发,探讨道德推脱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发现:性别、工作年限对道德推脱有显著影响;员工道德推脱水平与不道德行为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非公有制企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其内部的各种矛盾与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非公有制企业的道德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试图从非公有制企业的不道德行为表象入手,分析其产生不道德行为的体制、观念和文化等原因,进而探索非公有制企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导致学生不道德行为发生的原因很多。从教师不道德行为的角度审视学生不道德行为,以期引起教师群体对自身行为的密切关注。鉴于国内教育理论和实践界对不道德行为的认识比较混乱,厘定“不道德行为”概念。  相似文献   

4.
基于文献探讨、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了包含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二个维度的大学生不道德网络行为测量量表,并应用量表对大学生的不道德网络行为现状进行了实际测量。数据分析发现:编制的大学生不道德网络行为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运用量表对大学生的实际测量显示,目前大学生参与“网络抄袭”和“网络盗版”这两类不道德网络行为的情况较为普遍,亟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培育。  相似文献   

5.
针对湖北省一所中学676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社会责任心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关系,以及道德同一性对这一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高中生有较少的网络不道德行为。同时,高中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同一性。调节效应分析发现,道德同一性的外显维度得分可以调节社会责任心与网络不道德行为的关系。进一步分析表明,道德同一性外显维度高分的高中生身上,社会责任心可以负向预测网络不道德行为。道德同一性外显维度低分的高中生身上,社会责任心不能预测网络不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6.
校园不道德行为的表现五花八门,呈蔓延之势。本文对校园不道德行为的成因进行了剖析,认为教育的缺失是其深层根源,并提出了扼制校园不道德行为的有效途径——德育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7.
孙磊 《现代企业教育》2009,(10):158-159
近年来,我国足球运动员在国内外的各级比赛场上频频发生有悖于体育道德的事件,使我们本已低迷的足球运动更是雪上加霜。对于足球赛场上不道德现象形成的现实因素,本文从足球改革过程中体制和制度方面的缺陷、运动员道德教育和管理的局限、社会与公众环境和道德评价薄弱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期对足球运动员竞技体育道德教育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福斯塔夫形象造成的接受困惑是一个至今还未说清的问题。本文清理了评论家们对此现象的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看法,认为不道德的福斯塔夫令人喜爱的原因在于:他不道德行为动机的模糊性、方式的随意性和结果的无害性没有给观众读者造成恐惧戒备心理;他的行为所显露的不成熟不老练和天真幼稚又使人们对他产生爱怜;和理想君主哈尔太子的亲密关系还使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原谅他。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认识非伦理行为“近墨者黑”效应的发生机制,分别检验了该效应形成的中介过程与个体特质(道德认同和内部控制点)的调节作用。来自308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表明:当他人实施非伦理行为时,焦点个体会产生较强的道德推脱,进而导致其实施类似的行为。个体的道德认同和内部控制点会负向调节他人非伦理行为与焦点个体非伦理行为的关系。具体而言,当焦点个体的道德认同较高,或内部控制点较强时,他人非伦理行为对其实施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会减弱。  相似文献   

10.
认知失调理论和自我一致理论可用于考察校园欺凌嫌疑人自我辩护的心理过程及其与欺凌行为的相互作用,以解释学生对同伴的主观恶意自何而来、好孩子何以会干坏事、人们何以会选择性遗忘自己欺负同伴的往事。学生打闹之类的行为一旦造成伤害,就会引发肇事者认知失调;为了缓解认知失调的压力,肇事者倾向于在内心进行与积极正面的自我认知相一致的自我辩护;自我评价高的肇事者在造成严重伤害时,其自我辩护伴随于道德推脱过程,在内心将伤害事故归咎于受害者;这种自我免罪的道德推脱又会促使肇事者以更进一步的攻击来证明其自我辩护,于是发生确实的欺凌;而欺凌引发更加严重的认知失调、自我辩护;欺凌者在道德推脱中加深对受欺凌者的恶意,最后陷入欺凌与自我辩护的恶性循环。实践和研究表明,共同关切法和拆拼法可以防止欺凌者陷入这种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12.
13.
现实生活中一些不道德选择的行为会因相关法律的保护而具有合法性,由此而出现法律保护和道德提倡相悖的现象.在现代法制社会,它"颠覆"着人们对道德的信念和法制的信心.它的存在,根本的原因是伦理学和法学的"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不同、没有形成"认知共同体".因此,调整两者"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构建某种意义上的"认知共同体",是淡化乃至排解不道德选择的合法性之悖论--相关法律保护与道德提倡的相悖现象的基本的思维路向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4.
梁玉 《华章》2013,(14)
本文从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的角度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心理学研究,从而奠定了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及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5.
校园欺凌是青春期和成年早期反社会行为、暴力犯罪的显著预测因素,学校是防治校园欺凌的关键阵地,而教师扮演着预防者与干预者的双重角色。青少年感知教师公正性能否降低欺凌行为,又是如何影响校园欺凌的?研究者尝试基于认知—情感系统理论,探究青少年感知教师公正性对校园欺凌的影响以及学校归属感、道德推脱在其中的作用,通过对1,077名中学生的调查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感知教师公正性越高,学生实施校园欺凌的可能性越低,感知教师公正性对校园欺凌的影响通过学校归属感(情感)与道德推脱(认知)的链式中介作用得以实现。校园欺凌实际上是一种恃强凌弱的不公正、不道德的群体过程,学校归属感使得学生愿意遵守校规班纪等指令性规范,但是当感知具有群体原型领导者特征的教师不公正时,学生会将其作为描述性规范的标准,而将不公正辩护为群体内的普遍行为,激活将责任归咎于权威或强调群体决策的道德推脱机制进而实施校园欺凌。  相似文献   

16.
如何才能对行为做出正确的道德评价?单纯从如何处理动机与效果这一难题入手是不够的,单纯从如何处理目的与手段这一难题入手也不妥。正确的道德评价方法,应该是在解决这两个难题的基础之上,对构成行为的所有要素,即目的、手段、动机和效果都同时给予统一的分析与考量。  相似文献   

17.
行为主义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教师教学行为设计奠定了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及应用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教师教学行为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行为目标、任务分析、直接教学、目标参照评价、行为矫正等几个方面。一、行为目标是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行为主义心理  相似文献   

18.
R.尼布尔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著名的基督教哲学家和神学家。在他的杰出代表作《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一书中,他从基督教伦理现实主义这个视角,对社会问题及政治问题进行伦理分析和研究,严格区分了个体道德和群体道德,指出不道德社会产生的固有根源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和消除社会不公正的主要资源有:宗教信仰、人类理性和社会强制,这对我们今天客观地认识社会不公正和怎样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理性经济人假说出发,以生命本体论为基础,提出均衡反射场理论假设,试图构建一个对人类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研究的统一分析框架,随后以此分析框架对利己行为和四种利他行为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尝试性的建立了数量表达式,最后建立了从利己行为到利他行为的完整谱系,使人类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统一于均衡反射场假说。  相似文献   

20.
儿童的自私行为是问题行为的一种,各类自私行为都给儿童的有效社会化带来障碍,影响了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影响儿童自私行为形成的因素有:儿童成长的认知局限;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潜移默化和榜样示范;学校教育的失误;家庭教育中的问题。自私行为的家庭教育策略有:在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定时期奠定道德认知的基础;解除自我中心,培养同理心;培养合理的需要结构;利用行为矫正的理论,有效进行家庭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