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社区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和总量上升的特点和趋势,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短缺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因此,建立一套协调治理模式是必要的,这就需要构建政府与社区居民的合作模式、构建政府与志愿者的合作模式和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模式。把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相关参与者——政府、社区居民、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协同起来,形成一种合作联动关系,共同参与治理,使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经济发展协同起来。  相似文献   

2.
治理概念产生于西方国家,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以满足公众的需要.我国城市社区通过供给公共服务和产品满足其居民的共同利益需求,其公共服务供给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城市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生活水平的高低,进而维系"社区"这个城市社会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和发展.为解决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失衡问题,需要提高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实现社区公共服务供需结构的平衡和最优化供给.  相似文献   

3.
社区公共服务的多层次属性决定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必要性。西方发达国家在责任与效率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多元化主体责任分担、居民参与、经费保障和服务监督等机制,有效地满足了居民的社区公共服务需求。基于西方国家的实践,总结有益我国经验,如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责任、完善财政保障制度和提升居民参与意识,以促进社区公共服务合作供给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媒介化治理倡导媒介逻辑与政治逻辑和社会逻辑的融合,发挥媒介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作为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城市社区是社会治理中最基础的部分。城市社区媒介化治理的核心议题是媒介治理性角色在社区场域的发挥。社区媒介通过促进公共服务供给、构建微观公共领域、培育社区社会资本、搭建传播基础结构等手段,提升行政效率、促进社区参与、营造社区归属感、增强社区治理效能,推动社区“多元共治”格局的进一步形成,从而实现城市社区的媒介化治理。  相似文献   

5.
"无效、模糊、粗放"是社区公共服务亟需克服的"供给短板"。精准化供给嵌入社区公共服务治理转型发展,是有效疏解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果欠佳、供给质量低下、供给管理粗放的重要方向和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重要手段。在建构"逻辑关联——精准管理——服务优化"的微观逻辑框架基础上,以精准供给需求目标为导向,对供给服务分类的标准、层次、内容进行明确界定,通过多层面的精准供给措施为多元、动态、分类考核提供全面的信息数据支持,评价精准供给的目标合理性、技术适用性、人员专业性和措施有效性,并提出服务满意化、反馈渠道多样化、专业队伍持续化和供给模式动态化等精准服务优化策略的精细之道。  相似文献   

6.
在政府职能转型和公民社会成长的背景下,社区治理日益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职能转变落后于社区自治发展的需要、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社区建设缺乏社会力量的参与和社区自组织能力不足等,政府要转变角色,以公共利益为目标,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建立具有回应性的社区居委会,并培育社区中介组织,使社区公共服务多样化、竞争化。  相似文献   

7.
8.
公共服务社区化是国家治理的现实选择。公共服务社区化的背后是公共服务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深刻变化,但供给结构的变化滞后需求结构的变化。社区公共服务碎片化表现为服务信息的碎片化、服务方式的碎片化、服务流程的碎片化。社区公共服务碎片化根源于政府碎片化,职能分工、部门利益、权力关系、软预算是影响政府碎片化的因素。社区公共服务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其关键是政府内部的协调与整合,其要害是权力、利益、资源的再分配和供给机制的再造以及服务理念、服务流程、服务方式、服务技术的革新。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一直以来是城市社会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的前瞻性课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可以获得更广阔的需求空间,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的追求也在逐步追求质量,体育公共服务则是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生活健康水平,促使人们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高质量生活。对于城市的发展,新时期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可以出事了供求双方得到满足,城市树立起文明风,推动了城市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我国体育事业起到了一个基础性的建设作用。本文对如何建设和推动城市体育公共服务事业进行分析与探索,并且不断完善相应的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10.
共同生产是解决社区公共服务中公众需求多样性和政府资源供给有限性矛盾的应然选择。已有研究侧重于对共同生产功能的分析,缺少对其互动过程与机制的关注。以天津市朝阳里社区为例,通过构建“价值-资源-互动”分析框架,来剖析社区公共服务共同生产的内在机制。社区公共服务共同生产是一种以志愿者组织为主体、居委会进行组织、党员下沉进行制度引领与志愿服务力量补充的公共服务生产模式。该模式基于公共价值共生、资源吸纳整合与互动式行动网络三重路径生成,是一种以社会为基础、行政起支持,高度强调行政与社会力量互补嵌入的互动式治理模式。社区公共服务的共同生产机制为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效能提升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是城市稳定与和谐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整体态势而言,边疆民族地区处于突发事件高发区和社区治理薄弱区。如何加大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力度以及提高政府治理效率是急需关注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以协同治理机制的优势推动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机制的创新,对于如何提高城市社区公共安全治理的政府绩效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政府职能转型升级出发,在公共服务视角下,分析国外社区教育现状及经验;描述我国社区教育现状及问题;探讨我国社区教育机制创新策略,为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当前,在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结构中纵向权力依然发挥着主导作用,去行政化以及社区自治进程缓慢。本文将西方的"网络治理"理论引入社区管理之中,并对我国城市社区网络化治理进行理论及路径分析,以期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提供一个更好的选择,打造一个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的新型社区共治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李梅 《东吴学术》2023,(4):78-86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以行政力量为主导的城市社区治理体系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基层治理,表现为社区自治功能弱化,对居民的回应性不足。因此,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政策,都强调社区治理需要从一元管理向多元共治转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已成为社区治理转型的共识,也是各地进行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主要目标。这一转型过程中,基层的主要创新实践包括:一是通过党建引领搭建协商平台,使社区中多元主体之间的协同成为可能;二是通过“接诉即办”改革,重塑社区治理的行动逻辑,将自上而下的命令式管理转化为上下互动、市民诉求驱动下的治理过程;三是完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建设;四是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以信息共享推动社区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推动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还需要在法治化、体制机制建设、社区治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做更多努力。  相似文献   

16.
17.
构建城市社区教育模式 建立学习化城市社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青松 《继续教育》2002,16(6):27-29
一、社区教育模式的概念(一)社区教育社区教育(CommunityEducation),是指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旨在发展和提高其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综合体。目前我国的社区教育是指社区组织或社区工作者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对社区成员施以各种形式的教育,是提高社区成员整体素质的社会教育活动或过程。其本质是:①以社区发展为本;②以社区人力开发为本。其基本理想是:①为社区内每一位成员提供教育机会,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②培养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加快社区文明程度的进…  相似文献   

18.
社区公共服务是社会公共服务的基层表现形式。政府的角色定位及行为边界是实现社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重要保障。以治理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从治理理论的多元主体性、治理手段多样性、主体合作互动性等内涵要素特征出发,阐述其对社区公共服务政府职能履行的理论指导意义。接着从政府和社会关系视角分析了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治理的四种模式变迁的路径,指出治理理论下的合作治理模式是当下中国社区公共服务治理的最佳选择。最后针对我国社区实情,提出政府在社区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和行为作用域,为构建政府与社区良好互动合作关系模式,提升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益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转型阶段,济南城市社区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方式对济南快速发展具有时代价值.以政府为单一治理中心的传统治理方式存在缺陷,导致城市社区治理失灵,影响济南科学发展.济南必须以社区善治为目标,以多中心治理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城市社区体制改革,通过制度重构,构建良性政社关系,实现城市社区治理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社会经济形势日益复杂多变,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控机制遇到了极大的挑战。治理理论视域下的治理机制是一种网络协调机制,它遵循的是谈判的逻辑,对于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有其自身的优越性。但是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政府治理角色的转变及各种治理条件的完备,因此,要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治理机制运作基础的构建应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