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记者的反思     
今年4月下旬到6月中旬,我和王东、舒瑜、费伟伟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此行路程长,接触社会面广。当记者的习惯于研究别人,其实,也应该养成研究研究自己的习惯。这里,写下此行的反思几点,就是为了研究记者自己。反思之一:下去了不等于深入了。这次,我们到了一些“老、少、边、山、穷”的县。如果只满足于“三线”(航线、铁路线、公路线)采访,那与住在都市里采访没有多大差别。我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反思     
今年4月下旬到6月中旬,我和王东,舒瑜,费伟伟到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采访。此行路程长,接触社会面广。当记者的习惯于研究别人,其实,也应该养成研究研究自己的习惯。这里,写下此行的反思几点,就是为了研究记者自己。反思之一:下去了不等于深入了。  相似文献   

3.
王天定 《青年记者》2003,(10):30-30
曾在某新闻学术期刊上看到一位记者的文章,谈袁隆平先生给他颁奖的故事。袁隆平先生关心鼓励经常采访他的记者,并给予一些奖励,自是先生长者风范的体现。但是,新闻记者作为一个职业,自有这个职业应遵循的行业规范。采访中不得接受采访对象的任何财物,是世界各国新闻工作者共同的职业道德准则。这也是新闻工作者客观独立品格赖以维系的关键所在。这一规则的严肃性和有效  相似文献   

4.
新闻资讯全球化时代,微博等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人都是记者”的“公民记者”理念被推崇和追捧。诚然,“公民记者”的出现确实体现大众在网络时代一定的自主权、表达权和知情权等。但“公民记者”真的是前景一片光辉灿烂吗?本文试从传播学理念及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5.
新闻资讯全球化时代,微博等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人人都是记者"的"公民记者"理念被推崇和追捧。诚然,"公民记者"的出现确实体现大众在网络时代一定的自主权、表达权和知情权等。但"公民记者"真的是前景一片光辉灿烂吗?本文试从传播学理念及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资商榷。  相似文献   

6.
2008年,我国新闻从业人员达到80多万,而持有新闻出版总署所发记者证的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一些报社、杂志社、电台及电视台为了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在办理广告业务的过程中,为一些并不具有记者身份的人办理了记者证、记者介绍信等证明材料。  相似文献   

7.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们”派来的,往你身上泼一桶脏水。“身正不怕影斜”,记者既然敢揭丑,也就不怕什么了。麻烦的是,如今有的法院轻易受理“告记者”案,使记者或新闻单位的领导不得不  相似文献   

8.
记者采访有时遭到拒绝,本不算新闻,但受众由前些年对被拒的记者给予同情,对拒绝采访者表示不满乃至谴责,变为近几年对被拒的记者多有微词,对大多数拒绝采访者表示同情甚至给予赞赏,这可以算得上新闻了。新闻从业人员很有必要对此予以反思。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变化?先看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9.
职务作品著作权的归属,不同法律体系的法律,有不同的划分传统。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将记者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于记者。正在讨论中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将记者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于新闻单位。著作权归属的这个变更,引起不小争议。记者职务作品著作权的归属问题,除法律视角外,还有必要从伦理角度予以审视。记者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伦理反思,重点考察职务作品主体是否平等,利益分配是否无害,著作权归属是否公正。只有符合伦理精神的权利归属,才具有实践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  相似文献   

11.
一 2008年,我国新闻从业人员达到80多万,而持有新闻出版总署所发记者证的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一些报社、杂志社,电台及电视台为了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在办理广告业务的过程中,为一些并不具有记者身份的人办理了记者证,记者介绍信等证明材料.  相似文献   

12.
当了30多年记者,我有这样一点体会:什么时候真的深入下去,认真调查研究了,报道线索就多,题目就写不完,就会有积累,就会成为富记者。相反,什么时候坐办公室多,就会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思想感到空虚,报道题材贫乏,就会变成穷记者。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播电台新闻节目的新闻来源主要是报刊、通讯社。尽管没有专职记者,新闻主要来源于报纸,但根据现有史料,广播电台仍存在实况广播、现场采访、现场报道等多种形式的临时性新闻采访活动,并出现了兼职广播记者。20世纪40年代,专职广播记者出现,随着广播业的不断成熟,专职广播记者得到社会和官方的认可。由于民国时期广播与报纸的关系和睦融洽,"技术立台"时期较长,人们对广播的新闻属性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杨继绳同志曾撰文把记者分成三种类型,即新闻型、文艺型和研究型,并阐述了这三种类型记者的长短和区别。文章立论新颖,读后使人颇受启迪。杨继绳是按记者的业务特点分类的。这里,我们想就记者对待新闻工作的态度分类,是否可分为职业型记者和事业型记者两大类。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周围的同行们,就可以发现,这两类记者不仅是  相似文献   

15.
球迷骚乱     
球迷骚乱 3月24日, 在2002年足球甲A联赛第三轮比赛陕西国力队负于青岛啤酒队。比赛结束后,  相似文献   

16.
17.
市长和记者     
1984年1月4日,天津市市长李瑞环在市政府举行的记者联欢会上,总结了全市一年的工作之后,热情洋溢地赞扬了新闻宣传单位。他说:报纸、电台和宣传部门,传达了党和政府的意图,反映了群众的意见和要求,表扬了好人好事,总结了典型经验,批评、揭发、纠正了一些不良倾向,介绍了兄弟省市的好做法;通过宣传报道,振奋了全市人民的精神,推动了各项工作,起了许多部门、许多单位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充分发挥宣传报道的作用,成了市委、市政府搞好工作的非常重要的方法,一项大的措施。他还向新闻宣传部门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18.
球迷时装秀     
《中国新闻周刊》2012,(22):76-77
欧洲杯是足球盛事,更是各国球迷的狂欢节,球迷们光怪陆离的另类装扮为比赛增添了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9.
记者和学者     
记者和学者十几年前,就有人提出这样的命题:记者有三种,一种是新闻型记者,一种是文学型记者,一种是学者型记者。而且说,在现代化建设时期,尤其应该提倡做学者型记者。这种说法似乎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我认为,应该提倡做学者型记者。学者型记者,无非是提倡记...  相似文献   

20.
记者和书记     
去年12月15日,是前西安市委书记丛一平同志的八十寿辰,也是他参加革命六十年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他把自己一生积攒的十万元捐给了“希望工程”。我敬重他的革命情怀和高尚人格。特写此文贺之。1964年我大学毕业后,分到西安晚报当记者。一进报社.一个赫然的名字灌入我的脑际——丛一平。丛一平同志当时是中共西安市委专职常委,分管文教宣传口的工作。报社的老同志都交口称赞他的水平、魄力和人品.我真想早日看到他的风采。1965年夏季的一天,报社领导着我去到丛一平那里审稿.我未找秘书直接推开了他的门。他戴着一幅金边近视眼镜.正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