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192 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 ,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著称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荷塘月色》属于抒情散文 ,读抒情散文必须善于把握作品的抒情基调和抒情线索。《荷塘月色》一文的抒情基调 ,教参一般释为“淡淡的喜悦夹杂淡淡的哀愁。”重读几回之后 ,我发现 ,《荷塘月色》一文里 ,根本看不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来 ,只见作者的“哀愁” ,而且是“浓浓的哀愁”。何以见得呢 ?作品开始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作品抒情线索的缘起。由于心里颇不宁静 ,…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曾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朱自清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特别是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一篇篇都脍炙人口,其中《荷塘月色》更是历久传诵,佳话不断,一直是中学语文各种版本教材中的经典美文。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曾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巨匠,朱自清散文朴素缜密、清隽  相似文献   

5.
作为写景抒情散文的名篇,《荷塘月色》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长期以来对作品的阐释见仁见智,歧见迭出。众说纷纭,原因何在?我以为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景物描写的“重点部分”,认为其他内容无足轻重,单纯从情景的对应关系中去分析作品的感情。在教学中,通常是把写景的内容处理为教学重点,分析景物描写采取了怎样的顺序,抓住了什么特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式  相似文献   

6.
常品 《文教资料》2005,2(35):156-158
《红字》主要写了女主人公海丝特一生为追求自由爱情而顽强斗争的历程,闪耀着人类的进步之光;也正反映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浪漫主义思想,即人生而具有平等、自由和爱的权利,并且证明了人类发展中的一个共性:自由是要通过斗争才能获得的权利。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传诵一时的佳作,被收入到中专语文教材第一册的散文单元。这篇抒情散文,写景精美,诗意浓厚,学生特别喜欢。但由于写作的年代比较久远,对作者的情况又不十分了解,因而作品中所显现出的一些丰富意蕴和深刻内涵,学生并不十分理解,同时也往往忽略了在这方面的思考和探究。因而,重读作品,深入探索其内在本质意义,理清脉络,以达到贯  相似文献   

8.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中脍炙人口的佳作。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如梦似幻,清新美妙的荷塘月色图。大多数的评论者都认为这是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是朱自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世界的向往”。《荷塘月色》一文正是由这两个世界构成的。而我在教学中发现,文中描写了三个世界,即烦躁的现实世界、宁静的自然世界和理想的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9.
张伟光 《阅读与鉴赏》2009,(11):41-41,40
薛涛的《十离诗》历来被认为是诗意乞怜、诗格卑下之作。但联系诗人的特殊经历,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可以发现薛涛虽然身份特殊,处境独特,却没有被命运击败。在《十离诗》的字里行间委婉地传达出了她对命运的抗争,这种抗争精神是值得佩服的。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少时的事,那优美的词句,平淡的语言以及略显低沉的格调在以后很长时间内时时萦绕于脑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驶,存于脑中的印象已渐渐模  相似文献   

11.
案一教学方法《荷塘月色》这种语言精美、音韵和谐的美文,应该美读,力求能读得声情并茂。读的水平能反映出对文章感情的理解程度,能反映出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把握情况,所以朗读背诵应贯穿始终,让学生读文入境。所以以读带析,以读带品,读中理解作者感情,读中品味语言特点就成为本文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说明一、课前准备。1.准备录音机、乐曲磁带《二泉映月》。2.准备电视散文《荷塘月色》光盘。二、布置预习。1.掌握文下注释中的重点字词。2.通读课文,查字典,理解《采莲赋》中引用的片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课堂操作步骤。1.由学…  相似文献   

12.
阿华:老师,细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传作《荷塘月色》多遍,文字的清新优美,音调的和谐流畅,意境的朦胧空幽,总使人流连忘返。每每欲说个中三味,又感到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作者“不宁静”的缘由就当前来看,“不宁静”是解读《荷》文挥之不去的情结。主流的看法认为“不宁静”是文眼,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对“不宁静”的缘由更是莫衷一是,要么从社会功利的价值范畴进行分析,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紧密相连,与作者当时所属的阶级紧扣;要么从伦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或认为是家庭的责任与重负,或认为是作者的妻子对作者的不理解,以至没有一吐衷肠的人……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甚至课后练习第一题同样给我们提供争议的观点,希望学生对此作深入的思考。那么,我们有必要在“不宁静”上作无尽的纠缠吗?散文的解读,…  相似文献   

14.
《荷塘月色》节奏舒缓,画面优美。本文将从影视的角度运用电影片剪辑蒙太奇手法对这篇散文的节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进行《荷糖月色》的鉴赏分析时,我们把欣赏的重点放在了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这当然是抓住了关键。可是,我认为文中对"杨柳"的描写也是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点。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但他1903到扬州,到1916考上北京大学才离开,他的父母在扬州,他的妻儿大部分时间在扬州,写作此文时还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用饱蘸血与泪的笔真实地再现了封建礼教桎梏下的悲惨女性世界,塑造了旧中国的妇女形象,祥林嫂(《祝福》)、子君(《伤逝》)、单四嫂子(《明天》)、爱姑(《离婚》)……,无不倾注了鲁迅先生对女性命运的深层思考,而《离婚》一文围绕着爱姑的离婚风波折射出作者一以贯之的民族国家之思。  相似文献   

17.
一、片言居要 《荷塘月色》开篇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怎么样不宁静的呢?作者继续写道:“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一个“忽然”,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理状态。“忽然想起”什么、而又“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的叙写,正好是“心里颇不宁静”的使然,也正好是“心理颇不宁静”的注脚。  相似文献   

18.
《荷塘月色》这篇经典散文自诞生至今已将近一个世纪了,在选入中学教材之后更是成为广大师生重点关注的对象,教材编写专家还强调要求背诵其中的三段写景文字,教师引导学生对其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的分析鉴赏也是不遗余力;不过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也陆续有人对这篇经典散文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其中有代表性就要数余光中了。  相似文献   

19.
《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前面的“幽雅、宁静”同后面的“热闹、风流”表面上互相矛盾,评论者大多意识到这一点,但只是围绕着“宁静”与“不宁静”,游移于“喜悦”与“忧愁”之间,做皮相之论,缺乏深入的分析。“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艺术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互动过程。作品的价值和地位是作家创作意图和读者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荷塘月色》和《又见荷塘月色》两篇散文虽然创作于不同的背景 ,但都采用移步换景、情景交融等手法 ,可谓异中有同 ,同中见异。《荷塘月色》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于 192 7年 7月写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这篇散文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素淡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水乳交融 ,通过写景抒情、联想抒情 ,反映了作者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又见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又侧重于议论抒情的散文。这篇散文追慕先贤、寻访胜迹 ,因景抒情 ,感慨良深。通过记叙夜游荷塘的见闻 ,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