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通过赋予景物描写以浓郁的诗意,以景物预示情节的发展和写景抒情手法,《保尔与薇吉妮》中的景物成为含蕴丰富的意象,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许岩 《新疆教育》2012,(10):91-92
欣赏诗歌总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七年级(上)语文(人教版)中所选的《秋天》(何其芳)、《纸船》(冰心)、《天上的街市》(郭沫若)都是名篇,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7.
石舒清的小说《逝水》与《背景》,通过相似的老人形象,对人的生存意义,精神信仰、生活价值和人的更高发展,理想境界等进行形象化的探索与思考,表达了对生命尊严,健全人格的关注与企求,颂扬了人类精神生命中尊严意识的永恒与无价,本文认为,“尊严意识”是人性中良性因素的“发酵剂”,人文思想的重要资源,健全人格的核心,是文学作品应不断开掘和弘扬的“人性的精髓”。  相似文献   

8.
散文诗集《野草》表达了非常时期鲁迅的复杂思想情感,从其含蓄的文本表现中,可以体会到作家激荡于胸中的爱憎情愫:一是对黑暗现实和对世俗、市侩丑态的揭露和批判;二是清醒地自省意识,包括了对自我灵魂的拷问和对国民心灵的审视;三是对敌人的韧性战斗精神;四是追求真诚挚烈的人生,对生死的超越情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痛楚和现实的巨大对立,这些构成了《野草》对社会人生深刻地思考和剖析。  相似文献   

9.
庐隐是“五四”运动后中国文坛上颇有才华的女作家,但由于自身和社会诸多原因,她未能走出其悲观的人生。本文论述了庐隐从新女性的热情到热情的滑落,从女性心灵的渴求到理想的幻灭,由此看出社会裂变过程中女性心理的多层意识的冲撞与拼博,渴望与幻灭,深刻地剖析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心理和悲剧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生命,始终是萧红创伤的关注点之一,《呼兰河传》所呈现的生命意识是尤为复杂的,小说以现实生命的寂寞姜凉为基调,通过对不合理的现实生命状态的展示与批判,呼唤美好的生命形式,同时从现实生命的悲剧节奏中捕捉亮丽色彩,表现出强烈的抗净意识,并交织以创伤对理想生命的执着探寻及其诗意妙悟,具有现实的审美认识价值和历史的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11.
12.
劳伦斯的小说《儿子与情人》中的六个男女的相互关系一反常态,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一幅两性关系异化的摹本;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造成了这种异化现象,它使人陷入“精神”与“肉体”分离的痛苦之中,从而危害家庭和社会;从一个独特的视角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  相似文献   

13.
《大脚潮》是系列长篇小说《扬子大脚百年记》的相对独立的第三部。它穿过历史的隧道,拉开了辛亥革命前后的帷幕,承前启后地描述了大脚沙岛在大宗族之间挟着世代的恩怨情仇,在这一历史巨变中所出现的矛盾冲突,将历史事件和岛上所发生的事件连接在一起,于总体框架上展开故事情节,反映出历史的时代特征,让人感到了历史的沉重。作家坚持的是现实主义叙事传统,无意于叙事方式上的追新求异,但却能恰到好处地把历史事件化成一幕幕历史场景和一幅幅人物形象画卷,舒缓自然地展现在读面前。  相似文献   

14.
陈经济是《金瓶梅》中一位封建浪子的典型,论者以为他是西门庆的影子,是继西门庆之后的另一刁徒恶少,作者借助这一形象深刻地揭示了末世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本质及其衰亡的必然趋势,陈经济与西门庆的形象代表晚明变革时代两种不同性质社会因素,体现了作者进步的历史观,再现了特定时期新旧因素矛盾消长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5.
《合二为一》是诗人哈代为“泰坦尼克”号失事而作,诗歌表现了诗人关注人类命运的一片真诚,十分富有哲理,反映出哈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罐头厂街》的结构异常松散,令人感到困惑。文章从理解作者(即作品叙述者)的视角入手,阐明《罐头厂街》的“松散”结构所显示的开放和自由,正是小说所描绘的这个罐头厂街社会自身具有的同样特点在作品形式上的一种体现,即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是高度统一的,并进一步发掘这种异常结构所产生的独特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写实小说在处理题材的态度上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虽然和传统现实主义有别,但其创伤方法却有本质上的一致,池莉的小说也不例外,但池莉的近作《来来往往》却有所突破,池莉在这篇小说开始利用对立观念的平衡以消除观念过于直露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19.
塔特.休斯(1998年过逝的当今英国桂冠诗人)以其诗作中的系列动物意象著称于英国诗坛,其第四部诗集《乌鸦》通过乌鸦这一独特形象集中而系统地展现了西人对传统、宗教、文明的审视与寻求出路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东汉戴良的《失父零丁》早于张衡的《思玄赋》,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我国目前学术界对于哪首诗为首篇完整七言诗的分歧,源于诗歌界定的分歧。笔者认为,诗有雅俗之分,高低之分,无论高雅或低俗 ,凡合于诗者皆为诗,将诗歌界定得过于狭窄,必定难以解释古今中外的浩如烟海的诗歌现象,必引起概念的混乱,不利于诗歌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